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郑风 上一版3  4下一版
连 载
拜祖大典有感
砚台寺
宏村风景 (油画) 赵智博
梅花引
问乡驿
铤而走险
孟浩然诗 傅劲松 书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砚台寺

娄继周

砚台寺,寺名也是村名。位于中牟县郑庵镇南5公里,东邻台前村,北邻黑牛张,南与八岗镇树头村相望,周边的村名也很有意思。有4个村民组,1300余人口。村内环境优美,几处街心花园分布村中,是远近闻名的省级卫生村。

砚台寺历史悠久。村南旧有东西10里长的高岗,岗上有寺,曰慈胜寺,故名老寺岗。慈胜寺,相传是唐朝李世民为了纪念战乱时死亡的将士所建。之所以又称砚台,是因为这里的地形四周高中间低,似砚台。一说古代这里有陂,水草丰茂,时有大雁起落,人称雁台,日久言转,演称砚台。第三种说法则是,清光绪年间, 这一带百姓为反对县令孙维钧繁重苛捐杂税的盘剥,组织联庄会造反起义,告老还乡的光绪帝御前侍卫武进士王同三为民请命,被迫做了会首,地点就在慈胜寺。某日王侍卫意外在慈胜寺发现一台端砚,竟是圣祖康熙大帝用过的,遂昭告乡里。端砚乃皇帝御用,日久成宝。消息不胫而走,声名传播,各地文人墨客纷至沓来,一睹御砚端容,久而久之,慈胜寺改称了砚台寺。

不知何朝何代,慈胜寺来了韦姓高僧洞山禅师,因其母不欲儿子出家,千里迢迢来此寻子。禅师决意出家,不见其母。母亲思儿心切,在寺北水陂边掩面痛哭,伤心欲绝,投陂而死。寺僧百姓感于此事,将韦母投水之处称母投陂。又在寺院附近建台纪念,称见子台。清康熙十四年《中牟县志》载:“见子台”在县西南三十里母投陂南,事见山川志。金时有见子台,僧普济铸大钟尚存,钟上有记。今移海子桥,台废。今有寺名慈圣,元至正间重建。乾隆十九年《中牟县志》则载:“母投陂,在县南三十里见子台。昔洞山禅师驻锡于此,其母韦氏寻子不见,因投此陂而死。”明代中牟儒学训导诗人刘时中有《题见子台故址》曰:

名胜相传见子台,母投陂处脱凡胎。当年静界非常过,此地禅关自古开。水忏经翻风卷叶,沙门径僻雨生苔。洞仙禅师今何在?空有钟声月伴来。

由此可见,明清以前,这里尚是文人雅士凭吊流连的名胜之地。

因为砚台寺附近水源充足,沙壤肥沃,自古以来以产藕著名。这里的藕质雪白,口感清脆甘甜,煮不烂,蒸不糊,不变质,装粳米和药材于藕空里入药,能为补品。百姓传说这里的藕一度成为朝廷贡品,因此有民谣曰:张庄的山药,砚台寺的藕,河阴出产好石榴。

砚台寺历经沧桑,早已面目全非。古寺遗址如今是砚台寺小学,也曾是村委会办公地点。几棵古柏和遗址的碑座赑屃,仿佛在向人诉说这里古老的故事。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