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版:郑州教育 上一版3  4下一版
“十佳班主任”
图片新闻
教育视点
教育快讯
动静总相宜
童年更多彩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走近
“十佳班主任”

栏目记者 龙雨晴

架一条“天路” 送一片温暖

班 主 任 名 片

赵付涛,中学一级教师,郑州市十佳班主任。自2005年毕业就任教于郑州市第四中学西藏班,并一直担任班主任工作。曾先后获得河南省援藏先进个人、西藏自治区优秀教师、中小学优秀班主任、郑州市文明教师等荣誉。

在郑州市第四中学迎宾校区有一群特别的孩子,他们的父母在遥远的西藏,他们的班级被称为“西藏班”。2005年,刚刚毕业的赵付涛也因为这群孩子成为了一个特别的老师——西藏班班主任,并坚守岗位11年。“从我成为西藏班的教师开始,我就有一个梦——成为孩子和家长沟通的桥梁,用爱让这群孩子健康成长。”赵付涛说。

构建家校沟通的桥梁

2013年7月13日,当其他班师生都在忙着回家时,赵付涛班里的44个孩子和4位家长齐聚教室,由学生们自己主持的主题班会《沟通》正式召开。情景剧、学生发言、家长发言、班主任总结……这场别开生面的班会深深印在了孩子和家长心中,给他们带来了无限的启发和感触。

“西藏班的教学与管理既特殊又复杂,”赵付涛解释道,“有些孩子从出生到现在和父母在一起的时间还不到一年。他们过早地失去了普通孩子应得到的父母之爱,给父母打电话一般只为了要生活费,而父母也只懂得督促孩子的学习,缺少深入的沟通。”

于是,通过各种途径促进孩子和父母的沟通一直是赵付涛班主任工作的重中之重。在群里发表公开信、让父母给孩子写信、教孩子给父母打电话表达感恩……赵付涛为孩子们和远在西藏的家长架起了一条沟通的“天路”。

“班主任不仅要有与家长沟通的能力,也要有构建家校联系方式的能力。”赵付涛表示,“一个人的成长受到家庭、学校、社会三方面因素的影响,三个因素只有相互配合,相互促进才能最终有效地实现孩子的进步和成长。”

先做父母后做老师

“每当我不知所措时,是他给我信心;每当我遭遇挫折时,是他给我鼓励;在我与他人共处的日子里,是他教给我宽容……他是我们班每一个同学的‘阿妈’,让我们忘记了孤独,忘记了寂寞,忘记了只身在外的无奈。”这是赵付涛的学生在作文中对他的真情流露。

在赵付涛的班里,每个孩子的生日都有一场特别的“生日联欢会”,那天的小寿星会收到来自班主任、同学们和远方家长的祝福,同学们被这种“过生日制度”深深地温暖着。

“‘先做父母,后做老师’是学校给班主任们提的要求,这种教学理念一直影响着我。”赵付涛说,“来自西藏的孩子缺少父母的关爱,我们应该用爱弥补这个缺失。孩子如果犯错误了我们就要想着要是自己的孩子犯错误了会怎么处理;孩子如果遇到了问题,或许在踏进办公室门的一瞬间已经鼓了很大的勇气,我们就应该耐心地为孩子解答,不能一味地指责。”

让学生少走些弯路

西藏班孩子的父母离他们十分遥远,孩子们出了问题也是“远水救不了近火”,于是这份重担就完完全全落在了班主任的肩上。

赵付涛班里有个本来成绩还不错的学生,在高三刚入学时却出现了许多问题——一个月就花掉了一学期的生活费、抽烟……导致他成绩下滑得非常厉害。赵付涛发现后立马采取行动:“我没有直接否定孩子,而是先了解了他的想法,再对他出现的问题一一指正。然后根据孩子的特点为他树立一个比较高远的目标,推荐一些他感兴趣的大学或者专业,调动他的积极性,同时不忘加强对他的监督。”在赵付涛的帮助下,这个孩子变得越来越好,最终考上了天津南开大学。

“在我看来,学生们在成长的过程中出现问题是难免的,这时班主任就应该及时地将他们从岔路上引导回来,帮助他们更好成长。”赵付涛说,“能够见证孩子的成长,让他们在成长过程中少走些弯路是我做班主任快乐的来源,也是支持我坚守班主任工作的最大理由。”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