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T20版:《郑州日报》创刊67周年特刊 上一版3  4下一版
记者手记
善风良俗 涓涓细流汇大爱
wx66247
wx66246
wx66244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善风良俗 涓涓细流汇大爱
郑州大爱感动中国

本报记者 左丽慧

核心提示

“2002年来郑州之前心里有点忐忑,那时候对郑州这个城市了解不多,还听到一些对河南人的偏见。”已定居郑州的曹女士14年前因工作变动来到郑州,说到这个“第二故乡”,她脸上露出略带歉意的笑容,“如今面对家乡的亲朋好友,我会说出一大堆关于郑州的好,尤其是郑州连续3年出现‘感动中国’人物,好的社会风气让很多人竖起大拇指。”

郑州,这座有数千年历史文化积淀的城市,让无数身在其中的人们体味到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并蒂齐放的丰厚;也让来自四面八方的人们,感受到中原腹地充满真善美的现代文明……

“大爱之城”感动中国

今年2月14日晚中央电视台一套播出的“2015感动中国”颁奖盛典上,由郑州报业集团率先报道并持续关注的豫剧名家王宽,因“为救孤,古稀高龄去卖唱;为救孤,含辛茹苦十六年”入选年度人物。郑州,成为连续三年“诞生”“感动中国年度人物”的城市,“大爱之城”,名不虚传。

1998年,年近退休的王宽、王淑荣夫妇在回乡探亲期间收养了第一个孤儿,此后3年,陆续从老家收养孤儿,加上外孙,两位老人有限的退休金要养育7名孩子。生活压力大,身为国家一级演员的王宽鼓足勇气,走进省会街头茶楼“卖唱”以补贴家用。

“王宽家”的出现,不是偶然。

在郑州,从“送水哥”的默默奉献,到“气球奶奶”的自强不息;从“西瓜哥”的忠心守护,到“一碗面温暖一座城”的爱如潮涌;从李灵的艰难坚守,到胡佩兰的素手仁心;从陇海大院的爱心传递,到王宽的“卖唱救孤”……郑州好人好事一再涌现,这片爱心涌动的土地,感动众人。

“老母亲说,最喜欢看关于河南好人的报道,每次在媒体上看到,她都很放心我在郑州生活。”曹女士笑着告诉记者,这几年,母亲也成了郑州的形象宣传大使,只要有“风吹草动”,她都积极向亲友宣传,在母亲的鼓动下,有些亲友的孩子们,已经打算报考河南的学校,将来也来郑州发展。

传统文化创新发展

“巍巍高山,不会是孤峰陡立,拔地而起。必定是群峰簇拥,峰上起峰,这才会有凌天高度。胡佩兰、陇海大院、王宽这些道德典范必然是在社会道德风气熏染下产生的,善风良俗孕育着道德典范,道德典范也代表着民风民德。”河南大学教授马进举认为,一个城市能够集中出现这么多好人,是有更多好人作为基数的,“郑州现象”的出现不仅反映出一个城市的民风民德,市民群体向善慕善者众,同时也反映出这个城市的道德水准,以及城市管理者和全体市民在精神文明建设上的努力和取得的效果。

“郑州好人”的产生,折射出郑州城市文明进步的方方面面。

“评价一个城市品质高低有多个维度,有物质层面的,也有精神层面的。城市品质的最高境界体现在市民道德素质的高低,郑州市连续3年诞生感动中国年度人物,体现了其品质和市民道德素质的提高。”城市文明研究专家认为,人文精神是城市里文化精神最本质、最深刻的体现,郑州文明的不断进步,也折射出郑州人文素质的提升。

在郑州大学教授辛世俊看来,河南、郑州地处华夏文明重要发源地,郑州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文化的城市,黄帝故里、商代都城、嵩山文明、禅宗祖庭乃至金水河的传说等,都是这座城市重要的文明资源,以爱国、厚民、崇德、守信、尚和、从善为主流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这里孕育、传承与弘扬,成为滋养郑州人民强大的精神力量,也是郑州成为大爱之城的历史文化基础。

“大爱精神既继承了中原文化的至善与至美,又是新的历史形势下中华传统文化的创新发展,蕴涵着丰富的时代精神。”2月18日,市委宣传部、市文明办、郑州报业集团、市社科联等联合举办的“大爱之城·郑州现象”理论研讨会上,郑州师范学院教授王永恒说,“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传统美德在郑州得到了很好的传承和弘扬。正是厚重的中原文化,为‘感动中国’人物的成长提供了肥沃土壤。”

黄河科技学院教授赵会利说,郑州街头文化墙上随处可见《三字经》《弟子规》的内容或漫画,这一点一滴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已深深“化”进了郑州儿女的骨血里。

城市软环境持续提升

“说到郑州,扑面而来的是:好人比比皆是,好事蔚然成风。郑州优秀儿女在以实际行动传递着强大的‘郑’能量,树立着‘大爱重义有担当’的‘郑’形象。”已定居北京的潘女士很关注家乡的变化,令她自豪的是,“郑”能量的传播、影响,令同事对她的态度更为亲昵。

以郑州为基础,把公司开到北京的李先生对“文明”带给郑州的巨大影响有着深刻的体会:“除了经济角度上的竞争力,一个城市更深层次的竞争力,体现在城市软环境上。连续3年出现‘感动中国’年度人物,证明了郑州软环境的优化,这种优化最现实的意义就是对经济发展的助推作用。对我个人的事业发展而言,也增加了许多可信、可靠的说服力,郑州文明、郑州形象的提升,为公司发展走上快车道插上了翅膀。”

与在商海打拼的李先生的感受相同,负责公司品牌宣传的小陈也对郑州城市品牌形象的提升,有着格外细致的感受。“市场经济条件下,城市品牌是城市竞争力的重要因素,有没有凝聚力和影响力,关键看这个城市的品牌形象。”小陈说,品牌形象最核心的是市民道德素养和精神文明的发展程度和水平,郑州人连续登上“感动中国”舞台,也使得他在工作中有了事半功倍、如鱼得水的成就感,“我相信这会形成良性循环”。

我为人人,人人为我。在不断的“为人”中,“为我”也更为简单、便捷。可以想见,在文明“郑”的不断前进中,一个中部大省的首善之区,将在中原、在中国,发挥出更大的影响和带动力。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