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郑风 上一版3  4下一版
连 载
谁等燕归来
官打捉贼
和璞追叹
雅哈垭口 rowater 摄影
郑国亮 书法
洛邑览山说邙山
《燃灯者》
矮人看场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洛邑览山说邙山

逯玉克

邙山,又称北芒、郏山,自西而东,为秦岭余脉,崤山支脉,是洛阳北面距洛阳最近的一座山,它和比它更北的黄河一起,构成了帝都洛阳北边的两重屏障。

北边是黄河,南边是伊洛河,邙山突兀横亘其间,成为它们天然的分水岭。

邙山,基本上属于土山,算不上高峻,所以,在洛阳称邙山,在偃师叫邙岭。

天下名山无数,邙山以何闻名古今?

陵墓。

邙山陵墓总数在千座以上,放眼望去,东汉、曹魏、西晋、北魏等帝王将相的陵墓星罗棋布。

何也?

洛阳殡葬习俗讲究“枕山蹬河”,邙山土层深厚绝无水患,被视为阴宅的风水宝地。《辞海》解释:邙,亡人之乡也,意谓最适合死者安葬的地方,故有“生居苏杭,死葬北邙”的民谚。

古诗中可窥一斑。

“北邙何垒垒,高陵有四五。借问谁人坟,皆云汉世主。”(晋·张载《七哀诗》)

“北邙山上少闲土,尽是洛阳人旧墓。”(唐·王建《北邙行》)

这几句仅只是描绘了一种现象,下面这两首就意味深长了。

沈佺期的《北邙山》:“北邙山上列坟茔,万古千秋对洛城。城中日夕歌钟起,山上惟闻松柏声。”

明代薛瑄的《北邙行》:“北邙山上朔风生,新冢累累旧冢平。富贵至今何处是,断碑零碎野人耕。”

王公贵族把葬身北邙视为哀荣,那土生土长的老百姓也总要找片埋骨之地啊,以故邙山上下,大大小小的陵冢坟墓随处可见。

清明细雨,上坟烧纸的百姓三五成群蜿蜒于阡陌,沟沟壑壑间,鞭炮阵阵,轻烟袅袅,而那些高大的陵墓呢?怅然落寞在烟雨中,他们的后人零落何处?“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汉寝唐陵无麦饭,山溪野径有梨花。”

葬在邙山的名人很多,成汤、苌弘、吕不韦、班超、光武帝、汉献帝、西晋司马氏、南朝陈后主、南唐李后主、诗圣杜甫、大书法家颜真卿、王铎等,他们陵墓被一些学者称为“东方金字塔”。这是一笔文化财富,依托这些陵墓群,洛阳独辟蹊径,在邙山脚下建了中国第一座古墓博物馆——洛阳古墓博物馆。

北邙的累累墓冢,居然催生了一种便捷实用的探墓工具——洛阳铲。100年前,洛阳人李鸭子发明的这种可用来辨别土质的洛阳铲一经问世,便成为探墓和考古不可或缺的工具。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当地人利用邙山土层深厚的特点,开挖出“地下四合院”,当地称地坑院,其“进村不见房,闻声不见人”的独特,和湘西的吊脚楼、福建客家人的土楼堪有一比。

邙山,实际上是一条起起伏伏的黄土丘陵,很难找到竞秀的奇峰,但还是有几个山峰名载史册的,西曰翠云峰,中曰首阳山,东曰凤凰山。

翠云峰在邙山西部,因树木葱郁苍翠若云而得名。翠云峰上有座青砖庙院,始建于唐玄宗开元年间,这就是遐迩闻名的道教名观上清宫(初称老君庙)。据说当年老子曾在此炼丹悟道。

首阳山孤峰突起,是偃师境内的邙山最高峰,因“日出之初,光必先及”故此得名。武王伐纣,伯夷、叔齐叩马而谏,未果。牧野一战,殷师倒戈,纣王自焚。伯夷、叔齐悲而歌曰:“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乃义不食周粟,采薇首阳。野有妇人曰:“子义不食周粟,此亦周之草木也。”夷、齐遂饿而死。唐人李昕《登首阳山谒夷齐庙》诗曰:“……寂寞首阳山,白云空复多。苍苔归地骨,皓首采薇歌……”

再往东去,峰峦起伏,凤凰山顶,有冢蔚然,那是商汤王的陵寝。距此不远,一碑傲然,那是9.2米高的“中州第一巨碑”会圣宫碑。邙山东部,罕见高山,陵寝和巨碑,做了奇峰。

邙山,作为帝都的屏障,无数次成为刀光剑影流血漂杵的惨烈战场。

邙山晚眺为洛阳八景之一,会看到什么呢?伊洛如带,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吧?而东汉的梁鸿看到的却不是这些,他的《五噫歌》穿透了历史的风烟,淋漓着无尽的悲悯。“陟彼北芒兮,噫!顾瞻帝京兮,噫!宫阙崔嵬兮,噫!民之劬劳兮,噫!辽辽未央兮,噫!”。

“黄尘万古长安路,折碑三尺邙山墓。西风一叶乌江渡,夕阳十里邯郸树。”

西风残照,汉家陵阙。邙山,古意苍苍中太多人世的沧桑悲凉……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