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要闻综合 上一版3  4下一版
严格水资源管理 建设水生态文明
小额担保贷款更名创业担保贷款
基层农技推广机构要探索
开展创新创业孵化服务
全市贫困人口两年内全脱贫
举报扬尘污染
8名市民获奖励
强化巡防互查
净化农资市场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严格水资源管理 建设水生态文明
二、统筹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全域化”三、落实制度,最严格水资源管理“法制化”四、污水再生,非常规水资源利用“规模化”五、示范引领,推动农田水利设施“现代化”六、建管并重,生态水系运行管理“科学化”七、展望未来,水生态文明建设任重道远

郑州是一个水源性和水质性缺水并存的城市,生态用水匮乏、水环境恶化、用水效率不高等问题困扰着郑州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因此,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建设水生态文明,对提高城市水资源的支撑保障能力、提升城市环境和品位、建设以国际商都为特征的国家级中心城市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郑州市经过近几年实践,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得到逐步落实,“水源优、河湖通、流水清、沿岸美”的水生态文明建设成果已初步显现。

严格水资源管理 建设水生态文明

郑州市水务局党组书记、局长 史传春

一、创新理念,生态水系景观用水“循环化”

郑州市开创“循环水系”的理念,充分利用循环水、再生水及雨季径流,以自然河湖水系、大中型调蓄工程和连通工程为依托,通过连通索须河、魏河、金水河、中牟湿地公园等河流水系,使生态水系景观用水循环起来重复利用,一立方米水当作两立方米来用,构建布局合理、生态良好、循环通畅、调控自如的河湖库水系连通循环体系。按照“循环水系”顶层设计要求,为控制用水总量,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郑州市启动建设环城生态水系循环工程。该项目利用牛口峪引黄水及其他生态水系河道退水为水源,在圃田泽修建提水泵站,将黄河水提引至花马沟、白石滚潭沟、潮河、十七里河、十八里河、熊儿河、金水河等河道,线路总长度约50.9公里,工程总投资约8.3亿元。目前,该项目一期工程已开工建设。郑州市环城生态水系循环工程的实施,是推动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惠民工程,将产生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郑州作为北方典型的缺水型城市,在依靠过境水源作为生态用水主水源的条件下,以保障生活用水为原则,以不突破黄河引水指标为前提,将有限的黄河水资源循环利用,对节约保护水资源、提高用水效率、控制用水总量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

二、统筹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全域化”

在水生态文明建设中坚持“全域水系”理念,辐射都市区全部地域,实现整体规划、统一设计,统筹推进、梯次实施。郑东新区以水源充足、河渠畅通、岸绿景美为目标,着力打造自然生态、和谐美观的宜居环境,目前龙湖、龙子湖、象湖均已建成蓄水。航空港区兰河生态水系建设完成,正弘中央公园人工湖完工蓄水,占地5万余平方米的景观示范区建成开放,梅河综合治理工程已开工建设,有效提高了人居环境质量。经开区规划建设“蝶湖”“荷湖”,打造“龙渠”“凤河”景观水系,形成“两湖、两横、三纵”宽阔带状水绿交融的生态屏障。高新区投资1.85亿元实施了须水河生态水系建设,主河道已通水,天健湖实现蓄水,打造了靓丽的水域景观。上街区先后投入4亿元,大力推进“一河一库五湖四站”工程,东虢湖、上湖、方顶湖已建成并蓄水。中牟县累计投资25.5亿元,先后实施了雁鸣湖、鹭鸣湖、中牟·国家农业公园等7大生态水系治理工程,都市区现代水城初见成效。荥阳市围绕“四库一河”开展生态综合整治和滨河景观提升,丰富了河道景观,改善了区域生态。此外,与“智慧郑州”对接的郑州市智慧水务管理系统水生态文明试点城市建设示范项目可研报告已获批复,将于今年上半年开工建设。

三、落实制度,最严格水资源管理“法制化”

郑州市将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提升到法制层面。一是先后颁布和修订了《郑州市水资源管理条例》《郑州市节约用水条例》《郑州市城市供水管理条例》《郑州市城市饮用水源保护和污染防治条例》等4部地方性法规,形成了严格完善的水资源管理法规制度体系。二是为把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落到实处,先后出台了《郑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实施意见》(郑政〔2014〕27号)、《郑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郑州市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考核办法的通知》(郑政办〔2014〕23号),将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各项控制目标分解落实到各县(市)、区。成立了由市水务、发改、环保等12个政府部门组成的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考核工作组,出台了《郑州市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考核工作实施方案》,构建了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各县(市)、区考核框架体系,同时将考核结果作为各地方政府领导班子和主要负责人综合考核评价的重要依据,“三条红线,四项制度”得到了有效落实。在2013年和2014年河南省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考核中排名前列,在2015年国家对河南省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考核中,郑州市作为全省典型城市参加了考核,为河南争得了荣誉。

四、污水再生,非常规水资源利用“规模化”

2012年,郑州市人民政府批复了《郑州市再生水利用规划》,核心内容之一就是沿三环绿化带敷设再生水管线,充分利用周边污水处理厂中水资源,每天提供20万吨的再生水用于沿线工业生产、生态景观和绿化灌溉等非生活用水。目前,已有新力电力公司、郑州燃气电厂等工业企业将中水应用于工业冷却,郑州东站、威尼斯水城小区等单位将中水应用于水源热泵、绿化灌溉和洗车冲厕,中水在维护健康生态的河道基流方面也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新规划建设的三环再生水管线工程总投资2.2亿元,主线全长39.3公里,与三环快速化工程同步建设,现已完成投资2.1亿元,建成主管道33公里,预计年底前全面完工。随着项目实施,河南移动通信公司、郑州航空设备公司等一大批沿线单位正在着手水源热泵的水源置换工作,待项目建成投用后,三环沿线企事业单位将逐步使用环线中水,全市再生水利用率将超过30%,园林绿化再生水利用率将超过70%,郑州市城区中水利用水平将得到大幅提高。

五、示范引领,推动农田水利设施“现代化”

为更好地落实中央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一系列精神,按照省委、省政府提出的目标要求,结合郑州市农田水利建设比较薄弱、防灾减灾能力差的实际,郑州市决定在全市范围内开展农田水利现代化示范乡镇建设。2013年5月,市政府印发了《关于农田水利现代化示范乡镇建设的实施意见》,《意见》明确,全市农田水利现代化示范乡镇建设总投资16.97亿元,年均投入2.12亿元,至少开展3个示范乡镇建设,用8年时间完成全部乡镇农田水利现代化建设任务。

目前,郑州市已启动了10个示范乡镇项目建设,完成投资5.2亿元。2013年度3个项目中牟官渡、新郑观音寺、新密来集已完工并发挥效益,初步实现了工程标准化、灌溉高效化、测控自动化、农田园田化的建设效果。2014年度4个项目新郑城关、荥阳广武、登封颍阳、中牟狼城岗正在加快推进,已完成投资1.89亿元。2015年度3个项目新郑新村、荥阳王村、中牟黄店前期工作基本完成,计划投资1.96亿元,实施方案已经市发改委批复。示范乡镇项目的逐步实施,将加快推进全市农田水利现代化进程,对于防灾减灾、粮食增产和“三农”发展均具有重要意义。

六、建管并重,生态水系运行管理“科学化”

建管并重、科学管理是确保生态水系运行效益充分发挥的关键。在河道管理中,郑州市坚持以“管好河、调活水、保基流”为目标,实行“定人、定岗、定责”三定岗位责任制,严格落实“两巡、五查、三保”措施,形成了“全覆盖、无缝隙”的河道管理新机制,生态水系运行管理逐步走向科学化、精细化。去年以来,开展了“水清河美”专项行动,推行“水长制”和“河长制”,突出河道截污治污和两岸生态管护,根治沿河排污口137处,清理河道垃圾76处,拆除违章建筑59处,年调水达1.6亿立方米,城区河道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

七、展望未来,水生态文明建设任重道远

“十三五”期间,全面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任务繁重而艰巨,需要进一步加强领导,健全机制,形成合力,抓住重点和难点,打好攻坚战,以过硬的措施确保积小胜为大胜,久久为功。

(一)强化责任,敢于担当。严格落实“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在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推进水生态建设和保护上,一把手要亲力亲为,担当“第一责任人”,重点工作要第一时间上阵,敢于碰硬。推动具体工作要落实到人,不留空白,每项工作都要有路线图、时间表、责任人。

(二)研究问题,精准发力。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是个综合性、复杂性、动态性、政策性都非常强的大课题,涉及土地、规划、拆迁、资金、政策对接等许多问题,需要深入研究,找准症结,才能对症下药,精准发力。

(三)形成氛围,掀起高潮。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推进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人人有责,每位公民既是水生态文明的建设者,更是受益者,决不能当旁观者和局外人,要在全社会积极倡导并形成文明、绿色、共享的生活习惯。各类社会团体也要发挥自身优势,传播水生态文明,参与水生态建设。新闻媒体要聚焦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主题,挖掘先进典型,营造良好氛围。

(四)督导考核,务求实效。水生态文明建设每项任务都有具体的考核办法,要运用督导考核指挥棒,按照“三严三实”要求,严格对每项工作量化考核、现场考核,通过观摩、点评、排名、通报、约谈、曝光、处理等多种形式,形成责任导向、争先导向,确保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2016年是“十三五”规划开局之年,也是水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之年,全市上下要进一步把思想统一到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上来,全面动员,迅速行动,抢抓时机,全面掀起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推动水生态文明建设的高潮,加快建设“水源优、河湖通、流水清、沿岸美”的生态美丽郑州,早日将郑州建成人水和谐共生的水生态文明城市,为构建以国际商都为特征的国家级中心城市建设作出更大贡献。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