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都市新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微型消防站
落户马渡村
文明养犬
宣传进社区
守护生命 他们拥有一颗“天使心”
广告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守护生命 他们拥有一颗“天使心”
今天是第105个国际护士节,昨日,郑州人民医院举行护士节纪念大会,由护理界前辈为新入职的护士传光授帽。 本报记者 丁友明 摄

本报记者 汪辉 王治

人们常用“白衣天使”来形容给予病患温暖与照顾的护士,这个长久以来被默认为“性别女”的职业中,男护士们也同样坚持着济世仁心。没有燕尾帽,不着护士裙,他们同样是提灯照耀黑夜的天使。

爱的职业和性别无关。

在目前医疗临床上,男护士因为体力强壮、精力充沛,更加适合在急诊室、手术室、重症监护室等部门工作。但在我国,男护士仍是一个从业人数不多的职业。

市卫生学校工作人员介绍,随着社会对男护理人员的认知度慢慢增高,男学员数量也有所增加,该校男学员在2012年仅有103人,2015年已增长到了202人。同时,我市各个医院的急诊科、手术科等科室对男护士的需求也有显著增加,“男”丁格尔正慢慢地赢得尊重与认可。

记者近日前往我市各大医院,对这些“稀缺资源”进行了采访,去亲历并感受他们作为“白衣天使”的酸甜苦辣。

韩晓晰:

患者生命安全重于一切

韩晓晰是郑州市骨科医院一名普通的90后急诊科男护士,接到指令立刻出发、时刻准备着,就是他的工作日常。

“患者的生命安全重于一切,每当有需要,我就要投入紧张的‘生死时速’中去。”分秒必争不只是说说而已,而是深深烙在了韩晓晰的心里。

急诊科是重症病人最集中、病种最多、抢救和管理任务最重的科室。夜间上班的护士本来就相对少,因此经常会忙不过来。这时候,病人家属和护士之间很容易发生摩擦。“也有病人和家属会理解,说声辛苦了,谢谢!”韩晓晰说,听到这样的话,整个人都会觉得开心起来。

“在急救工作中,几乎每天都在上演生与死的较量,这里有危重病人亲属的呼喊、焦虑,也有医务人员的汗水、拼搏和隐忍,这里有质疑、有争吵还有着更多的温情和感动。”韩晓晰坚定地说,他热爱他的职业,既然选择了,就意味着承担,他也会一直坚持下去。

张振锋:最大的收获是“成就感”

上下楼抬运患者,抢救病人时心脏持续按压,紧急关头气管插管……诸如此类需要力气的突发情况,女护士往往“心有余而力不足”,急诊男护士们的优势就显现出来,因为男护士独有的优势,急危重症、脏活累活,“男”者多劳。

郑州人民医院急诊科门口停着一辆救护车,一位身穿急救服的小伙子站在车旁,正核对车内仪器和物品,一样一样地记录。他叫张振锋,今年25岁,是急诊科的护士。

“一工作起来,就像打了鸡血一样,根本就不知道累,只知道一个劲儿地跑,打120,都是想让我们救命的。”说起自己的工作,张振锋眼里充满热忱。

“值个班下来,腰就疼得直不起来。”张振锋说,在医院的急诊科里,几乎所有男急救人员都有腰肌劳损等腰部疾病,抬担架上下楼,每个班都得遇上几次,有次抬了一位180斤重的病人下7楼,到最后手都是颤的。

张振锋说从没想过自己会做急救这一行。高中时他还是个“叛逆少年”,阴差阳错报了护理专业,毕业后又被招进郑州人民医院急诊科,跟着老师学习了一整年,见过各种抢救,也见过各种死亡。

最终,张振锋还是留在了急诊上,他说,急诊工作节奏特别快,见识更多,学习更多,也能救助更多的人。

他想用一个词表达对急诊职业的喜爱,想了很久,他说是“成就感”。

申潘:患者康复是我最开心的事

今年26岁的申潘,4年前毕业后到郑州大学附属郑州中心医院工作,一开始就被分配到手术室,“虽然实习时也接触过手术,但还是非常紧张。”对于生命攸关的手术室,面对一个个麻醉后毫无知觉的病患,申潘告诉记者,刚开始工作的时候始终绷紧了神经。

每一位进入手术室的患者都希望平安顺利地出手术室。患者复杂的心情和他紧张的心理交融在一起。

“紧张归紧张,还是要全面细致地考虑每一个步骤,配合好医生的手术。”他以最规范的操作做好手术的准备,以最快的速度提交医生需要的用具,以最严格的标准做好配合手术的每一步。直到手术接近尾声,“看到医生摘下口罩,舒展眉头。”申潘也就跟着放下心来。

作为一名手术室的男护士,见过了太多的生离死别,对于生命和人生,今年26岁的申潘比同龄人有更多的感悟。“没有什么比患者康复更让我们开心的了。”申潘说,每一名医护工作者都真切地希望患者能健康出院,他们的家人能放心地微笑。

“以后男护士一定会成为主流,也会被越来越多的人认可。”申潘回忆,从刚来医院的10多名男护士,到现在已增加100余名,他也笑称自己和男护士们为“男”丁格尔。

何刚:努力成为比医生更懂“刀”的护士

31岁的何刚是郑州市第二人民医院门诊手术室的护士长,今年是他在医院的第9个年头。

“你别看这些手术剪刀样子差不多,其实用途差别大得很,这是线剪,这个是组织剪,旁边两个分别是脑膜剪和胸膜剪……”何刚对手术室里器械如数家珍。

手术中的器械传递是手术室护士的一项基本技能,看似简单,但要达到天衣无缝的默契,要下足功夫。一般的手术要准备40至50件手术器具,碰到大型的手术,甚至需要上百件。出于对器械的天生敏感性,男护士更能快速、准确地掌握每个手术器械的型号、功能等。

“一个优秀的手术室护士要做到,术中医生一伸手,就能准确地将医生所需各种类型的手术刀、纱布、缝线送到手中。”何刚说,他希望并在努力成为一个比医生更懂“刀”的护士。

生严涛:患者就是我的“孩子”

90后大男孩生严涛在郑州市第八人民医院六病区当护士已经4年了。

这是封闭病区,住的都是抑郁症、躁狂症等重症精神病男患者。给患者喂饭、接尿、搓背、剪指甲等都是日常工作,挨打挨骂也是常事儿。

生严涛对刚进医院的场景记忆犹新,当有人问生严涛这些患者是啥样的,生严涛往往用“孩子”来回答,“无论啥样的人,患上心理病,比身体病更严重。”

生严涛说,这份执念,从2009年就开始在心底扎根了,“这份工作是苦是累,但总得有人做,我正好遇到,就踏踏实实干下去。”

更多时候,生严涛会学习怎么更好地帮助这些患者。“你这么年轻,怎么做的都是些伺候人的活啊?”有人不理解。生严涛笑笑:“没啥,这就是咱的本职工作”。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