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郑风 上一版3  4下一版
连 载
新书架
散文
民俗
小小说
绿城杂俎
lh6310
lh638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散文

春来草自青

王 剑

草是村庄的灵魂。冬天里,顽皮的草儿们都安静下来,找暖和的地方打盹去了。春天一回来,草们就一股脑地醒了。先是星星点点,不几天工夫,就叽叽喳喳地绿成一大片。村子就像一个大病初愈的人,气色也一天天好起来。

在我的老家,草的家族非常庞大:白草、抓地龙、狗蹄芽、羊得叶、马齿苋、马耳朵叶、歪头菜、面条棵、毛妮菜、刺角芽、黄花苗、茅草根、白蒿……这些名字听起来亲切温暖,就像农家的一个孩子,头发凌乱,衣服上沾着尘土,在岁月深处呵呵地笑着。

草有草的脾气和个性。有一种草,可称得上草中的第一勇士。它常常蹲在路边,体形若一朵绿色的莲花,叶片微翘,像挺着一柄柄小戟。它的理想和螳螂一样,就是要挡住一辆辆飞驰而来的马车。傲然的车轮从它身上辗过,以为胜利了,但往车前一看,又有一棵扑了上来。这真是一场前仆后继的战斗,永远会有一棵草倔强地挡在车前。这种草就是名震古今的车前子。它在《诗经》里有个很特别的名字——芣苢。“采采芣苢,薄言采之。”不过,诗歌里的车前子太雅了,我们村子里的人喜欢叫它蛤蟆衣棵,或者车轮菜。

抓地龙是一种很霸气的草,称霸的资本是根系的发达。它的每一条爬出的长蔓都分很多枝节,每节都有须根牢牢抓紧泥土,而且草茎和叶子又很滑手,因此,你很难一下子把它拔出来,就连嘴上功夫了得的牛羊也常常望草兴叹。这种抓地功,据说和另一种叫作“葛巴犁”的草在伯仲之间。我们小时候没有玩具,就利用抓地龙和葛巴犁的韧性,把它们做成跳绳或拔河绳。后来读《左传》,当读到“结草报恩”的故事时,我第一感觉就是,那些把秦将杜回绊倒的草,不是抓地龙,就是葛巴犁,它们应该是这个故事的主角。

刺角芽生性泼辣,傲骨嶙峋。它那一片片蓬生着小刺的叶片,尖锐挺直,骨感十足,显出朗朗硬气。不管是牛羊也好,人类也罢,谁靠近它,谁试图侵占它,都会被刺得“龇着牙”,缩回那只贪婪的嘴或手。于是,村子里的人给它起了个形象的外号“龇牙菜”。没办法,这是它生就的脾气,任谁也改变不了。然而,就是这样的刺头,却侠骨柔肠。当人们在劳动过程中,虚火上升,鼻血如注时,就采几片刺角芽的叶子研成糊状,塞进鼻孔,血马上就止住了。看看,标准的刀子嘴,豆腐心吧。

其实,不管是什么类型的草,都有长在这个世界上的权利。现在的年轻人可能不知道,在饥饿的年月里,草还是一种天然的食粮呢,能给人的肠胃带来了持久的芬芳和温暖。后来,人们把这种能吃的草重新造册,亲切地称之为“野菜”。

有一种野菜叫狗蹄芽,学名叫打碗花。这个草开花早,细秧带有触角,擎几盏淡紫色的小碗在野地里爬行。打碗花的幼苗、叶子都可食用;马齿苋,俗名麻子菜,淡红色的藤,叶片厚实,味酸,是摊煎饼的好原料;面条棵和毛妮菜是乡下姑娘,没见过世面,把身子藏在麦垄里,羞答答地不抬头。你薅下它,它也不拒绝,拿回去放在汤锅,味道很鲜;羊得叶本来是喂羊的,人饥饿时就顾不了羊了,掳回来焯水,凉拌了吃,有一种苦苦的后味;黄花苗,大名叫蒲公英,常用来做汤,味道清苦,能解食毒、散滞气、消恶肿。这些草都是赈灾队伍中的重要成员。

荠菜又叫护生草、地米菜、枕头草或清明草,是草中的狐狸,妖魅多姿,形色多变。若是长在没有太多杂草的地方,它就匍匐在泥土上。假如周围有些浅浅的绿草,荠菜便和周围的草一样,颜色也变成灰绿色,叶子有浅齿,叶表一层细细的茸毛。荠菜是大地赠予人们的厚礼。《诗经·邶风·谷风》中有句:“谁谓荼苦,其甘如荠。宴尔新婚,如兄如弟。”民谣也说:“三月三,荠菜当灵丹。”荠菜采回家后,摘去杂草,滤净尘土,或凉拌,或素炒,或切碎了做饺子馅,皆清脆耐嚼,鲜嫩可口。

其实,茫茫人世,草就是人类的绿颜知己。夜深人静的时候,那些草们常常流着泪,踏着杂乱的步子,来到我们的梦里,让我们摸一摸它们的叶脉,听一听它们的呼吸,闻闻它们的气味。这样,我们无论走到哪里,面对何种境遇,都能始终保有一颗草木之心。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