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版:郑风 上一版3
连 载
山里孩子
洛邑览山说万安
山城(水彩画) 陈少平
《我青春漫游的时代》
红色货币的防伪(1)
篱上紫云强馨香(国画) 朱全增
拜寻公孙大娘
官渡寺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拜寻公孙大娘

王继兴

艺术家,特别是艺术大师,其艺术灵感的激发和对艺术奥秘的顿悟,往往与客观事物的偶然触发有关。比如,最具抽象特色的书法艺术,常常得益于具象物态的启迪,诸如“屋漏痕”“锥画沙”“印印泥”“折钗股”……便是书史和书论中最为典型的范例。

给我印象最深的还是唐代大书法家张旭。张旭才情奔放,学识渊博,能诗善书,尤精狂草,有“草圣”之誉。张旭自己曾自述道:“见公主担夫争道而得笔意,闻鼓吹而得其法,观公孙大娘舞剑器而得其神。”

关于张旭“观公孙大娘舞剑器而得其神”,杜甫在《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见《唐诗三百首》)一诗的序言中也有所载。杜甫在其序中同时说道:“余尚童稚,记于郾城观公孙氏舞剑器浑脱。”岁逾半百之后,他有幸在四川夔州观看公孙大娘的弟子李十二娘作舞剑表演,便引发了铭记心底近半个世纪的深刻记忆。诗中,杜甫把公孙大娘的舞蹈描写得绘声绘色,淋漓尽致:“昔有佳人公孙氏,一舞剑器动四方。 观者如山色沮丧, 天地为之久低昂。 霍如羿射九日落, 矫如群帝骖龙翔。 来如雷霆收震怒, 罢如江海凝清光……”

有人说,画圣吴道子也曾通过观赏公孙大娘舞剑时的飘扬衣袂,潜心参悟用笔之道,把线条的功能发挥到了极致,所以曾享“吴带当风”之誉。

啊啊,一位“草圣”、一位“诗圣”、一位“画圣”,如此三“圣”的成就,都与公孙大娘有关、有系、有缘、有分,这位公孙大娘,何等了得!所以,我一直深深地艳羡着她,景仰着她!一直期望拜寻她的踪迹,敬拜她的身影。

终于,我来到了现在归属漯河市的郾城。这里的朋友告诉我,公孙大娘就是郾城人,当年杜甫就是在郾城的彼岸寺观看公孙大娘表演的。

这位朋友见我眉宇间挂有些许疑意,又解释说,杜甫当年观看公孙大娘舞剑是在郾城,公孙大娘的弟子李十二娘是临颍人。那时,临颍属许州,郾城属豫州,两地相距不到80华里,按照当时艺人收徒的规矩,说公孙大娘是郾城人应该不错。

听了他的介绍,我急切切地便直奔彼岸寺!

彼岸寺位于郾城区老城西关。有资料称,“因其地近澱水(即沙河)之北浒,故曰‘彼岸’。”该寺 在唐代初年已是全国闻名的佛教圣地了。千多年间曾经香火鼎盛,名扬四海,为文人学士经常游历之地。历代名人如唐代的韩愈、杜甫、刘长卿、公孙大娘,宋代的苏辙、苏轼,元代元好问等文人墨客均在彼岸寺留下过足迹。

当我们步入这一名刹遗址时才知道,因近代战火不断,民不聊生,彼岸寺也随着国势衰微,日渐衰败,所有昔日殿廊均荡然无存。目前,仅遗有一处北宋时期的石刻经幢,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悄然无语,巍然矗立,仿佛在默默缅怀既往的岁月,也在殷殷期盼不尽的未来……

我悠游踱步,仰观天上云意,聆听丛林风声,难禁思接千载,神飞八荒,颇有感怀,遂在手机上敲下一首小诗:

拜寻公孙大娘

彼岸寺里急张望,只为拜寻公孙娘。

看云但疑倩影舞,听松恍为剑声响。

诗圣观舞诗益好,草圣悟剑草更狂。

只是我来晚千载,古刹沧桑已茫茫。

不过,我蓦然悟到,公孙大娘的身影也不难寻觅。她的身影,就在“草圣”张旭的书法里,就在“诗圣”杜甫的诗篇里,就在“画圣”吴道子的画卷里!同时,也将永远活在万万千千艳羡她憧憬她敬仰她的人们的心坎里……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