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版:郑风 上一版3  4下一版
憨憨 刘继彪
山村韵味
又见
晒酱
圣彼得堡瓦斯列夫斯科岛断桥夜景
《两地》
古代的延迟退休
连 载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古代的延迟退休

刘昌宇

“延迟退休”并不是什么新鲜事物,其实在古代早已有之。不过,它的产生和演变过程,可谓一波三折。

据史料记载,古代官员退休制起源于周朝,并规定退休年龄为70周岁。到南北朝南齐武帝永明七年(489年)时,这一人事制度正式以法律条款的方式确定了下来。而到了唐朝,朝廷为了解决官员退休后的生活和养老问题,会按其职位、业绩及皇上对其的“印象分”,发放一定的退休金。但到了明朝,官员的退休年龄几经更替。先是洪武十三年(1380年)二月,朱元璋“命文武官员六十以上者,皆听致仕”,首次将退休年龄提前至60岁。五年后,朱元璋再颁新政,规定军队、武警系统的中下级官员退休年龄提前至50岁。但好景不长,明成祖朱棣即位后,又将退休年龄统一规定为70岁。而到了明孝宗朱樘时,还出现了类似今天“内退”的规定,凡主动提出退休的官员,没有年龄限制,即使40岁提出退休也会被批准。

虽说历朝历代都规定了退休年龄,但朝廷出于各方面的考虑,也会对一些官员实行“延迟退休”政策。最明显的例子是元朝的郭守敬,年逾古稀了,虽然屡次申请退休,但就是得不到皇帝的批准,直到86岁时死于任上,也一直没有实现正常退休的夙愿。当然,也有退休后因受不了“退休综合征”的困扰,又返聘出来重新工作的。如唐德宗时的宰相崔造,原本退休了,但退休生活让他茶不思、饭不想,最后,直到又回朝廷发挥余热了,“退休综合征”才得到有效纾解。

但那时,大多数官员对“延迟退休”并不待见,一到正常退休年龄,他们往往都会打报告及时上奏朝廷,请求告老还乡,颐养天年。东汉著名经学家张禹,就是一个典型代表。他当过太子师,并做过太傅、丞相等官职。到了退休年限,他曾多次上书“数上疾乞身”,请求解甲归田。尽管“帝遣人问疾送药,强留”,他仍然坚持自己的意见,反对皇帝强制官员继续工作的做法,终于在永初五年(112年)顺利退休。魏晋时期,扬州从事史(相当于现在的纪检工作者)何子平也反对延迟退休。他的母亲住在会稽,已有80岁的高龄了,按照规定,儿子应退休回家奉养老母。主簿顾恺之一再挽留,何子平始终不为所动,并说:“我们当干部的不能带头损害制度的公信力。”顾恺之闻之,又建议他回会稽后,在县政府求个公职,既有俸禄可取,又方便就近奉养母亲。何子平还是摇头,认为不能做这种有损制度的事。何子平退休后,谢绝一切国企、私企的盛情邀约,以田为伴,完全靠体力劳动养活老母和自己。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