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第07版:文体新闻 | 上一版3 4下一版 | ![]() |
|
||||||||||||||||||||
|
||||
本报记者 左丽慧 昨日正值传统的浪漫七夕节,一场图书分享会和书法作品清赏在松社书店“风雅”开幕。分享会的主人公李韬带来其数年文字跋涉的结晶——由河南美术出版社出版发行的《风雅》(上下卷),分享自己为文从艺的心灵感悟。河南省留余文化艺术研究院院长、河南省省直作协主席赵世信,中国油画学会理事、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原河南省书画院院长曹新林,河南省美术馆馆长、河南省美协副主席化建国担任此次分享会的分享嘉宾,全面评述李韬的为人、为文、为艺。省会书画、文艺、传媒界人士也闻讯而来,追寻“宜人风雅”。 《风雅》上卷为李韬撰写的8篇艺术人物评论,包括黄永玉、赵世信、化建国、于会见、高弗棠等,以人行文,以人传神,彰显文字之美;下卷为8位书法家、作家、记者评论李韬的文字,附李韬近年创作的各种书体、各种形制的书法作品,全面展示李韬的书法轨迹。 此外,《风雅》还汇集了王世襄、吴祖光、丁聪、柯灵、王元化、吴小如、董桥、张海、刘大为、王家新、何家英等近30位硕儒俊彦题词;分享会的主题为“风雅颂”,由中国书协名誉主席沈鹏先生题签,河南省的四任文联主席分别题词:“文学豫军缔造者”南丁题词“真水无香”,中国书协名誉主席、张海题词“风雅宜人”,中国画学会副会长、河南省美协名誉主席马国强题词“读大学常温小雅,守礼记仍需尚书”,河南省文联主席兼河南省书协主席杨杰题词“别裁伪体亲风雅,转益多师是汝师”。 为何名为“风雅”?李韬在自序《风雅赋》中如是说:“世多风雅,人必好焉。吾亦附庸,亟拯不堪。烟云供养,晤对妙翰。以学富慧,夕惕朝乾。”其自谦“附庸风雅”,其实是对传统文化的膜拜,对先贤高士的尊崇与追慕:“附庸着附庸着,慢慢的就有点‘弄假成真’的感觉了,现在我在想方设法‘坐实’,所以,《风雅》之后,我又出了本小册子叫《风雅宜人》,年底还想出一本书法集子叫《风雅颂》,还专门像模像样地写了一首《风雅赋》,以明心志。”李韬笑言,别人可能说我“真会装”,装就装吧——吾虽不至,心向往之。 “上小学四年级时,我到同村的一个师范学校毕业的叔辈家玩,见他正在那里临习颜真卿的《多宝塔》,那是我第一次被书法的魅力深深吸引,并被内心的召唤清晰指引——我要学写字!”李韬说,就是从那年暑假起步,他开启了至今近30年的学书习书之路。沿途有风光旖旎,也有坡路险滩,虽然有艰难险阻,但其中乐趣也非学书者难以体会。 书法如同敲门砖,让李韬得以进入业界方家的视线,他如“小学生”般的谦虚,又让他多获指点,受益精进。如今,在繁忙的工作之余,李韬依然坚持练字书法。“书法给我带来的是内心的平静、生活的充实、修养的提高。身处闹市,尘嚣扑面;何方净土?遍寻不得;唯入书境,顿生欢喜——无论工作再累再忙,只要拿起毛笔,铺上宣纸,一切都静下来了,就像佛家所说的:入清凉境,生欢喜心。” 李韬文笔极佳,且以描写人物见长,刻画丝丝入扣,点睛处通常笔调诙谐,极具欣赏和阅读价值。据透露,李韬写作规划还有一套三本的文集,分别是人物散文集《女士们,先生们》、杂文集《旁观者》、词歌赋集《玲珑》,喜爱李韬文字的读者们届时可一饱眼福了。 |
3上一篇 下一篇4 |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