第04版:2016全国两会 上一版3  4下一版
众多专家学者献计河南人才政策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郭庚茂出席在京豫籍专家学者、优秀学生代表座谈会
众多专家学者献计河南人才政策
让人才“引得来 留得住 用得好”

“要坚持科学发展不放松,培育大企业发展小企业!”“建议更多名校能在家乡办学,进行高层次人才培养!”“北大近几年连续扩大在河南的招生规模,这也是我这几年工作最自豪和骄傲的事情!”他们是一群河南籍的专家学者和优秀学生代表,他们热爱家乡,并积极为家乡发展建言献策。

昨日下午,在京豫籍专家学者、优秀学生代表座谈会上,与会的河南老乡们和省委书记面对面畅谈心声。

宋豫秦(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中国持续发展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

建议河南进行生态省建设

“老家就在名字上,老家郑州中原区,出生在西安。”宋豫秦的研究领域是城市生态、环境变迁、土地荒漠化。他主张河南应该进行生态省建设,其间一是跳出山水本身,二是不要只考虑直接经济利益。河南省山地广阔,习总书记说,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加强河南生态省建设,跟随两山战略的脚步,我们应该率先行动。”

除此之外,宋豫秦还提到了关于人才引进的问题。“我们不要光想着自己培养多少或引进了多少人才,而是要将人才为我所用,多物色些新苗子。”

姚学锋(清华大学航天航空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想做科技强省

高科技人才储备是基础

姚学锋1992年在郑州大学材料系工作,工作一年以后来到北京。这之后的每年都会帮助1~2名河南学子到他那里做研究生或是博士生。“我本人是做航天航空材料的,所以对河南省高科技的发展比较关注,也提出了三点建议。”

1.高科技人才储备是实现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国家战略发展的重要基础。山东、江苏、河北、浙江、广东这些发达省市的企业包括当地的政府,在各个县市都设立有高科技人才计划。他们以项目驱动,推进当地的创业、创新企业的发展,创新产品的孵化。而河南却没有。“我认为河南省及其有条件的市县要建立高科技的人才计划,以项目驱动吸引人才,落到实处,真正提高高新技术产业的驱动能力。当地的县市政府专门派县、市级干部与当地的高新技术企业结对,专家去了以后再派人跟踪,让专家体会到当地政府对企业帮助的力度和态度。”

2.产学研结合是实现河南高技术产业快速发展的必由之路。“这几年我与南方几个省市的接触比较多,这几个省市都在北大、清华、哈工大、科技学院建立了研究生院、分校等。其实我们河南人非常亏,我们人很多,但是我们能上重点大学的人很少,那我们能不能‘借鸡生蛋’?能不能让那些著名的985高校在河南建立分校、建立研究生院、建立发展研究院?这样就相当于他们在这里招生,也就扩大了河南的招生名额,与其我们每一年都要求教育部增加名额,不如这样做。”通过建立分校、研究生院和发展研究院,可以加强河南的高新技术企业与高校的合作,不仅为河南的科技发展提供平台,同时为河南的学子提供了更多的进国家重大项目、入重点大学深造的机会。

3.国家重大项目是河南实现科技强省的关键突破。“河南应该抓住‘十三五’的机遇,让河南在新材料、能源制造、微生物、环保、农业、航天航空等重大的科技领域占据一席之地,那么我们实现河南的科技强省梦就不远了。”姚学锋说。

申长雨(国家知识产权局局长、中科院院士)——

尽力支持河南

知识产权工作

作为河南本土培养的第一个河南籍院士,申长雨表示一定尽力支持河南省的知识产权工作。“河南是我的家乡,90年博士毕业回到河南工作,在河南工作了22年,从普通大学老师成为大学校长,从普通高校科研人员成为中科院院士,感谢河南、感恩家乡。感受到河南人才缺乏、科技之薄弱,长期成为影响河南经济社会发展的短板。但这些年来,河南科教事业加速。以前,河南‘三无’——无重点大学、无国家重点实验室、无本土培养院士。现在都实现了突破发展。”

河南之所以能够实现突破有三个原因。第一是省委省政府对科技、教育、创新的高度重视。

第二是河南经济的持久快速发展。经济总量一直保持在第五,为科技、教育投入提供坚实保障。

第三是河南区位优势呈现。高铁机遇抓得好,建设“米”字形高铁网,构建以郑州为中心的高铁经济圈以及航空港的建设,都是有眼光的,成为内陆省份对外开放的窗口。河南对外开放形象树立起来,高端人才引进的力度越来越大,去年我们又成功举办了上合会议,短短20天的准备时间,办得精彩、成功。这些都呈现了河南的优势。

刘明利(北京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

希望更多名校在家乡办学培养高层次人才

“我前20年在河南,20年以后在北京,河南和北京是我生活过的两个地方。”北京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刘明利表示,听到河南的发展情况,包括几大国家战略的实施发展,让他这个河南人感到特别振奋。

刘明利建议,在教育文化方面是河南省下一步需要进一步去挖掘的。中原的文化,包括河南省的历史发展,在全国,乃至全世界都是一张很好的名片,希望河南要建立起文化自信,需要进一步提炼和提高。只有建立起文化自信,那么每一个河南人都可以用一种美好的心态来幸福地生活。

在北京大学工作以来,刘明利说,他深切感受到河南省的教育是需要方方面面的投入的。来自河南省教育厅的统计数据显示,现在全省教育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例已经达到14%,教育投入已经很大,但还需要一个过程。

“我们在高校工作,看到家乡的招生比例,确实也心里着急。”刘明利说,他做过本科招生,这几年在本科招生方面,尤其是在教育部直属院校的招生比例和211、985的招生比例已经有所提高,但还是解决不了根本性的问题。

刘明利特别指出,他现在从事的研究生院工作,特别查了研究生招生工作,河南省研究生的比例较少,在高端人才的培养上还需要进一步加强。

他建议,目前,北京大学在北京之外的地方,只有在深圳办学,是一所研究生院。

“北京大学能在外地办,其他高校是不是也可以在外地办学?”刘明利说,希望更多的名校能够在河南办研究生院进行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因为这些学校都是带着名额去的。我们在深圳每年都招博士生50多名,硕士生800多名,这些对深圳这个地方促进很大。”

刘明利提出,希望河南加大对高校高端人才的培养引进,希望河南省政府出台优惠政策,鼓励和吸引更多的豫籍高校学子回家乡工作,为家乡的发展贡献力量。

马春生(清华大学党委研究生部副部长、汽车碰撞试验室副主任)——

清华在苏州建汽车研究院为啥不能在河南建一个?

从2011年到2015年,共有148名清华毕业生到河南工作,这个数量在全国排名17位。但是其中87人是定向培养的,85人是河南籍。所以,回到河南的学生数量低于学校招录到的学生。怎样才能解决这一矛盾?马春生建议,首先,消除信息不对称,加强宣传力度。河南社会经济飞速发展,对高端人才需求强烈,经济基础支持高端人才流动,但有些同学对此了解不够。其次,除了建研究生分院,应该建专业研究院,清华在苏州建了汽车研究院,这种研究院不仅带来了技术,还带来了人才。为啥不能在河南建一个研究院呢?最后,应该开辟特别通道来吸引人才。今年洛阳党政事业单位面对985高校招聘,给了比较好的待遇。

赵振华(中央党校研究生院院长)——

坚持科学发展不放松

培育大企业发展小企业

“改革开放几十年来,河南经济发展取得巨大成就,‘十二五’期间,河南经济发展异彩纷呈,亮点频现。”中央党校研究生院院长赵振华,用他精心搜集的一组组数据,阐述了河南经济社会的发展。

他同时指出了河南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一些突出问题,比如第一产业从业人员比例过大,城镇化率较低,企业数量少、规模相对小,城乡居民的人均收入还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等。

对于未来我省经济社会发展,赵振华提出了他的建议和意见。

第一,要坚持科学发展不放松。河南省仍然属于欠发达省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客观上需要科学发展,我们必须保持必要的增长速度。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经济增长由高速增长进入中高速增长。到2015年年底,我们河南省还有460多万贫困人口,脱贫任务艰巨,最终还需要靠发展来解决。同时,在区域竞争中要保持有利的位置,也需要保持一定的增长速度,这些增长速度是指实实在在的速度,经济增长质量前提下的速度,是可持续发展的速度。

第二,建议实现新型工业化、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信息化的“四化”同步发展。

“‘四化’中,我认为核心是新型工业化。工业是一个地区发展的脊梁,因为没有新型的工业化,就没有农业现代化,世界各国经验证明,一个国家的现代化离不开工业化。”赵振华说,农业在人多地少的情况下,既不富国也不富民,只有转移出去才可以富民。现代农业没有技术支撑也是不可能的,现代的农业需要现代的工业和信息化来支撑。另一方面,没有新型城市化,就会产生空城。城镇化不是简单地建几栋高楼,让农民搬进去就可以了, 更重要的是要帮助农民实现在城镇就业。

第三,建议要培育大企业,发展小企业。要着眼于引进世界500强企业在河南落户。要引进大工业,培育本土的大企业,进一步深化改革,加大简政放权力度,释放改革红利,培育更多的小企业。

周杰(清华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副院长)——

河南关注机器人产业

这将是下个经济增长点

周杰从事工业智能制造和自动化研究,他认为很多工业企业不能及时升级,就会被淘汰。工业企业升级的核心是提高产品质量、提高附加值、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在促进高校与企业合作当中,企业缺乏配套的高层次人才,缺乏吸引人才的条件,资金存在不足。”高校如今也都在改革,但面临人手不足的困难。“中央层面号召成果转化、全面创业,我们都愿意把自己的成果转化。有了这个机会,很多人不愿意‘下去’。工业信息化项目创业风险太大,我觉得省里应制定政策,让教授、博士生与企业加‘创业公司’共同创业,这样能降低创业公司的风险。”除此之外,他还建议河南关注机器人产业,这将是下一个经济增长点。与互联网相比,它有实体基础,有民用消费基础。国内这一块刚起步,河南能及时部署,这将抢得先机。

郑风田(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现在是河南引进

人才的大好时候

“作为一个离开家乡快30年的人时时刻刻都在关注着家乡,这几年河南取得了很大的进步。”郑风田说。

我国优质的高等教育资源分配失衡,这个问题实际上是需要推动,河南、山东这些人口大省享受到国家财政拨款的优质高等资源特别少。如果仅靠河南自身推动很弱,如何推动高等教育资源均衡化,不仅要在研究上下功夫,也要在立法、与教育部的沟通上做好推动工作。另外一个更可行的办法就是靠省校协议,例如中国人民大学与部分省的招生近几年数量都翻了一番。

除此之外,郑风田还谈到了名校“请进来”的问题,他说,目前郑州大学在河南还是处于一枝独秀的状态,但在全国的排名并不靠前,优质的高校资源怎样才能“请进来”?浙江、上海都已经开始跟欧美的名校合作,虽然国内的优质教育资源有限,但是国外有很多大学是可以一起合作的,尤其是利用河南自身的优势产业,河南是粮食主产区,以色列的农业特别好,把全球好的农业大学请进来,这可能更容易短平快。尤其可以先从研究院做起。

“人才的所有与所用”也是至关重要的问题。郑风田说:“现在是河南引进人才的好机会。”首先,欧美地区留学的海归在一线城市已经饱和,因此许多海外留学的人员想回来,抓住这个机遇,制定激励措施还是可以吸引一大批的人才,尤其是硕士、博士。其次,更好的机会是所用,以人民大学为例与很多地方政府签订协议,使得老师和学生能够很好地交流。最后,引进人才可以定点,纯种粮食是并不赚钱的,但是粮食的加工增值现在国内需求很大,而优质的农产品不到1%,粮食生产可以有目的地增加优质的农产品,在量的基础上提高质,农民是做不到,因此则需要更多的优质人才资源。

陈晓宇(北京大学教育学院院长、教授,中国教育学会教育经济学研究会常务副理事长)——

让高水平大学相互促动

“大学都有‘双子’现象,我们也应该借鉴这种经验,选择一所高校,与郑州大学互相促动。”陈晓宇说,现在河南的人均GDP达到六七千美元,进入中等收入水平,与整个国家一样,面临如何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问题。高等教育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创新能力方面,高校+科研院所+政府,三股力量互动协同,形成创新的三螺旋。

河南由于历史原因,高等教育体系比较薄弱。高等教育学校规模大,是社会需求,但需要继续提高,规模太大将成为负担,管理等难度增大,进一步发展空间有限。社会排名靠前的研究型大学,规模都比较保守,比如哈佛等高水平大学发展有“双子”现象,例如哈佛与MIT,斯坦博与伯克利,牛津与剑桥,两个高水平大学竞争,双方都可以提升。“我们也应该借鉴这种经验,选择一所高校,与郑州大学互相促动。人才从来都是嫌贫爱富的。我们应在人事体制上突破,集中力量吸引真正具有国际水平的专家学者到河南发展。”

王欣涛(北京大学学生工作部副部长、北大河南招生组组长)——

河南省能否续签与

北京大学省校合作协议?

“河南是生源大省,每年两会都有代表呼吁全国高校向河南多投放招生计划。北大近几年连续扩大在河南的招生规模,这也是我这几年工作最自豪和骄傲的事情。”王欣涛说。

2011年以来,北大在豫的招生人数逐年增加:2011年投放到河南的招生计划是82人,占北大全国计划的4.1%,2015年是134人,提升至6.3%。而2011年实际录取160人,2015年是201人,相比2011年的实际录取人数提高25%。河南已成为北大在京外最大的招生计划投放地与生源地。

王欣涛说,如何发挥北大的优势,尝试“高等教育与基础教育协同创新”。应该说拓展优质教育资源、促进教育公平、培养创新型人才是高等教育和基础教育的共同任务。

王欣涛建议,首先,河南省与北京大学省校合作协议是不是再续签一次。2001年,时任河南省长李克强与时任北大校长许智宏签订了北京大学与河南省政府省校合作协议。协议的签订,进一步密切了省校之间的合作,一大批北大优秀毕业生尤其是河南籍的毕业生回到家乡投入到家乡的建设之中。近年来,北大与其他省份先后签订了省校合作协议,省校之间在科技创新,互联网+产业方面的合作取得了良好的效益,因此建议能否续签省校合作协议。

其次,2012年,河南来北大招收了13名选调生,除一人经遴选回京外,其他12名同学在基层干得都不错。目前全部人员均已按照相关政策解决了相应级别。但是,河南的政策力度和广西、福建、甘肃等省份还是有点儿差距,12名选调生的管理都在县里,目前,虽然解决了级别,但多数都只是享受待遇,并未放在关键岗位历练,能否加大对他们的进一步培养和关注,加大对他们的使用力度,使得他们真正发挥作用。

郑新业(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中国人民大学“一带一路”研究院副院长)——

讲好河南故事

郑新业说,自己离开河南这么多年,看足球时候,永远支持建业,在北京23年,都没支持国安。他认为,河南省定位产业带动、区域定位非常好。

“我建议,一定要讲好河南故事。”人口大省如何发展,全世界都很关注。“河南在国内及国际,要争取规则制定、话语权,一个抓手就是智库建设,在重大事项中发出河南声音。比如,转移支付公式制定,这就很重要,要考虑河南特征,例如解决河南子弟就近上学问题上,河南代表团应就此提出议案。”

“我们高考录取率没有接近全国平均,招生指标上,能不能拿到更多教育资源,人大代表应该集中提出议案。”他说。同时,他建议省委省政府以智库为抓手,就转移支付公式制定、教育资源两方面集中河南代表团的力量提出议案。

郑州报业全媒体新闻中心全国两会记者 孙娟 覃岩峰 李娜 王译博 宋晔 北京报道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