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体育新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抓好“十三五”开局年
郑州体育瞄准高起点
亚冠:鲁能再现“本色” 恒大错失良机
2016郑开马拉松报名截止
“线上”马拉松助您圆梦郑开
陈正雷郑州传“秘籍”
欧冠:曼城首进八强 马竞点球晋级
“土炮”爆发
我省将举办首届
老人体育文化节
五人制足球培训班
郑州开班
女甲联赛下月初开赛
河南女足主场定洛阳
尹鸿博入选新国足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开局年活动服务齐上阵抓青少年业训瞄准未来
抓好“十三五”开局年
郑州体育瞄准高起点

抓好“十三五”开局年

郑州体育瞄准高起点

告别辉煌的“十二五”和已经过去的2015年,迎接崭新的“十三五”和刚刚到来2016年。今年是“十三五”的开局之年,郑州体育将在今年坚定信心,抢抓机遇,瞄准体育工作的更高起点,乘势而上,为建设体育强市健康郑州而努力奋斗。这是记者从日前于郑州市体育局召开的2015年郑州市体育工作会议上获得的消息。

开局年活动服务齐上阵

“十二五”期间,郑州体育取得了辉煌成绩,在奥运会、亚运会、全运会上,郑州体育健儿均有优异表现,共获得世界冠军7个、亚洲冠军9个、全国冠军88个,打破1项奥运会纪录、5项亚运会纪录、1项全国纪录,涌现出了李雪英、董栋、宁泽涛、杨珺菁等一大批体育明星,创造了我市竞技体育新辉煌;在全民健身方面,硬件设施和品牌活动也有了明显提升。体育总会、社会体育指导员协会和老年人体育协会实现全覆盖,基层健身指导站点达4016个,全市社会体育指导员发展到2万余人,乡镇街道体育干部配备率100%;郑州市乡镇健身工程、农民健身工程完成率为100%;打造出中国郑州国际少林武术节、郑开国际马拉松赛、世界斯诺克巡回赛、赛艇挑战赛、全国百城市自行车赛等一批体育赛事品牌;登封市成为我省第一个国家级体育产业基地。

今年是“十三五”的开局之年,对此,郑州市体育局局长李庆山表示:“‘十三五’的开局之年,也是郑州国际商都建设的初始之年。我们要积极响应时代的呼唤,乘势而上,积极作为,更大程度上实现人民群众的期盼,努力完成年度各项工作任务,确保全市‘十三五’体育发展开好局起好步。”

按照两年举办一届的惯例,今年我市将举办第十一届中国郑州国际少林武术节。市体育局将与其他有关部门一道认真总结以往经验,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争取推出新亮点,增强大赛的互动性、娱乐性和观赏性,吸引更多海内外的武术爱好者参与。力争办出一届精彩、圆满、有特色的体育盛会。

2019年郑州市将举办第十一届全国少数民族运动会,我市今年要紧锣密鼓地完成一系列赛事筹备任务。

通过今年郑州市第六届直属机关运动会的成功举办,提高我市干部职工的健康水平,增强凝聚力和向心力,提升干事创业的激情,在郑州国际商都建设历史进程中,充分发挥体育的重要作用。

“十三五”开局年我市除了要举办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外,还要坚持发展群众体育,提高公共服务供给水平。利用节假日和“全民健身月”“全民健身日”广泛开展群众体育活动,继续打造特色体育项目,拓展基层体育亮点;打造城市社区“15分钟健身圈”;加强农村体育健身路径工程建设,满足农民群众的健身需求。加快推进奥林匹克体育中心建设,确保郑州市北区市民健身中心开工建设,推进新建(扩建)郑州市体育运动学校项目建设。

抓青少年业训瞄准未来

李庆山在会议上直言不讳地说:“没有良好的后备力量,今后我们的竞技体育就很难续写辉煌。”

青少年是我市体育事业的基础,更是未来。“十三五”开局年,我市将以构建体校、业余体校(训练点)、体育传统项目学校、青少年社会体育俱乐部为基本训练网络的训练体系为导向,巩固和发展国家、省级高水平后备人才基地和单项后备人才基地,加强国家、省级和市级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建设,充分发挥青少年体育俱乐部的作用,把业余训练点向县市和学校延伸,努力打造科学合理的业余训练布局。

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省《关于进一步加强运动员文化教育和运动员保障工作的指导意见》,采取有效措施,提高运动员的基础文化教育水平和质量,切实将青少年运动员文化教育工作纳入普通教育序列。持续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把提高运动技术水平与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人才相结合,使运动队成为作风优良、技术过硬的优秀群体。

重落实加快体育产业发展

“十三五”开局之年,我市将着重政策落实,加快我市体育产业发展步伐。

2016年,我市将认真贯彻落实省、市《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实施意见》,利用各类媒介,多种形式广泛宣传体育产业政策和精神,做好我市体育产业现状调查统计并认真分析,找出制约发展的瓶颈,想办法进行解决。

成立体育产业管理机构,统筹我市体育产业布局,推动体育产业健康、规范、迅速发展。巩固壮大登封市武术特色产业基地,引导航空港经济综合试验区、上街区重点发展航空运动,支持荥阳市发展象棋体育产业,其他县(市、区)要依托当地优势,发展相应的体育产业。

鼓励和支持符合条件的单位申报国家和省级体育产业基地。努力争取财政支持,安排体育产业引导资金。

本报记者 陈 凯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