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版:郑风 上一版3  4下一版
憨憨 刘继彪
山村韵味
又见
晒酱
圣彼得堡瓦斯列夫斯科岛断桥夜景
《两地》
古代的延迟退休
连 载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又见

爸爸戎装照

李 岚

首个中国航天日的第二天,收到了一份特殊的礼物——《国防部五院晋升首批工程师名录》。这套上下册的名录,收录了1961年“1059”导弹仿制成功后,国防部五院首次也是唯一一次授予的工程师共计487人。《名录》的前言特别说明:对这批科技工作者授予工程师称号,具有奖励性质。

我的爸爸,李尚儒,也名列其中。

第691页,一张黑白戎装脱帽标准照,年轻帅气的面庞,眉宇间英气勃勃,磨破的衬衫领子掩不住三个豆上尉军衔的光芒。

爸爸是河南安阳人。1958年爸爸从北京大学化学系毕业后,分配到国防部五院二分院第六设计部二室,从事技术工作。在“1059”导弹—中国人民自己的第一枚导弹—仿制任务期间,爸爸作为北大化学系毕业的高才生,学有所用,从事银、锌导弹电池的专业研究工作,因贡献突出,被授予工程师。后晋升为上尉军衔。在“备战备荒”大三线建设的洪流中,爸爸随军工单位从北京整体内迁到贵州遵义梅岭厂,继续专业从事导弹电池的研究和生产。海鹰2号导弹电池获得国家银质奖章和证书。

在大三线奉献20年后,爸爸回到河南省科委工作,参与推动、管理全省的科技事业发展,直至退休。

爸爸一生从事军工科技研究和地方科技管理工作,功绩累累,但他坚守保密底线,许多工作和成绩连家人也不知道,他带领团队获得国家银质奖章的获奖证书直到他2009年去世,妈妈整理遗物才发现。他写的自己简历,最后一句是:一生无大过,全心干工作。

我对爸爸太不了解了。爸爸深爱我,但很少和我谈起自己的过往。小时候只知道爸爸出差,一去很久,但去哪里、干什么都不知道。爸爸退休后,电视上有播放火箭试验的镜头,爸爸偶然会提起“西北戈壁参与导弹试验”“和钱学森一起工作过”“很危险的”,但更多的,就不说了。爸爸是中国千万航天人的缩影,他们为中国自己的航天事业做出了无私的、默默的奉献。

去年盛夏,接到妈妈的电话,说过去爸爸在北京工作单位的一位叫徐燕的女士,正在编纂一本新中国航天事业首批科技骨干的名录。为了收集爸爸的相关材料费尽周折,从北京找到贵州,而贵州许多老人都整体退休到江苏分厂,她又从贵州找到江苏,再从江苏找到河南……半个多世纪沧海桑田,机构几经变换,人员散落全国乃至世界各地,甚至有的已经作古,要想挖掘出他们的姓名、照片、经历、贡献,无异于大海捞针,沙里淘金。找我爸爸一个人都不易,何况要收集400多人的信息?

《名录》终于在中国首个航天日的次日拿到手上。我流着泪读前言,读后记,读每一个名字。如果不是看到这部书,我怎知爸爸当年也是中国第一枚导弹的研制者!又怎知爸爸和钱学森、谷景生、王诤这些响亮的名字曾经一同战斗?虽然已经设想到编者收集资料的难度,但我仍然折服于团队收集资料、万里寻人的坚韧不拔,钦佩于编者客观记录、真实再现、科学研究的立场,感慨于他们付出太多心血却毫不居功的谦逊态度,也深深理解了中国航天事业靠什么样的精神和努力支撑,才从一张白纸发展到今天的世界航天大国。这套名录的编辑出版过程,就是这种精神的最好写照。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