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丙申年黄帝故里拜祖大典第十届中国1/2016-04/09/03/2016040903_brief.jpg 上一版3  4下一版
秉承传统 助推发展
专家学者纵论黄帝精神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秉承传统 助推发展
——黄帝文化国际论坛演讲嘉宾访谈录

黄河泱泱,嵩山荡荡。

第十届黄帝文化国际论坛于昨日下午闭幕。为时两天的论坛上,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畅所欲言,发表远见卓识,彰显智慧力量。

他们中,既有知识渊博的历史学家、文化大家、艺术名家,又有学贯中西的经济学家、资深作家、管理专家;他们秉承优秀文化传统、阐发人文精神内涵,倾心交流研究成果……

黄河流域诞生的文明是中华文明核心

——访中国考古研究所所长王巍

“作为一名考古工作者,我希望用考古上的发现,来看我们中原大地的文化、社会是怎么发展起来的。”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考古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国家学位委员会历史学科评议组第五届和第六届成员、德国考古研究院通讯院士、美洲考古学会终身外籍院士王巍开门见山。

王巍认为,所谓的华夏文明,是以黄河中游地区史前文化为基础发展起来的文明,它是多元一体、延绵不断的中华文明的核心。“如果把中华民族比作一棵大树的话,我们中原地区的文明就是这棵大树的主干;如果比作一条河流的话,它就是主流。在华夏民族带领下,各个民族逐渐融入华夏文明为核心的中华文明体系中。所以,这里诞生的文明是中华文明的核心。”

王巍指出九个有关中原地区的古代文明对中华文明的贡献:世界上最早的骨笛、最早的龙的形象以及龙和虎与方位的关系、黄河流域最早的城址、最早的社会分化、最早的青铜容器群、最早的宫城、最早的东西对称的建筑格局、最早的原始青瓷器、最早的用车的证据。

“中原地区是孕育华夏文明的沃土,是我们中华文明的核心。”王巍说。

接受民族的东西我们既快又坚定

——访中国音乐学院院长王黎光

“天地之间有杆秤,那秤砣是老百姓……”当年电视连续剧《宰相刘罗锅》的主题曲火遍祖国大江南北,也让全国人民记住了这首脍炙人口歌曲的曲作者、中国音乐学院院长王黎光。作为第十届黄帝文化国际论坛的受邀演讲嘉宾之一,王黎光昨天亲临论坛现场,与大家一同分享《音乐的继承与弘扬》。

“我们对传统文化究竟如何认识?如何继承和发扬?其实我们一直以来都在讨论这个问题,但是我们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弘扬的过程当中,的确有很多遗憾,也有很多看法。这恐怕是我们在对传统文化弘扬和发扬过程当中实际操作层面的事情。”王黎光说。

在王黎光看来,我们很多人已经意识到,现在大家看到很多娱乐节目,都觉得好像是一种传统文化的缺失。但实际上,在我们的血脉当中,对我们自己民族的东西是接受的,而且这种接受的态度是既快又坚定的。

对于中国的传统文化该如何有一个重要的认识呢?王黎光谈到了中国梦,他认为:“基层就应该是编织中国梦的践行者。夯实传统文化,我们就能践行中国梦,编织中国梦,实现中国梦。”

中国的祭祀文化影响深远

——访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教授彭林

“三月三,拜轩辕。我们既然来新郑拜祖,我就来聊聊中国的祭祀文化。”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思想文化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国际儒学联合会理事彭林,还有一个身份——百家讲坛系列节目《彭林说礼》主讲,主要从事先秦史等历史文献学和中国古代学术思想史的教学和研究,偏爱经学,尤其注重对儒家经典《三礼》(《周礼》《仪礼》《礼记》)以及中国古代礼乐文化的研究,所以说起祭祀,彭林可谓“专家”。

“说起祭祀,我们做古代史的人引用的最多的是《左传》里面的一句话,叫国之大事在祀与戎。这句话充分说明祭祀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礼记》里面一句话‘治人治道莫过于礼,礼有五种莫过于祭’,对于普通家庭来说,祭祀也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活动。中国文化一个基本特色有四个字,叫祭天祀祖,无论是敬天还是祀祖都离不开祭天,由此形成的祭祀文化体系内涵丰富,是中国社会千家万户都离不开的。所以祭祀对于社会的影响非常深远。”彭林说。

“祭祀和求神不同,祭祀是一种感恩,对天地、祖先的感恩,而求神是一种索取,这是两者的不同。”彭林认为。

“祭祀文化在中华历史中,起到非常重要的积极作用,我们要吸取精华,让祭祀文化推动社会的发展。”彭林说。

用心记录传统文化传承每个瞬间

——访新华社特约记者林毅

作为新华社特约记者,担任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闭幕式总摄影的林毅,经历过一系列重大活动的现场拍摄,同时也拍摄过大山里的孩子这样普通而特殊的群体,无论是怎样的拍摄,林毅都坚持用心去记录他眼睛里看到的世界。昨天走上第十届黄帝文化国际论坛的讲台,是林毅第一次从幕后走到前台,正如他用心拍摄记录眼里的世界一样,发言时他也一样用心在与所有参会人员一起分享拍摄时的点点滴滴。

林毅说:“在新郑举行的黄帝故里拜祖大典,是一次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盛世。用镜头去记录传承中华传统文化,更需要用心去记录。大典的每一个瞬间、每一处场景、甚至是与会嘉宾的每一个表情,都能展现人们对于传承中华传统的一种崇敬之情。”

正如林毅所说:“其实生活就是这样,我们所有人都只是其中的一分子,我们生活在历史中的一瞬,只有用心记录才能用心思考,只有用心记录才能用心研究。亦如拍摄黄帝故里拜祖大典的盛况,摄影工作者更需要用心去记录,用心才能记录下盛况中的点点滴滴,而这些细枝末节往往更能打动人,更能引起所有中华儿女对于祭拜人文始祖的共鸣。”

文质彬彬 以成华夏

——访《百家讲坛》主讲人于赓哲

长相卡通的于赓哲昨天下午一登上第十届黄帝文化国际论坛的讲台,就给人一种莫名的喜感。别看于老师长相“萌萌哒”,肚子里的货还真不少。“《论语》上说‘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质’相当于我们说的人的本质,或者是说你对自身物质性的一种要求。所谓‘文’应该是精神层面的要求,如果说一个人的‘质’胜过他的‘文’,对物质层面的需求超过精神层面的需求,那么这个人就会显得比较粗野。如果做到均衡,那就是一个真正的‘君子’。” 作为中央电视台文明之旅节目《百家讲坛》中一位非常受欢迎的年轻老师,于赓哲一开场就出口不凡。

身为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的于赓哲,是一位非常会讲能讲的专家学者。“文质彬彬,以成华夏。”于赓哲说,“炎黄的祖先黄帝在他的这个时期,‘文质彬彬’这种文化就已经达到了这种‘质’‘文’均衡,这才有了今天13亿人口、900多万平方公里的大国,成为这样一个国家不是偶然的,文化的根儿就扎在这五六千年以前。”

“文质彬彬是黄帝文化的专属特点,这样的文化可以延伸出很多,比如农业、疆域等,它促成了华夏民族的诞生,文质彬彬,以成华夏,这种黄帝文化的精神对我们的影响是巨大的,我们要不断地将其发扬光大。” 于赓哲最后如是说。

实现中国梦必须迎接四方面挑战

——访中央党校党史教研部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谢春涛

之所以把话题锁定在中国梦,中央党校党史教研部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谢春涛说:“我希望更多人了解中国共产党为实现中国梦在不同时期做了哪些努力,取得了哪些成就,包括今后继续实现中国梦还面临着哪些挑战。我想梳理一些这样的内容,大家会对中国共产党有更多了解,有更加理性的认同,会对实现中国梦的前景进一步地增强信心。”

“在我看来,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为实现中国梦做了三个阶段的努力。”谢春涛说,“第一阶段是实现国家独立民族解放的中国梦;第二阶段是建立国家工业化现代化基础的中国梦;第三阶段的中国梦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要不断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梦想。”

“我相信,中国共产党人有能力应对实现中国梦进程中的挑战。目前,我们主要有四个方面的挑战,分别是科学发展的挑战、和谐发展的挑战、和平发展的挑战和执政党建设的挑战。”谢春涛分析说,“面对这些挑战,我们党都做出了相应的努力,我始终坚信,我们党有能力领导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老家河南是所有华夏儿女的“老家”

——访央视文明之旅节目主持人刘芳菲

一袭蓝色套装,扎着简单的马尾,在第十届黄帝文化国际论坛现场,中央电视台文明之旅的节目主持人刘芳菲端庄、美丽。“这是我至少第十次来到河南,每一次来到河南,都会获得一种内心的笃定。”刘芳菲说。

“在机场,我看到河南的旅游广告有四个字‘河南老家’,其实,河南不仅是河南人的老家,它也是所有华夏儿女的老家。”刘芳菲说,“河南地处中原的核心地带,而中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源头,也是中华文明的摇篮,就在这块儿土地上,新郑市在5000年前诞生了黄帝文化,五帝之首轩辕黄帝,也是中华文化的人文始祖就诞生在这里,在这里出生、成长、建国。”

“5000年时光倏然而逝,脚下的土地发生了沧海桑田的变化,然而在这样变化的时代,很多人内心都永远会问自己那几个哲学的终极问题,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在这样一个变革的时代,文化彰显出了它强大的力量,在一届又一届黄帝文化国际论坛上,一位又一位的大师登台演讲,让我们找到了内心的答案,也让我们找到了文化的根。”

“非常荣幸担任今天节目的主持人,在这片中原厚土上,听取各位大师的精神分享,我自己也上了一节生动的国学文化课。”刘芳菲说。

本报记者 李娜 陈凯 文 李焱 图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