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综合新闻 | 上一版3 4下一版 |
|
||||||||||||||||||||
|
||||||
本报记者 裴其娟 文/图 开栏的话 日前,在中宣部、中组部、中央文明办等部门联合开展的全国志愿服务“四个100”先进典型评选活动中,我市志愿者李桂玲、志愿服务组织老年雷锋团、志愿服务社区康桥华城社区榜上有名。他们以“志愿者”的身份,让孤寡老人感受到家的温暖,让社区成为和睦友爱的大家庭,更让“爱”的种子在绿城撒播。 为进一步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传播“学习雷锋,奉献他人,提升自己”的志愿服务理念,即日起,本报开设“大爱之城 志愿郑州”专栏,对志愿服务“四个100”上榜人物、组织和社区以及在全省志愿服务“四个优秀”入围的我市人物、项目、组织和社区进行集中宣传报道,在全市范围内营造学习志愿者、礼赞志愿者、争当志愿者的浓厚氛围。 家住南阳路79号院的空巢老人卢义勇今年78岁,是位无儿无女的盲人,但与他无血缘关系的亲人却有多个,有的喊他爷爷,有的喊他伯伯。“我虽然看不见,但这些孩子就是我的眼,是我的家人。”卢义勇老人常在嘴边念叨。 卢义勇老人和3名志愿者组成了一个“类家庭”,3名志愿者中有1位孩子,他们时常来到老人家中为其做饭、打扫卫生、拉拉家常。 这是我市“311类家庭”关爱空巢老人的一个缩影。 “类家庭”给空巢老人带来家的温暖 上周五,家住南阳路孟寨北街的志愿者王艳骑着电动车,带上刚包好的饺子,与儿子王力行一同来到南阳路79号院的空巢老人卢义勇家中。“爷爷好,你冷不冷啊,你坐着,我给你带了个新的收音机。”“乖乖来了,今天上学了吧,来教教爷爷咋用。”这样的对话,你或许也认为这是一对亲爷孙。 “卢伯伯,我刚包好的饺子,你尝尝好吃不?”王艳说着就把饺子拿了出来。这是一个“311类家庭”,家庭成员有空巢老人卢义勇、社区志愿者盛腊华、志愿者王艳以及她在南阳路一小就读的儿子王力行。 王艳说,自己家离卢伯伯家很近,骑电动车就5分钟,平时没事儿就带孩子过来看看老人。“孩子的爷爷奶奶都在周口老家,不能时常见面,带孩子一起做志愿者,不仅能给空巢老人解解闷,还能培养孩子尊敬老人、亲善老人。” 社区志愿者盛腊华就住在卢义勇家马路对面,隔三岔五,他就带着卢义勇到街上转转圈,聊聊天,一起听听戏曲。用盛腊华的话说:“早就把卢义勇当成一家人了,只要我一敲门,他就知道是我来了。” “虽然看不见五彩缤纷的世界,但大家对我的关爱,就像那涓涓流淌的小溪,滋润着我的心田,使我的心底灿烂一片。”“家人”的关爱,让卢义勇老人感到幸福万分,并现场赋诗一首。 空巢老人“类家庭”已组建82个 为了让空巢老人感受家的温暖,金水区南阳新村办事处绿城社工服务站于2010年率先开展了“311类家庭”关爱空巢老人项目。该项目是按照服务就近原则,在具有项目执行能力的志愿者或专业社工指导下,每3名志愿者(其中1名未成年人)与1户空巢老人共同组合成1个类家庭的帮扶小组。即3名志愿者+1户空巢老人=1个类家庭。 在空巢老人董秀兵家中,记者看到一份服务手册,手册里有空巢老人档案表以及志愿者的服务记录,记录着“家庭成员”刘慧珍等人的服务内容。 据金水区文明办相关负责人介绍,该项目每4至6个月为一个实施周期,分筹备、实施、评估、跟踪四个阶段进行,主要为空巢老人提供专业化、个性化服务。“‘311’类家庭模式探索的是一种现阶段存在的社会养老问题,充分依靠发动群众,吸引更多人参与,实现群众间的互助,推进‘邻里互助’常态化发展。” 截至目前,项目已开展六期,初步构建出“社工+义工”联动、“学校+社区”、“线上+线下”、“亲子(师生)志愿者+近邻志愿者”的关爱空巢老人邻里守望长效机制,累计组建空巢老人类家庭82个,服务空巢老人2590人次,参与志愿者7380人次,为老人募集爱心物资近20万元。不仅如此,许多服务对象实现了从“受助者”向“助人者”的转变,达到了“助人自助”的效果。 |
3上一篇 下一篇4 |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