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郑风 上一版3  4下一版
连 载
丙申春鉴
连队的老柿树
少女春兰 (国画) 史国良
丁玲公园
《一个人》
腰斩和一桩科考案
波西米亚
知音图 (国画) 马海方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丁玲公园

侯发山

丁玲公园是常德唯一的集历史名人纪念、民俗文化展示、休闲游乐、湿地景观保护为一体的,能满足游人游玩的综合性公园。

丁玲公园的一个山包上坐落着一尊丁玲的铜像,丁玲戴着军帽,外边穿着军大衣,一身戎装打扮,满脸含笑,一副英姿飒爽的样子。底座上是毛泽东题写的“昨天文小姐,今日武将军”。1936 年冬,丁玲奔向红色之都延安,成为第一个从国统区投奔陕北的作家。中央准备安排丁玲在宣传部专事写作,但32岁的她主动要求赶赴陇东前线。1937年元旦,丁玲在随军经甘肃赴三原的途中,收到了毛泽东用军用电报形式给她的电文《临江仙·给丁玲同志》:壁上红旗飘落照,西风漫卷孤城。保安人物一时新,洞中开宴会,招待出牢人。纤笔一枝谁与似,三千毛瑟精兵。阵图开向陇山东,昨天文小姐,今日武将军。毛泽东用军事电报发诗词赠远征人,一生中只有两次。一次是发给长征途中的彭德怀,留下“谁敢横刀立马,唯我彭大将军”的名句,丁玲为第二人。这首词给了丁玲无限憧憬,浑身充满了革命的力量。她倚马走笔,写下了《到前线去》《彭德怀速写》《十八个》《万队长》等享誉一时的战地散文。

位于丁玲公园西南角的丁玲纪念馆是该公园的灵魂所在。在这一组江南民居特色的建筑群里,安放了200多件丁玲的遗物、相关历史文献以及800多幅图片。除了传统的静态展示,纪念馆内还大量运用了现代的声光电技术,其中影视作品展示厅、丁玲书吧颇具特点,而丁玲在延安生活的场景还用幻影成像的形式呈现出来,将丁玲的生前生后事用多种手法娓娓道来。

在丁玲纪念馆,看到丁玲的“创作要有情、有胆、有识、有文”“到群众中去落户”等讲话标题,虽没有讲话内容,但足以看出“走进人民中间,才能写出好作品”的观点,这与今天提倡的作家要“深入生活,关注弱势群体”是一致的。丁玲不但这样讲,还身体力行。1944年,丁玲主动申请去陕甘宁边区体验生活。她在边区写出了报告文学《田保霖》,赞扬合作社的模范人物。毛泽东看到后一夜难眠,第二天专门派人送信请丁玲吃饭,之后对这部作品多次表扬。此后,她陆续写出了《魍魉世界》《民间艺人》《我在霞村的时候》《袁广发》等一批颂扬工农兵形象的好作品,文字和风格更贴近老百姓,更适合老百姓的阅读口味。1946年,丁玲参加了晋察冀土改工作队,在河北桑干河畔的温泉屯村考察,与农村大娘同吃同住。两年后,反映土改生活的《太阳照在桑干河上》问世。1951 年,这部小说获得斯大林文学奖,并被相继翻译成十几种文字出版发行,成为丁玲一生荣誉之巅。

1955年,丁玲等被诬为“反党小集团”,1957年被错划为“右派”。1984年中组部为其彻底平反,恢复名誉。丁玲重返文坛后,尽管担任了很多社会职务,如中国作协副主席、全国政协常委、政协文化组组长等等,各种会议、外事活动也很多,但她不顾年迈体弱,抽出时间勤奋写作,培养青年作家,创办《中国》杂志,拉赞助跑经费约稿件,亲力亲为。当我看到八十高龄时的手稿,真的是“蓝笔写,红笔圈”,修改的地方密密麻麻,几乎每句都有修改,有的一张稿纸,改剩下的文字不到五分之一;当我看到一张她创作时的照片,因为她长期患有腰疼病,不能久坐,就脖子上挂个木板写作;当我看到她临终时的遗言:“您们高兴吧,我肯定能成佛”……我眼睛湿润了,正是因为丁玲对文学创作的严谨和认真,对生活的积极乐观,所以才成为20世纪中国文坛最有才气的女作家之一。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