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郑风 上一版3  4下一版
连 载
门口的花朵
博古斋
黄山乐章
亲情
随笔
散文
阅汉堂记
lh6238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散文

春在溪头荠菜花

张富国

传说,唐朝末年,西安北门里宰相家的千金王宝钏,绣楼择婿,抛中了出身寒门的薛平贵。因家人反对,出走到城南的寒窑居住。薛平贵征西十八年,她独守寒窑,挖尽吃光附近田地里的荠菜,直到夫妻团圆。这段佳话,流传千载。如今,游人可以在寒窑附近的餐馆里品味荠菜,边吃边叹:这菜里,到底蕴含了什么玄妙?

荠菜,谐音吉菜、聚财,词里满是好彩头。古人爱吃荠菜,似乎已经到了痴迷的地步:“日日思归饱蕨薇,春来荠美忽忘归”,南宋的陆游细嚼慢咽荠菜,美滋滋地竟然忘了回家;“十亩之郊,菜叶荠花。抱瓮灌之,乐哉农家”,明朝的陈继儒浇灌十亩菜圃,抱着沉重的水瓮,其乐不改……荠菜,集美味、美誉于一身,在悠悠文化长卷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鸿痕!

“荼荠随缘敢爱憎”,明朝才子唐寅对荠菜文化颇有研究。“尽尝世味犹存舌”,荠菜除清鲜的味外,还有甜味:《诗经·谷风》的那句“谁谓荼苦,其甘如荠”,不仅是弃妇的哀怨,更是舍我其谁的甘美!《楚辞·悲回风》中,“故荼荠不同亩兮,兰茝幽而独芳”,苦荼、甜荠不在一块田里生长,兰草、芷草在幽深处独含清香。品格高尚,身处逆境也会清雅不俗。原来,春秋时期,不仅民间广泛采集、食用荠菜,而且以“荼”喻小人,以“荠”喻君子,开启了华夏子孙人格修养的文化源头。荼荠之交,把君子的美誉寄托在荠菜上,不容小觑!“钻重冰而挺茂,蒙严霜以发鲜”,晋代夏侯谌盛赞荠菜,那种破凌而出的气势,颇具君子之风;“齐精气于款冬,均贞固乎松竹”,君子顽强向上的品格也不过如此吧!汪曾祺先生吃荠菜,“酒席上的凉拌荠菜都用手抟成一座尖塔,临吃推倒”,传神的儒雅风范,活生生的君子再现!

“糁羹珍美胜羔豚”,爱国诗人陆游最爱食荠菜,还是一位烹调高手。“手烹墙阴荠,美若乳下豚”,羔豚即乳猪,荠菜上席,竟与鲜糯香嫩的烤乳猪相提并论;“小著盐醯和滋味,微加姜桂助精神”,凉拌荠菜的绝妙,只有亲力亲为才会体验到。他尝试烹制“东坡羹”,“荠糁芳甘妙绝伦,啜来恍若在峨岷”。当然,他不能与北宋苏轼(东坡羹的发明者)相比。苏轼用荠菜和米煮粥,专门写信推荐给害疮卧床的朋友,“取荠一二升许,净择,入淘小米三合,冷水三升,生姜不去皮,捶两指大同入釜中,浇油一蚬壳,当于羹面上,不得触,触则生油气不可食,不得入盐醋,君如知此味,则陆海八珍,皆可鄙厌也。”《救荒本草》记载,灾荒年月,荠菜是代粮充饥之物,穷人视其为宝。诗圣杜甫,就靠“墙阴老春荠”度过漫漫艰难岁月;范仲淹少时家贫,“措大口中,嚼出宫商角徵”;革命战争岁月,红军战士“挖野菜,也当粮”,走过两万五千里长征路。流风余韵,绵绵延续!

“春在溪头荠菜花”,辛弃疾把荠菜升华到人生的意义上。朱光潜先生这样评析:辛弃疾是一位忠义之士。身处南宋偏安杭州,北方金兵掳去了宋徽、钦宗二帝,在节节进逼下,他仍力图光复大宋。他痛恨朝中昏聩无能、苟且偷安的当权者,于是写下此诗,暗吐悲愤:风雨能打落城中桃李,但对田野荠菜花又有何妨?荠菜再次诗化,自己的命运与国家的命运紧密相连!“时绕麦田求野荠”,是苏轼的见解,这幅惟妙惟肖的醉春图里,又怎能抹去乍暖还寒的民生愿景呢?“不缘耕稼得,饱食殊少味”,这个深具农业情怀的文人,对耕种之事情有独钟。他在多处任所垦荒耕种,自己动手,丰衣足食!为了延续这种风尚,他以荠菜为主料制成“春盘”,作为礼品,互相馈赠,期望把这种人生价值传递下去。

“两京作斤卖,五溪无人采。夷夏虽有殊,气味都不改”。唐肃宗上元元年,高力士在配流黔中道时,“两京作斤卖”的荠菜,在五溪漫山遍野都是!他十分感慨:真味如一,为什么两地差异如此之大?难以理会!看来,古人长吟的荠菜文化,现代人淡漠了,这难道不是一种遗憾吗?重拾荠菜,你在欣赏文化,其实,文化里也有你!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