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版:郑风 上一版3
郑 风
文史杂谈
知味
域外见闻
散文
新书架
星花
连 载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文史杂谈

容貌与官运

刘凤侠

以貌取人,在生活中早已是司空见惯之事,但是很少有人知道这个词最早源于儒家对容止和威仪的重视。在古代,帅哥和丑男在官场上的发展真的是天差地别的。

在唐朝,以貌取人之风也很盛行。吏部选官的时候,相貌首推“国”字脸,认为这种相貌威严正气,其次是“目”字脸,认为有亲和力。最差就是“金”字脸,认为上大下小,不是兴国兴邦之相。诗人罗隐就是因为相貌丑陋,根本做不了官,甚至娶老婆都费劲。

后周的周世宗柴荣,可谓一代英主,对长相威严的将领难以相容,他生怕他们威胁到自己的江山。可是他死后不久,他的好兄弟,就是那个黑胖子赵康胤就夺走了柴家的江山。

宋代的王炯,人品极差,胸无点墨,却被宋神宗选为监司,原因就是王炯颜值高,人称“奇俊王家郎”。后来哲宗皇帝继位,有大臣推荐特别有才但是满脸麻子的袁应忠,哲宗摆手连呼“太陋”,袁不得不一声叹息而去。由此可见,皇帝换了,看脸的标准却依然没变。

最以貌取人的,非雍正帝莫属。他选拔官员极其苛刻,喜欢亲自面试。他说一些人“兼有狼顾之相”,“眼光不定,未必似断人”,当然被他如此揣测的人都不得善终。而那些被他看作“平常老实人,两只忠诚眼”的人,当然会得到重用,有的甚至一步登天。皇帝的眼光到底准不准,谁也说不清。

在清朝,会试里面有一条明确的规定:“大挑一科,不试文艺,专看外貌。”举人大挑时按照同、田、申、甲、由五个字作为相貌的评判标准。晚清名相阎敬铭,就因为他的脸哪个都不像,且因两眼一大一小一高一低,身高又不满五尺,怎么看都不像当官的,当然就“哀”得不能再“哀”了。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