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文化产业新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使徒行者》“兄弟情”令人期待
“最疯狂的爱情”
一触即发
郑州动漫
打出国际牌
全身心投入每个角色
把苦难转化成精神资源
老凤新雏同台献艺
曲艺书画交相辉映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把苦难转化成精神资源
——访人文学者钱理群

本报记者 秦 华

人文学者、北京大学资深教授钱理群近日在河南文艺出版社出版《一路走来——钱理群自述》。书中,作者对20世纪以来中国社会与一代知识分子命运深刻关系的思考,发人深省,引人深思。新书讲述了什么?钱理群又是如何看待知识分子的学术研究?记者昨日通过出版社采访了钱老。

讲述个体体验,折射家国故事

钱理群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颇具影响力的人文学者之一,北京大学资深教授,主要从事现代文学史研究,鲁迅、周作人研究与现代知识分子精神史研究等,代表作有《心灵的探寻》《与鲁迅相遇》《周作人传》《1948:天地玄黄》等。他对20世纪中国思想、文学和社会的精深研究,特别是对20世纪中国知识分子历史与精神的省察,得到海内外的重视与尊重。

钱理群说,《一路走来》分为走过的路、学术生涯、人文关怀三个篇章,他从个体人生体验出发,讲述了一个个关于个人、家庭与民族的故事。“我们这代人,个人从来都是和家国联系在一起的,关注的重点始终是家国天下,不可能缩在象牙塔里。”钱理群说,在书中,他把“我的故事”和“中国故事”相互参照之后进行了真诚的表达。

有原创性贡献,才能成为大师

最近十几年来,人们一直在谈关于大师的问题,很多人说“当下没有大师”。对于这个现象,钱理群如何看待?“大师,一个基本的特点就是要有文化的、思想的原创性。比如,鲁迅就是有原创性的。另外,孔子、庄子、唐诗、《红楼梦》这些都是有原创性的。而当下中国知识分子的素质在整体上出了问题——我说的素质是指基本素质,包括人格、精神境界、知识素养。”钱理群说。

钱理群说,他老师那一辈人,凭他们的基本素质,有可能有原创性贡献,有可能出现大师,但很可惜最终没有实现,原因可能是1949年前,他们生活在战乱中,1949年后的思想改造运动消灭了他们成为大师的可能,1980年以后,情况好了,他们却老了。“而1949年以后培养的知识分子,包括我自己在内,大部分人的知识结构都有很大问题。而‘文革’中成长的、20世纪80年代以后出来的大学生,我曾经对他们非常看好,但后来发现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有些人有绝对的二元对立、唯我独尊的思想。”

钱理群表示,不少知识分子也在底层待过,但他们的问题在于,从底层回来后,把那一段完全看成不堪回首的记忆。“而我不这样认为,当然我也不会美化它,但我更倾向于把苦难转化成精神资源”。

自由而平凡,是学术的真谛

这些年来,钱理群几乎天天在家读书、写作,对他来说,学术是一种生活方式,是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是自然而平凡的生命存在方式,不神秘,也不神圣。“学术是有自足性的。学术的意义和价值不需要到学术之外寻找。真正的学者,学术本身就可以给他带来很多快乐,带来审美意义和价值。我觉得进入这境界的不只我一个人。有人可能觉得这挺枯燥,而我却觉得有无限的乐趣。因为每天都有新发现。这是一种快乐、兴奋、自如的状态,自由而平凡,我认为这是学术的真谛。”

钱理群表示,他现在的写作跟以前不一样,不再考虑发表与出版的问题,而是更多地把它定义为“为自己和未来写作”。“现在出书,会有人读,但只是少数人,我的预设对象是未来的读者。到了未来某个时候,一定会有人来关注我们现在,关注2015年、2016年中国知识分子在干什么。我要留下这些记录。把对这个时代的观点、看法、思想留下来,让后人知道,我们这个时代,还有少数人在思考、在怎么思考,这对于他们了解这个时代是有好处的。”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