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9版:市县新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中牟整修危桥79座
魅力“爸爸” 花样篮球
水上应急救援大练兵
巩义农机中心
全力服务三夏
树良好家风 促廉洁从政
新密地税前五个月
收入同比增长14.6%
新郑法院力推法官
全员走上审判台
巩义鲁庄一中
机器人大赛夺冠
我市完成飞机防治
林木食叶害虫任务
停车忘记拉手刹
客车把轿车压身下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蚕农家中话收成
“三对照三检查” 提升新闻舆论工作质量和水平

“三对照三检查” 提升新闻舆论工作质量和水平

蚕农家中话收成

本报记者 张立

农耕与蚕桑,是中华文明两条主线。随着夏种夏收的结束,春蚕也成茧化蝶,养蚕之家开始收获。

昨日,记者来到新密市苟堂镇苟堂村,只见村民杨文成夫妇正忙着将今年收获的十几斤蚕茧漂洗抽丝,完成制作蚕丝被之前的最后一道工序。

苟堂镇是轩辕黄帝主要活动地区,传说黄帝的元妃嫘祖在此种桑养蚕,至今,苟堂镇家家户户都有养蚕的传统。“与以前不同,现在养蚕多是为了休闲娱乐。”杨文成的手艺也是家里老人传下来的,他说,现在人们多用棉被,以养蚕为生的人越来越少,每家养几箩筐蚕,收不了几斤蚕丝,纯属娱乐。

在这些娱乐者中,杨天成算是比较认真的。他很喜欢用蚕丝做成的被子,拿出去年收获的蚕丝给大家看。用手一摸,顺滑清凉。“蚕丝被所以珍贵,因为它冬暖夏凉,而且轻薄柔软。”他说。他去年养了几箩筐,只收获了这么一点蚕丝,还不够做一条被子,今年就多养了些。

只有体会蚕农的辛苦,才能理解蚕丝被的名贵。杨文成今年将自己家里最大房间用来养蚕,夫妻俩着实忙碌了一阵。“蚕吐丝的时候食量最大,每天要用两三车桑叶。”杨文成指着自己家的金杯厢式货车,每天上山跑两三趟,采下桑叶装满车厢,晚上每两三个小时就得去加一次叶子,不然蚕吃不饱,就不吐丝。

今年老杨夫妇一共养了几万只蚕,收获蚕茧十几斤,做成蚕丝也就两三斤。“以这样的比率测算,市场上真正的蚕丝被,一条就得上千元。”老杨说。

杨文成回忆,早在几十年前,苟堂镇每个村都有桑园,以便每家每户养蚕采桑,如今桑树只有山上有,必须要开车去拉,他总是和同村的几个桑农结伴上山。50多岁的老杨已经采不到高处的桑叶,只能寻找相对低矮的桑树,这就意味着他要花费更多的精力。

夫妻俩的儿子在上海,眼下还没有成家,老两口想尽快给儿子做几床蚕丝被,预备着孩子结婚用。老杨妻子拿出几张布满蚕子的报纸说:“这是今年留下的蚕子,明年继续养,为儿子预备着。”

春蚕到死丝方尽。老人为孩子的付出,似乎永远不会停歇。

3上一篇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