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郑风 上一版3  4下一版
11
随笔
成语郑州
域外见闻
新书架
掌故
民俗
连 载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民俗

抱新嫂

余春明

“新嫂”是家乡人对新娘子的称呼,抱新嫂是嫁女娶媳结婚仪式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里的“抱”,并不是闹新房时的嬉闹,而是迎接新娘进婆家门的一道程序;也不是像现在一样由新郎官抱,而是由婆家请亲戚中合适的人抱。这种风俗由来已久,直到现在还如此。我年轻时住在乡下,就有过几次抱新嫂的经历。

表弟结婚,舅母指定由我来抱新嫂。她说我儿女双全,且身材还算高大,是最佳人选。凡请来做“开容”和“扶容”的两位妇女也需有儿有女。结婚乃人生大事,图个吉利,其中自然有婆家早生贵子的期盼。开容和扶容类似于现在城里人结婚时的伴娘,负责给新嫂发妆,缝订铺垫床上被褥,在房中陪伴新嫂,招待客人。嫁女时的开容,就是用红丝线在新娘子的脸上反复搓绞,绞下汗毛,再抹上花粉,女孩子也就由“毛面”(未婚女孩的别称)一下子变成白嫩光滑的粉脸了;再搽上浓淡适宜的胭脂,新嫂子当然也就光彩照人、美丽无限。开容和扶容其实就是由其所做之事来称呼其人,一主一次,扶容打下手。至于抱新嫂的人要身材相对高大就不必解释。身材矮小,一则力气不足,二则抱起来有点如俗话所说的“鸭子拖蚯蚓”,很狼狈,不雅观。因为新嫂有孕在身,舅母特地把我叫到一旁,要我千万小心。

接到这个任务,我是高度紧张。这个新嫂子也太不识相,自己有孕在身,干吗非得要抱?这你就外行了,有孕无孕三两个月(有的甚至四五个月)外人是不知道的。未拜堂先怀孕对于新嫂子而言,毕竟不是什么光彩的事(当然,对于婆家来说,就是双喜临门了),何况家乡的风俗向来就是新嫂子不会自己动脚上婆家门的。新中国成立前是坐轿子,后来是用自行车推,再后来是坐拖拉机、卡车,到现在就是坐小轿车了,只有“文革”那几年“破四旧”才走路。车子总不能开到堂前室内,出娘家门进婆家门还得要抱。即使是下雨天,新嫂子也只穿着绣花布鞋,不穿雨靴的。为的就是将来夫妻相争相闹、口角是非时,理直气壮地说那句“老娘是你们家用八抬大轿接来的,不是我自己走来的”。我暗暗地想好了如何实施的预案,算是不辜负舅母的重托吧。

太阳快落西山时,我们好不容易才听到了一里之外的吹吹打打声,迎亲的队伍快到了。舅舅家里顿时忙碌起来,放鞭炮的把爆竹都拆开了,摆放到道路两旁;舅母也上了楼,准备好枣子和糖果,只待新嫂进门,从向外的窗口往操场上抛……终于来了,鼓乐震天,鞭炮动地,推新嫂子的戴着大红花的自行车在村口停了下来,该我大显身手的时候到了。我快步来到车前,只见新嫂子一身红装,头上蒙着红盖头,胸前挂着一面铜镜。这也是传统的装束,当地有首童谣这么唱着:“新嫂嫂,穿红袄,不好看,也还好。”而铜镜的作用大概是避邪吧。我特意看了一眼她的腹部,衣服较宽松,看不出异样;但我还是轻声叮嘱她抓紧我的后背衣服。我蹲下身子,将肩膀抵在她的胸腹之间,凝神屏气,一起身,大踏步往祖堂前而去。又是一阵震耳欲聋的鞭炮,新郎新娘拜完祖宗(称之为向祖宗报到),我又依前法而行,将新娘一口气抱到舅舅家门口。大门槛内,早就由开容和扶容摆好了里面点着菜油灯盏(俗称七星灯)的围桶,她们指导我从灯上跨过。这种风俗还是避邪吧,我不清楚。当我在堂前放下新嫂子时,我已是气喘吁吁,额上津津冒汗,结婚仪式是怎样完成的,都没大在意。不过,很有一种成功感,我终于不辱使命,心里的石头落了地。

当晚,婚宴喜酒,自然是热闹非凡。表弟还特意敬了我一杯酒,尽在不言中,算是对我出色地完成任务的奖赏吧!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