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聚焦首届中国考古学大会(2016 郑州)1/2016-05/23/06/2016052306_brief.jpg 上一版3  4下一版
“串场旁听”的
考古爱好者
青年考古学者
黄河畔“论剑”
郑州地区考古发现揭示东亚现代人的独立起源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青年考古学者
黄河畔“论剑”
科技是手段 不能舍本逐末中外交流要坚持“民族气”关于女性考古 偏见当休要有科研理念宣传意识

青年考古学者

黄河畔“论剑”

“真没想到,他们背后还有这么感人的故事。应该把‘金爵奖’获得者的这些幕后点滴都记录下来。”两天来,在古都郑州举行的首届中国考古学大会吸引了众多爱好者关注的目光。21日晚举行的青年学者圆桌会议上,来自东南西北各地的青年考古学者齐聚一堂,黄河论剑、切磋砥砺,讲述自己从事考古工作的故事,也阐发自己对中国考古学发展的认识,让参会的“老资格”考古学者感慨不已。

青年考古学者的健康成长是中国考古学稳健发展“走向未来”的学术希望,作为首届中国考古学大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次青年学者圆桌会议以“走向世界、走向未来的中国考古学”为主题。

青年考古学者获首届“金爵奖”

首届中国考古学大会开幕式,11位青年考古学者获得首届“金爵奖”: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考古系教授吕红亮、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副研究员李锋、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教授张全超、贵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李飞、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副教授崔剑锋、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讲师陈晓露、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考古学系副教授王芬、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常怀颖、中国科学院大学考古学与人类学系副教授蒋洪恩、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员李志鹏、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副教授王涛——每一位青年学者在自己的研究领域都有过硬的研究成果,正在形成自己的学术风格,代表了当前青年考古学者的学术水准。

当日晚上的圆桌会议上,获得此次“金爵奖”的青年学者和各组织推荐的青年学者代表畅所欲言、深入交流,内容涉及中国考古学的发展方向、国内外考古学之比较、田野考古工作经验、科技与考古的关系、方法论反思、考古学科的学术传承、青年学术沙龙的组织、考古学家的情怀、青年学者的成长、治学方向的转折和进步等。

青年学者圆桌会议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科研处处长刘国祥和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顾万发主持。刘国祥的点评幽默风趣、犀利到位;顾万发的主持沉稳老到,使得青年学者圆桌会议在活跃的学术氛围中展开。

科技是手段 不能舍本逐末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副教授崔剑锋的见解让很多人产生共鸣:怎样把科技和传统考古这“两张皮”贴在一起?“考古学的进步就是自然科学技术手段全面应用,使我们获取资料的广度、深度和纬度都有很大的拓展,真正让考古资料获取信息发生质变。”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员李志鹏认为,世界上最先进高端的科技手段都要引进,但是始终关注的是考古问题,不能舍本逐末。

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助理工程师李说认为,科技手段是不断发展的,但我们的考古资源是有限的。那么我们现在的考古是不是要彻底发掘,这应该引起思考。

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考古学系副教授陈雪香表示,时代在变化,未来的考古领队肯定更容易融入也会更好地设计和科技手段有关的课题,所以关于科技考古和传统考古并不矛盾,我们这一代应该从人才的培养上、在课程的结构上,都提前引入。

中外交流要坚持“民族气”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副研究员李锋说,对于年轻考古人来说,现在能够接触到更多外文材料,但也不能忘了中国考古学本身的特色,应该立足于本国的材料总结自己的理论。

“考古是工匠精神,不需要看得太远,只需要珍惜当下,脚踏实地,精益求精。做好这一点,中国考古学的未来就大有希望。”贵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李飞用几句简短的发言总结了自己的看法,他诙谐地说,自己最近这些年只做了一件事,就是在一座荒凉的山上面对一座古城,把它推进了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常怀颖认为,未来的考古学一定是时段和专业界限比较模糊的,只有多学科融合,才能组一个团队处理复杂遗址。

关于女性考古 偏见当休

在考古界,女性从业者少是不争的事实,与会代表中,一些女性学者认为,希望能重视女性考古从业者。

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讲师马赛讲述了自己当时报中文系却被调剂进入考古系的经历,她表示,能坚持走到今天,全是因为身边有一群对考古执着、热情的老师和同学。

考古究竟带给从业者,尤其是女性从业者哪些珍贵的东西呢?马赛说,专业思维会影响其看待问题和看待世界的角度。考古是一个不断发现事实的过程,需要不同的材料来验证,但往往还是有很多可能性,这样一来,会慢慢形成一种开放的思维。包括对待朋友,对待亲人,都会不由自主地使用这种思维去分析问题,于是各种矛盾都不再是矛盾。“尤其是婆媳关系,在女性考古人员这里,绝对不是个事儿。”对这个形象的说法,与会女性代表深表认同。

要有科研理念宣传意识

中国科学院大学考古学与人类学系副教授蒋洪恩认为,中国的考古从硬件来说已经接近国际先进水平,从软实力来说,科研理念和一系列的合作都已经进入国际先进的行列。作为年轻人重要的一方面是把自己做好,更重要的是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把中国的科研理念宣传出去,把科研星火烧起来,让好的科研理念传到全国各个角落,使中国的不同地区青年才俊都能够发挥自己的优势。

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副教授王涛认为,考古学是人民大众的事业,终归要回馈给大众,“做好自己研究的同时,也应该把自己研究的、在外人看来非常枯燥的学术内容,用浅显的或者群众可以接受的话表达出来,让更多人了解考古是怎么回事,这也是年轻一代考古人的职责,应该像对待考古本身一样执着。”

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考古研究所所长王巍,中国考古学会副理事长、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赵辉也来到会议现场与青年学者展开了交流:“听到青年学者都普遍谈到了工作和生活的压力,这是客观事实,是每一代考古人都会面对的。但是很高兴大家都能在工作中找到兴趣并坚持下来,为什么我们能承受这种艰苦呢?因为我们的情怀。”

王巍还告诫青年学者,对于国外的研究理论不要盲目,要根据自身实际情况来合理借鉴外国的考古方法:“中国是考古的沃土,也是各种方法的试金石。”

有专家认为,圆桌会议从侧面反映出中国当前青年一代考古学者的学术特点、优势以及有待改进的不足,总体而言青年学者思维活跃、田野考古或实验技术功底扎实、拥有全身心投入考古学术事业的学者情怀,对于中国考古学当前所处时代和阶段有自觉的反思和清醒的认识,对中国考古学的发展充满信心,是中国考古学未来希望之所在。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