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版:郑风 上一版3  4下一版
连 载
微型小说
新书架
随笔
名家新篇
聊斋闲品
czl6646
czl6641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聊斋闲品

武将与文人

陈鲁民

古往今来,武将多瞧不起读书人,最狠的一句话是“宁为百夫长,胜过一书生”,道理很简单,“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因为武将们多是功利心极强的人,图的是战场上一刀一枪,搏个封妻荫子,光宗耀祖。书里有嘛呀?所谓“黄金屋”“颜如玉”,那不过是劝学的欺人之谈。因而,班超投笔从戎,袁崇焕弃文从武,都成历史美谈。

武将最不得意的时候要算宋代,因为赵匡胤的政策是抑武扬文,可就这样,还有不少武将瞧不起读书人。南宋大将韩世忠,早年最讨厌读书人,见面不叫“先生”,统统蔑称为“子曰”,显然因为读书人张口闭口“子曰”“诗云”的缘故。这事连皇上都听说了。一次高宗问他:听说你把读书人称作“子曰”,有这事吗?韩回答:“我已经改了。”高宗正要夸他,不料他接着说:“今呼为‘萌儿’矣!”即幼稚的孩子,高宗听了,也只好一笑作罢。

蒋介石虽行伍出身,其实读书不少,粗通文墨,但他还是迷信枪杆子能解决一切问题。史量才主持的《申报》经常抨击国民政府对内搞迫害、对日搞妥协的卖国政策,蒋介石很不满意,召见史量才时要求他更换报社编辑,解聘进步人员,不得再登载批评政府的文章,遭到史的坚决抵制。蒋威胁说,我有百万大军。史脖子一梗,不卑不亢地说,我有百万读者。居然在气势上不落下风,蒋介石还真拿他没有办法。

土匪出身的张作霖就没那么客气了。著名报人邵飘萍曾写文章批过他,那时他在东北,鞭长莫及,只好怀恨在心。一进北京,他就立即通缉邵飘萍。邵躲进外国使馆,他找人把邵骗出来抓进大牢,然后罗织罪名,严刑审讯。虽然全国新闻界共同营救,但“秀才遇见兵,有理说不清”,张作霖还是把邵飘萍杀害了,开了军阀杀记者的先河。

当然,人是会变化的。一些武将年事渐长,阅历丰富后,会认识到文化的重要,也逐渐尊重起读书人。就说张作霖,他不仅把几个孩子都送到最好的学堂读书,晚年时对教育也颇重视,从不拖欠教师工资,每到孔子诞辰日,就穿上长袍马褂,到各个学校慰问老师,坦言自己是大老粗,啥都不懂,教育下一代,全仰仗各位老师,特地赶来致谢云云。

还有韩世忠,打打杀杀一辈子,晚年竟喜欢上作诗填词,他有一首词《南乡子》就很有味道:“人有几何般,富贵荣华总是闲。自古英雄多是梦,为官,宝玉妻儿宿业缠。 年事已衰残,鬓发苍苍骨髓乾。不道山林多好处,贪欢,只恐痴迷误了贤。”后人论道,他“生长兵间,初不知书,晚岁忽若有悟,能作字及小诗词,皆有见趣。”自然,他对读书人的态度也大为转变,恭敬有礼,时常请教,与先前迥异不同。

文人相轻,武人相轻,还有文武相轻,都是古已有之,自然也不无偏颇。其实不论文武,均有所长,“术业有专攻”,治国安民,皆不可少,历史上凡国力强盛的朝代,大都是文武相偕,各尽其责。而一旦文武离心,相互猜忌,如廉颇与蔺相如势同水火,黄祖杀了弥衡,安禄山与杨国忠争权夺势,秦桧陷害岳武穆,后果都不大好,严重的甚至会导致国将不国,天下大乱。

至于封建帝王,对文人武将都只是视作使用工具而已,瞧得起瞧不起并无一定之规,就看哪个更顺手更听使唤罢了。说到底,读书人最重要的还是要有“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而且还得有点宠辱不惊的清高,有点兼济天下的能耐,要不然,那书可就真是白读了,也怪不得人家瞧不上你。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