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安利杯”河南省业余围棋公开赛 上一版3  4下一版
为媒体助力全民健身点赞
李天罡:“六六”真的很“大顺”
公开组略嫌平淡 娃娃军前途无量
人小鬼大有实力
天赋努力样样强
梦想和欢聚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梦想和欢聚
——第六届“安利杯”剪影

转眼六年过去了,由郑州报业集团、河南省社会体育管理中心、安利(中国)日用品有限公司联合主办的第六届“安利杯”河南省业余围棋锦标赛,今年已经迎来了她的六岁生日。与“安利杯”来个“约会”,已经成为越来越多的围棋迷们“五一小长假”的首选。1日下午,激战三天的第六届“安利杯”围棋赛落下帷幕。比赛虽已结束,但所有参与其中的人群无论是选手还是家长,抑或是服务人员都意犹未尽。没错,随着这项赛事不断发展壮大,比赛早已不是其主旋律,这里已经成为小棋手们放飞梦想的炫彩舞台、棋友们寻朋访友的欢聚之地、“局外人”感同身受跃跃欲试的神奇之所……

放飞梦想期待未来

有梦想,就有未来。与往年一样,今年“安利杯”围棋赛上,小棋手依然是当仁不让的“主力军”。儿童组、少年组自不必说,公开组中也是尽显“主力军”的身影。卢宁、王蔚民、王峥增……这些曾经名噪一时的河南业余围棋界名将,今年纷纷与“安利杯”擦肩而过。“小棋手们的水平太高了,我们老了下不过他们啦,都不敢来参赛啦!”王蔚民赛前打趣的话语,也验证了一个不争的事实——“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新人胜旧人”。

没错,别看参加“安利杯”的小棋手们年龄不大,他们当中可是藏龙卧虎——业余五、六段的小棋手大有人在。“听说参加‘安利杯’的小棋手水平都挺高,我也让孩子来参加一下,与高手们过过招,长点儿棋。”一位带着孩子专程从南阳赶来参赛的家长对记者说。

带着梦想,小棋手们在“安利杯”上竞相施展平时的所学所练。或是锁眉思考,或是闭目沉思,他们在“黑白世界”的博弈中放飞着梦想,期待着打造一片属于自己的美好未来。

正如中国围棋协会副主席黄进先老先生所言:“一年一度的安利杯围棋赛已成为传统,这为很多喜欢围棋的孩子搭建了一个切磋交流的平台。这些小选手们承载着河南围棋的希望,相信有这么多后备人才的参与,河南围棋复兴之路一定不会太远。”

增进感情加强交流

场上对手,场下朋友。“安利杯”围棋赛早已不仅仅是一较高下的竞技场,更像是为棋友们搭建的一个切磋棋艺、增进感情的“大舞台”。

“最近还好吗?”“挺不错,你呢?”“也挺好。”没有过多的客套,有的只是最朴实的问候。像这样的问候在“安利杯”围棋赛比赛期间比比皆是,亦是对手,亦是朋友。

今年读初二的赵斯哲和上高一的于孝洋曾是小学校友,两人原本并不认识,4年前两人在“安利杯”上相识,交流中才得知彼此是同一所小学的校友,从那之后,两人再没见过面。今年的“安利杯”两人再度相逢,“变了,变化好大,上次见你好像刚刚超过棋桌一点吧?”“我都上初二了好不好!”……尽管4年没见,于孝洋和赵斯哲还是第一眼认出了彼此,没有丝毫的生疏,有的是老友多年不见的亲切。“来来来,扫扫我,咱俩加个微信,以后方便联系”“就是就是,现在方便了,咱俩再见不用再等4年啦,有空我就去找你切磋啊。”“随时应战!”“一言为定!”……“哈哈哈……”兄弟俩开心的笑声回荡在比赛场地上空。

感同身受跃跃欲试

“安利杯”围棋赛三天的争夺中,记者总能发现一位宾馆服务员利用比赛间隙,与小选手们对弈交流。“我是豫棉宾馆的服务员,看到这些小选手下棋这么开心,我也想跟他们一起学学。”孙莹莹一边对弈,一边笑着对记者说。

孙莹莹告诉记者,去年“安利杯”围棋赛在此举办期间,感同身受的她就对围棋产生了浓厚兴趣,当时就想找小棋手们求教,“觉得小男孩应该聪明,棋下得肯定好,但就是没耐心。他们一听说我对围棋一窍不通,就不想教我了,总说‘围棋说来话长,一两句话咋能说清啊’”孙莹莹一边笑着摇头一边向记者吐槽。

对围棋兴趣不减的孙莹莹今年改变了“拜师”目标——找小女孩教棋。“小女孩也很厉害的,听说都有业余四、五段呢。她们比小男孩耐心多了,这两天从最基本的规则开始教我。”

“对围棋这么感兴趣,想不想也好好学学参加一下明年的‘安利杯’?”

面对记者的提问,孙莹莹有些迟疑,还没等她开口,旁边的“小老师”先开口了:“姐姐,你很聪明的,一定能学好围棋的,我很看好你哦。明年来参加吧,我们又能见面了。”得到了“小老师”的肯定和鼓励,孙莹莹的脸上顿时露出了自信笑容,“好!姐姐一定好好学,明年也来参加‘安利杯’!”

其实像孙莹莹一样的“局外人”感同身受想学好围棋、跃跃欲试到“安利杯”这个神奇之所一展身手的还有很多,带着儿子来参赛的母亲范文硕也是其中一位。由于自身水平有限,导致范文硕母子在本届“安利杯”亲子赛中战绩不佳。“儿子一直埋怨我,说我拖了他后腿。”范文硕无奈地摇着头,“我也要加把劲儿了,要不总被儿子埋怨,心里也难受啊,回去好好向儿子请教,多学学,明年再来!”

本报记者 陈 凯

3上一篇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