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郑风 上一版3  4下一版
连 载
和 味
农家灶具(速写) 吴志恩
书边情
《天啊 这本书没有名字》
邂逅马泡
耳掴子
花卉(国画) 吴昌硕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和 味

张富国

鲜是和味。晚清文字学家王筠讲得好,“鲜似会意字也,鱼羊为鲜,合南北所嗜而兼备之矣”。偏偏有后起之秀潘祖荫——小王筠30多岁的翰林、书法家,从文字学的角度,悟出一道名菜“潘鱼”——羊肉汤汆鱼片。不想,却成为老北京广合居的名菜,鱼香与腥膻复和的美味,让许多食客大快朵颐,足见文人对吃的用心!

这一点,袁枚也极有心得:好比“相女配夫”,食物搭配要“才貌”相宜,烹调须“同类相配”,“要使清者配清,浓者配浓,柔者配柔,刚者配刚,方有和合之炒”。他博采众长,道出和味真意,实属不易!

异质同构是和味的一种境界。据说,苏东坡作杭州知州时,曾路过于潜县金鹅山。他陶醉于修竹密篁,诗兴大发,“可使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使人瘦,无竹使人俗。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 ,下面的诗句,怎么也写不下去。恰巧于潜县令用“笋焖肉”款待他,东坡食后茅塞顿开,“若使不瘦又不俗,还是天天笋焖肉”。心之清,性之平,这款菜,倒成了重塑心性的引子!据说,还催生了江浙地区的名菜“腌笃鲜”——把咸肉、新鲜排骨、蹄髈炖熟后,加上春笋,加香葱、料酒,用小火“笃笃笃”地煨烂,肉有清香,笋亦肥腴,各种食料早已融为一体。现在想来,北方的大烩菜与南方的连锅炖,异曲同工!那种鲜美,让人垂涎三尺,馋得围着灶台直转悠。

物我相济是和味的另一种境界。“味尤堪荐酒,香美最宜橙”,前人以为,橙是饮酒食蟹时的最佳伴物。“炉红酒绿足闲暇,橙黄蟹紫穷芳鲜”, 陆游甚至认为,橙蟹的搭配,是和味之极致,天工开物!据此,有人发明了“蟹酿橙”,南宋林洪的《山家清供》记载,“ 橙大者截顶,剜去穰,留少液,以蟹膏肉实其内,仍以蒂枝顶覆之,入小甑,用酒、醋、水蒸熟,加苦酒入盐,供,既香而鲜,使人有新酒菊花、香橙螃蟹之兴”。这一“酿”字,释放出橙的芳香和蟹的嫩鲜,五味共济。20世纪初,法国人美拉德发现,亮氨酸与葡萄糖在高温下反应,能够产生令人愉悦的面包香,谓之美拉德反应。或许,他没有读过《山家清供》,也不知“蟹酿橙”这道菜,否则,他会断然拒绝“什么反应”之类的名头!因为,对于千百年来的中国人来讲, “一呷橙齑酒如澥”“相忆樽前把蟹螯”就是家常便饭!端上“蟹酿橙”,揭开橙顶,从金黄色的橙囊里盛出锦绣般的蟹肉,心为之动,口为之爽,满心情趣,斩获的,是物我相济的感动!

许多人认为,吃生鱼片蘸芥末汁,是日本人的创新。其实,这种惜惜相佐的搭配风格,是我们祖先“主动”而为的杰作。他们发现,调料能清除食物的异味,还能提鲜,调动味觉!所以,寻找丰富的调味料,成为古人津津乐道的追求。江南有道“鲈鱼脍”——生鱼切片,佐以黄色齑料。相传,隋炀帝巡幸江南,看到如玉的鱼片、赛金的齑料,胃口大开,连称“东南佳味”,遂赐名“金齑玉脍”。这种“金齑”酱,是以蒜、姜、盐、白梅、橘皮、熟栗子肉、粳米饭、腌制的鱼做配料,捣成碎末,调成糊状。其中一味白梅,也叫盐梅——把青梅果在盐水里浸泡一夜,次日曝晒,如此重复;也可挤取梅汁,温热为浆,也就是“醷”——早期的酸品,能清除腥臊,软化肉质,利于吸收、消化。酸辛二味,是这道菜的主宰,却自诩佐料,难能可贵,着实让人顿生敬意!

“笑君攫取忙,送入他人口。一世酸咸中,能知味也否?”清朝文学家袁枚,赏得了真味,写得出食经,带得出名厨,这种境界,是现代人崇尚的骨灰级吃货!他的《咏筷子》诗,挑出了共济的魅力。“知味养贤,以无化有”,那些汲汲于名利、迷失了自我的痴(吃)汉,也只能望“枚”兴叹了!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