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中原访谈录 上一版3  4下一版
书坛领航者 艺术苦行僧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张扬万法汇千年艺术 海纳百川成一代书家
书坛领航者 艺术苦行僧
——中国书协名誉主席张海的“追梦之旅”

郑州报业集团全媒体记者 石大东 李韬/文 张翼飞/图

在《追梦之旅》开展之际,张海专门创作了一首《真情告白》,表达自己半个世纪的“书家心声:

五十多个春秋

以书法为生 以书法为命

无时无刻不沉浸其中

纸长纸短

墨淡墨浓

品尝多少酸甜苦辣

经历多少骤雨狂风

送走如歌岁月

绘就多彩人生

不敢说有一厘米超越

但收获了东西南北 春夏秋冬

要说不在乎别人的评价 那是虚伪

然而——

我更在乎对一种精神的认同

由中国文联、中国国家博物馆、故宫博物院、中国美术馆、中国书法家协会联合主办的“追梦之旅”——张海书法展于3月26日在北京中国国家博物馆开幕。

《古稀新声》大展之后,不到两年时间,张海又推出《追梦之旅》大展,所展80多幅作品均为近两年所创作,且多有新貌。身为书协领导,每天冗务缠身,事情纷繁,千头万绪,竟还能挤出时间潜心创作出这么多的精品、逸品,令人刮目。

这也正是张海勤勉善悟、度则舍筏、知行合一的具体践履。

人物简介

张海,1941年9月生于河南省偃师市。现任中国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全国政协常委,郑州大学美术学院院长,国务院批准有突出贡献的专家。曾任第八、九、十届全国人大代表,河南省文联主席,河南省书法家协会主席,河南省书画院院长等。

出版有《张海隶书两种》《张海书法》《张海新作选》《张海书法作品集》《张海书增广汉隶辨异歌》《张海书法精选》《张海书法选》《张海书法作品选》《创造力的实现——张海书法选》《岁月如歌——张海书法展作品选》《张海行草书佳作解析——苏辙〈黄州快哉亭记〉》《佳作解析——张海隶书宋词五首》等。书论《关于代表作的思考》《时代呼唤中国书法经典大家》《书法经典大家怎么出》《坚持健康的书法批评,为繁荣书法艺术鼓与呼》等,在当今书坛产生广泛影响。

《旧唐书·列传第一百四十一》有云:“僧玄奘,姓陈氏,洛州偃师人。大业末出家,博涉经纶。尝谓翻译者多有讹谬,故就西域广求异本以参验之”。

张海曾介绍自己是“唐僧的老乡”。

这介绍一半是打趣,一半则是苦行跋涉后的顿悟:艺术之旅不就是一场九九八十一难的修行吗?在这场修行中,张海“墨海领潮”,有自己“创造力的再现”;在“岁月如歌”高亢快进中,也唱出了自己的“好声音”;张海并不满足于此,从心之年又发出“古稀新声”;接力交棒,“荣誉”归来,张海又开始了新的“追梦之旅”……

书家张海: 道技相融峻极峰

张海走上书坛的启蒙老师是读小学四年级时的班主任郭树泰老师。“无色而有图画之灿烂,无声而有音乐之和谐。” 张海首次体会到了写字竟有这么大的魅力!“凝思暗想觉依稀,奋笔直书神且奇。”没想到,这魅力让他持续着迷了一辈子。

1980年,张海参加了河南省书法展,参展的一幅隶书荣获了一等奖。这一年他已经39岁了,有点大器晚成,这也是张海真正在书坛上崭露峥嵘;1985年,“墨海弄潮”展中张海以隶书六尺五条屏参展,从书写到形制,都令评委和观众耳目一新,刚健中含婀娜,沉静中寓飞动,从此确立了他在中国书坛的一席之地。

苏东坡曾云:“书法备于正书,溢而为行草,未能正书而能行草,犹不能庄语而辄放言,无足取也。”张海的书法有深厚的楷书功底。他的出生地堪称魏碑故乡,家中杂物台子皆由墓志碑石垒成,书法艺术可谓耳濡目染。张海学习过欧体,却是从“龙门造像”打开楷书门径;之后独取《张猛龙碑》一路之轻灵峭拔,方圆并用,并参以唐楷,于是字成一面。评论家兰干武曾说张海“知结体者”,一语中的。他的行草篆隶,在结体上多得益于楷书功底。

张海书艺着力最多的还是隶书,他曾自述道:我初学隶书没人指导,因见到一本《汉碑范》,觉得那上面的字很美,就没日没夜地临写起来。也不知道临过多少遍,也记不起来临了多长时间,反正在读大学的数年间,业余时间除了打球就是临帖:“含毫至腐困迷津,问道参详读古人。每叹觉斯良有以,一番临帖一翻新”。《乙瑛碑》骨肉匀遒,情文流畅,笔法严谨;《史晨碑》点划精到,结字雍容,不枝不蔓,法度森然;《曹全碑》丰腴秀润,内含筋骨,结构因字而宜,大小一任自然;《礼器碑》瘦劲如铁,变化如龙,一字一捺,不可端倪;《孔庙碑》纵逸飞动,神趣高妙,姿态横溢;《张迁碑》雄厚朴茂,拙中寓巧,用笔方中寓圆,波磔含蓄;《衡方碑》古健丰腴,沉郁遒古,用笔霸而不肆,结字宽绰大气;《鲜于璜碑》仪态端庄,笔势凝重,结字时出新趣,别有意境……我深为汉碑的魅力所吸引,广泛的临写使我领略到了汉碑的风范,对其规矩也能得之于心。

1995年张海的作品集《张海书法》面世,沈鹏先生看后“甚慰”,赞誉张海隶书“用笔如屈铁如游丝,布局成行不成列,萧散有严谨,空灵又凝重,让你分辨不出笔画的来由。”学问大家蒋维崧则评价曰:“行笔自然,点化圆润,紧凑中闪耀着一股灵气。不用雁尾而能表现出飞动的神态,吸收了汉碑古朴而不矫揉造作的特色,故为苍老。”

沈尹默在《学书有法》一书中讲道:“讲到书家,那就得精通八法,无论是端楷,或者是行草,它的点划使转,处处皆须合法,不能丝毫苟且从事,你只要看一看二王、欧、虞、褚、颜诸家遗留下来的成绩,就可以明白,如果拿书和画相比着看,书家的书好比精通六法的画师的画。”张海从学书之始便诸体兼习,八法皆备:其隶书分白赋黑,棋布星列,且垂象表式,有模有慨,“三代鼎彝秦汉简,钧炉陶冶出新奇”,端庄而勃勃生气;其草书观其法象,俯仰有仪,“数点勾连化春雨,草书一笔拟萧曹”,沉著痛快而又空灵活脱;其草隶酣畅泼辣,朴茂浑茫,“久事汉碑融汉简,杂糅行草剪裁成”,典雅而不失清丽;其楷篆亦是天垂其象,地耀其文,“和合因缘成法相,环肥燕瘦敢云多”,稳健而清逸有度。他曾自作小诗以自况:“精工诸体十分全,未见人生谁有缘。篆隶风神行草趣,广搜冥讨得真诠。”

张海前些年在《书法》杂志发表《学书三问》:一问你自己是否耐得住寂寞?二问你自己是否有很强的精品意识?三问你自己是否超越了自我?张海扪心自问,三省吾身,刀劈斧斫,字句铿锵,掷地有金石之音,朗读有钟鼓之韵。

“艺痴者,技必良”。为了一件作品,张海常常茶不思进,食不甘味,有时甚至关掉手机,斗室自囚,真似唐代大诗人贾岛所言:“两句三年得,一吟泪双流。”厚积才能薄发,转识方能成智,在创作过程中,张海有时也会书兴遽发,灵感倏来,心手双畅,笔歌墨舞,无意乃佳,不可复得。

张海还是极具创造精神的艺术家,他对古老书法艺术在当代的发展具有独到的理解。他坚持认为,当代书家的艺术实践,不应该是对古人的简单重复和模仿照搬,而应体现当今的时代特色,并扎根传统,大胆实践,积极创新,锐意突破。

张海是这么想的,更是这么做的。从早年大胆创新的草隶,到今天竭力表现笔墨情趣的草篆;从早年兼容碑帖、自出机杼的小行草,到今天遗貌取神、极富审美的破锋行草书;从融汇魏唐的碑体楷书,到几近墨戏的一笔草;从《古稀新声》对书道甘苦的执着与笃行,到《追梦之旅》对书艺理解的力度与深度,都体现了包世臣所言的“博洽精审”。

在偃师张海艺术馆内悬挂着一副嵌名联:“张扬万法汇千年艺术,海纳百川成一代书家”,当是对书家张海的准确写照。

文人张海: 集腋成裘书史宬

《论语·述而》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项穆《书法雅言》云:“夫人灵于万物,心生于百骸。故心之所发,蕴之为道德,显之为经纶,树之为勋猷,立之为节操,宣之为文章,运之为字迹。”

张海别有一颗文心,迎来送往之余,笔走龙蛇之隙,亦能“诗意栖居”:青灯黄纸,博览群籍,晤对群贤,俯仰古今。腹有诗书气自华,腹笥广湛笔有神,早年作《首阳山记》,流传甚广;近又作《首阳山赋》,并书以隶书六尺九屏,蔚为大观。其跋云:“余素不善作赋,而家乡父老雅命难违,且夫桑梓膏泽,惠我良多。海自幼生长于斯,故土情怀梦萦魂牵,遂勉力为之,赋成延请名家润色斧删。此次展出诚不知画眉深浅,恳请桑梓父老及海内方家有以教我。”

“羽化登仙处处难,试看禅脱几盘桓。即使新格初成后,正反循环那得端!”张海自作诗亦在小范围内有口皆碑,他若发至“朋友圈”,定能集赞无数。

孙过庭《书谱》云:通会之际,人书俱老。张海与书法打了一辈子交道,当然常有“通会之际”,躬行了“书法创造的高度、情感的浓度以及技巧的纯度”的和谐与统一。其八尺横幅篆书“人淡如菊”,即作注云:“余早年于隶书用功最多,俟有小成,则转攻行草,欲使之比肩或超越隶书而后快。于今观余之四体,以篆书用功最少,故近年也于篆书用些力。此次展览八尺横幅‘人淡如菊’,如此巨篆,自信鲜有。斗笔濡墨,几类垩帚成字,然挥运之间,攒捉收放,含弘吐纳,自能以中锋主宰。书毕视之,虽少金石之味,亦有笔墨情趣在焉。”

张海不仅诗书俱佳,更是题跋的个中高手,只不过“秘技不示,鲜有人见”而已。河南美术出版社2006年出版的《张海书法作品集(2004—2005)》中就有一则《题张旭书唐严仁墓志》:“世人皆知张旭为草圣,知其楷书者鲜。盖张旭传世之楷书仅《郎官石柱铭》为其孤证。上世纪90年代,偃师出土《唐严仁墓志》,于书学史之价值不可谓不钜。其书点画丰腴且体态伟岸,别具气象。徐诰之踵事增华,颜鲁公之开拓百代,有由然矣。《书法正传》载《古今传授笔法》云:欧阳询传张旭,旭传李阳冰,阳冰传徐诰,诰传颜真卿,按诸楷书之变,或属不诬。余摩挲此拓,有会心焉。首阳山人张海。”引经据典,纵横捭阖,句句点题,字字珠玑,非熟读书史书论不可得也。

张海还是一个有独特创作思想的书法家,于创作中辩证思维、理性思考。他在一幅行书斗方《嵇康句》自解“书法生与熟”的辩证统一:“夫有生而熟,乃学书不易之规。然熟能生巧,熟亦能生俗,避其熟而后生,始得升华焉。凡不熟而求生者,必至半生不熟,欲熟不易,欲生不能,灰心丧气,中途而废。”

张海除了在书艺上孜孜矻矻、砥砺前行,他始终不忘理论的丰赡与学养的完备。除了一些零散的片櫡只字,张海也会把一个时期的书法思考淬炼成重头文章,书论《学书三问》《关于代表作的思考》《时代呼唤中国书法经典大家》《书法经典大家怎么出》《坚持健康的书法批评,为繁荣书法艺术鼓与呼》《书法的时代风格》等,每一篇文章都洋洋数千言,有的发表于专业的书法类报刊,有的则见之于国字头的《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每一篇发表之后都像一枚“重磅炸弹”,书坛振聋发聩,读者奔走相告。

“处处留心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就这样,张海日积月累,笔耕不辍,“曾经万事总云烟,唯有真情共逝川。话多话少情不异,键盘勤打写心弦。”乙未年终于结集《四体书创作自述》一书,也算对自己多年习书心得的一个梳理与备注。

仁者张海: 君子厚德信笃诚

张海为人坦荡,机巧不用,顾及周全。但凡与其交往者,无不称道。

庚寅年冬,记者策划出版年度艺术特刊《庚寅谈艺录》,因为艺术圈“举目无亲”,就通过当时河南省人大书画研究院院长、乡贤赵世信找到张海,敬祈支持。

说实话,当时心里很是没底儿,因为当时正值中国书协换届,张海忙碌,可想而知。在那个寒冷的冬日,让记者周身俱暖的是:张海一听家乡媒体,创意又很不错,就答应了下来:“晚上8点,你给我打电话吧!”晚上8点还没到,张海就从北京先打来了长途电话,记者问他答,热线畅聊。

大旗一树,立竿见影。随后的工作就迎刃而解。

也许是从张海这里找到了信心,为记者之后策划的《八段锦》《嘉惠艺林》《艺苑菁英》等每年一期的年度艺术特刊皆以成行,提供了无穷的动力和勇气。

甲午孟夏,张海于河南博物院举办《古稀新声——张海书法展》,也算给家乡人民做个“汇报演出”。张海虽然回家乡的时间少了,但他的心一直挂念着这片热土,这是他永远的乡愁。“河南”二字更是烙印在他心里。

一般艺术家办展,捐赠一幅作品合情合理,捐赠两幅就相当大气。张海为了回报家乡人民的深情厚谊,这次展览一次性捐赠8幅作品,且都是两米多的对联精品,让人无不咋舌、颔首!此次《追梦之旅》展览的大部分作品,张海又一次性无偿捐赠给了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国美术馆、故宫博物院等多家单位,赢得了在场同道们长时间的掌声致敬。

癸巳年,河南省书协顾问岳修武在郑州博物馆举办“诗情墨韵”书法大展,张海专程坐高铁从北京赶来,参加完开幕式,又坐高铁返京。临上车前,张海从口袋内掏出一个信封塞到了岳修武手中。张海走后,岳修武打开信封,是一幅四平尺的斗方“涉笔成趣”,按照张海当年的书法润格,应该能换辆中级轿车。工作那么繁忙,张海能出席已是难得,还带这么贵重的贺礼,令人感叹其为人之重情重义!

张海也是懂得感恩之人,曾经帮扶过他的诤友、同道,他都铭记于心,对“传道、授业、解惑”的老师更是居身敬肃,他把“文为德表,敬乃身基”视作为人为艺的座右铭。“张海艺术馆”中专门开辟“三老厅”(费新我、王学仲、沙曼翁)长期陈列三位恩师的佳作,供人瞻仰。

书法审美,时代有别,因人而异。张怀颧推崇王羲之真、行,却认为其草书“格律非高,功夫又少”,“有女郎才,无丈夫气,不足贵也”。韩愈钟情雄俊古朴的《石鼓文》,大胆高吟“羲之俗书趁姿媚”的诗句。而其在《送高闲上人序》中对张旭雄奇豪放一路又大加褒扬。

无疑,张海也常面对来书坛内外的质疑、争议乃至非难,对之张海总能“严于律己、宽以待人”。他曾自作诗以表心迹:“曾喜褒扬厌贬声,年来心气转和平。见仁见智寻常事,书史几家无别评?”他始终把自己当作书家队伍中的普通一员,和同道者保持着平等的对话关系,尊重理论家的“延伸阅读”和“尖锐批评”。

清方苞有言:“气之温和者寿,质之慈良者寿,量之宽宏者寿,言之简默者寿。故仁者寿。”以方氏箴言,比照张海,仁者之论,良有以也!

领导张海:

修身度人作帡幪

张海出色的领导协调能力,在上世纪80年代已经偶露端倪。

他亲力亲为组织、策划、筹备、运作、举办的那场中原书法大赛,绝对可以作为中国当代书法史上一个优秀的活动案例。王学仲老先生专门作《中原书法大赛记》述其盛况:“当此书道艺术蛟腾凤起之时,河南省文化厅、河南省文联、中国书法家协会河南分会,首创格局,裒然为全国先,于1984年2月16日,河南人民会堂举行中原书法大赛,河南省党、政、军领导及各省知名书法家莅会指导,参与赛事者从总角之儿童,至耄耋之老翁,咸欣欣然橐笔而集于一堂,用以检阅全省翰墨之阵容,为精神文明之建设,实旷古未闻之盛举者矣。”

张海因其过人的智慧、人格的魅力、自身的感召,引来当年中国书坛风流人物,群贤毕至聚中原,少长咸集书盛世。时任中国书协主席的舒同为大赛致辞:“开创中原书艺新局面。”国学大师启功诗颂曰:“千人大赛古无俦,逐鹿中原笔墨遒。万木草堂诗句在,八方风雨会中州。”

河南是全国中书协会员最多的省份,河南也是中国书协理事最多的省份,2015年年底中国书协换届,14名副主席河南人又占两席。河南还有诸多的“书法之乡”、无数的“书法村”,有着广泛群众基础的“书法”二字已经深深扎根于河南的村落阡陌、城市乡镇。

公允地说,河南在全国能成为名副其实的书法大省、强省,张海功不可没。早在他担任河南省文联主席、书协主席期间,先后组织了国际书法展、墨海弄潮展等,主编了《书论》《书法家》《书法博览》等杂志,策划组织了河南省许多届书学讨论会、全国十年书法论辩会、全国隶书讨论会暨作品展等,还编辑出版了《当代中州书坛学人》丛书、《墨海弄潮百人集》丛书等,这一切都为河南的书法崛起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为河南屹立于书法强省之林提供了丰沃的土壤。

张海还善于提携后进,奖掖新人。壬辰年,他个人出资数百万元举办了“墨舞神州”电视书法大赛,一等奖奖励一辆20多万的轿车,吸引了很多“国手”参加;颁奖典礼更是隆重,姜昆、宋祖英、沙宝亮、于魁智等演艺明星都来捧场;选手现场创作,评委现场打分,嘉宾现场颁奖,电视现场录播,互动性、可视性极强,参与度、关注度极高,对书法进行了大面积的推广与普及。

张海还热心于慈善公益事业,汶川地震、玉树地震,他都捐款数百万元。大家都知道张海“好说话”“说好话”“说话好”,凡是找到他的公益活动,他或直接捐钱,或捐赠作品,献出一己之力。

作为全国政协常委,张海尽责履职,每年都拿出多条提案和建议:2011年提议“书法进中小学课堂”, 2014年秋季开学,全国已使用统一的书法教材,标志着“提议”已经落到实处;2014年,中书协组织实施公益性活动“翰墨薪传工程”中小学书法师资培训,2015年,此项工程已被纳入国家级培训项目,奔走呼终于敦促有成;2015年全国两会,张海又开始为扶持免费开放的民营博物馆、美术馆鼓与呼……

去年,中国书协换届,张海退至名誉主席,没有了日常行政事务的羁绊,可以投入更多精力进行书法创作及书法普及,张海坦言自己要当一名书法志愿者,成就于书法,反哺于书法:“在家乡偃师市继续推行基础书法教育,开设西部书界新秀系列书法研修班,培训对象主要是西部12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书法工作者,计划培训1000人,凡入选研修班的学员,相关培训费用均由我来资助,通过培训进一步提高西部地区书法工作者的专业能力和教学水平。”

早年,张海曾有一方闲印“沉默是金”,以此警告自己:只管低头拉车,无须抬头看路,切莫左顾右盼;这两年,引首章换作了“弘毅”:“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

张海虽已年逾古稀,但精神矍铄,是寿者相,得大自在;退休后有更多时间,心无挂碍,篆山隶海,成“逍遥游”。

我依稀看到一个老人瘦削的背影:“无畏向前,斩浪迎风;从高原出发,向高峰攀登”!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