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专版 上一版3  4下一版
切实推进精准扶贫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切实推进精准扶贫

市政协召开十三届十六次常委会议,围绕切实推进精准扶贫工作进行专题议政。

各调研组在深入调研考察的基础上,履职尽责真诚建言,针对切实推进我市精准扶贫工作提出意见建议。

副市长杨福平通报了我市精准扶贫工作情况,并要求相关市直部门单位结合自身工作职责学习借鉴委员们的建议。

最后,市政协主席王璋强调,全市各级政协组织和政协委员,要懂政协、会协商、善议政,发挥好地位超脱、点多面广的独特优势,发挥好联系群众的纽带作用,发挥好政协的优良传统,以更大的决心、更实的作风、更有力的举措,助推打赢脱贫攻坚战。

本报特将10个大会发言予以摘编,以供有关方面参考。

专题议政议题:切实推进精准扶贫工作

出席会议领导:市政协主席王璋,副市长杨福平,市政协副主席张建国、朱专兴、张冬平、李新有、张民服、崔凡、李玉辉、吴晓君、王顺生、薛景霞,秘书长陈松林

参加会议人员:市政协常委、市政府办公厅、市发改委、市教育局、市民政局、市财政局、市人社局、市卫计委、市残联等有关单位负责同志

凝心聚力 打赢脱贫攻坚战

郑州市政协农业委员会

通过调研,我们认为,全市脱贫攻坚工作存在的突出问题主要表现在思想认识有误区、精准识别有偏差、措施精准有棚架、工作保障有差距、攻坚合力有短板。

根据调研情况,结合我市存在的问题,我们提出如下建议:要进一步强化精准扶贫理念,真正做到对扶贫对象实行精细化管理,对扶贫资源实行精确化配置,对扶贫对象实行精准化扶持,确保扶贫资源真正用在扶贫对象身上、真正用在贫困地区;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要加大政策宣传力度,扩大舆论影响力,充分利用各类媒体广泛宣传脱贫攻坚典型事例和先进人物,树立榜样,典型引路,营造氛围。激发群众源动力,在尊重贫困群众意愿的基础上,激发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信心和动力;进一步压实责任,要加强督导考核问责。压实行业部门和驻村工作队责任。选好配强村级班子,突出主体责任;进一步完善政策。完善民政救助、社保救助、教育扶贫、健康扶贫、产业扶贫等实施方案。完善搬迁补助政策,使其和国家、省搬迁政策相衔接。完善金融扶贫政策,变金融扶贫为扶贫金融;进一步精准发力,积极稳妥推进易地扶贫搬迁,抓紧抓实培训转移就业,切实加大产业扶持力度;进一步加强精准管理,加大资金投入和管理,成立市扶贫信息中心,加强队伍建设,着力打造一支强有力的脱贫攻坚队伍,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确保全市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圆满完成。

完善体制机制 实现精准扶贫

政协登封市委员会

我市在精准扶贫方面还存在部分贫困户主观认识偏差,片面理解脱贫政策。政策界限把握不准,增加了对贫困户精准识别的难度。农村劳动力不足,使产业扶贫政策在一些村难以落实。帮扶措施针对性不强,影响了对贫困户精准脱贫的帮扶进度等问题。

当前全市农村精准扶贫工作进入了新的攻坚期,提高扶贫工作的精准性、有效性、持续性,需进一步完善扶贫的体制和机制,增强贫困地区自我发展能力,因此建议建立健全组织保障机制,变条块管理为横向管理。建立扶贫攻坚联席会议制度,强化组织领导。建立大扶贫工作机制、合作机制。充分发挥党政机关、社会团体、企业及驻村等定点对口帮扶单位的优势;建立精准扶贫系统工程和长效机制。建立健全教育扶贫机制,建立扶贫资金“阳光运行”机制,加大对贫困地区的低保的转移支付机制;构建贫困户退出的激励机制和“后扶持”机制。建立贫困户退出的奖励制度,建立贫困户退出的“后扶持”制度,建立“贫困村”退出机制;构建大信息网络支撑体系,建立动态信息评估机制、管理系统。建立精准扶贫信息平台。更高标准地精准识别贫困户和贫困村,做到精细化推进、常态化服务、动态化管理。建立政策支持信息体系;建立公正的“双考核”机制,既考核官员,又考核贫困户;发挥金融、保险功能,服务推进精准扶贫开发战略;完善精准扶贫规划与城镇化规划统筹协调机制,通过发展小城镇,对不具生存条件的地方进行整体搬迁,使搬迁的群众享受城镇的基本公共服务。

完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发挥社会保障在精准扶贫中的兜底作用

九三学社郑州市委员会

农村低保政策作为脱贫工作的重要措施,就是对农村通过转移就业、扶持特色农业产业、异地搬迁等措施仍不能脱贫的贫困户进行家庭经济状况核查,符合条件的全部纳入政策性兜底脱贫。

据调查,在登封市的一些贫困村,贫困的人数多,但低保是分配指标的,能享受低保的人寥寥无几,不能做到应保尽保。还有一部分家庭既无资金来源,又无劳力,有的甚至集老弱病残于一家,如果仅靠他们自身的力量,很难如期脱贫。

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精准实施是前提和关键。为实现如期脱贫的目标,建议进一步完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的各项制度措施,发挥社会保障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中的兜底作用,让贫困地区群众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同时建议,精准确定低保扶贫对象。按照国家统一制定的扶贫对象识别办法,精准识别,对每个贫困村、贫困户建档立卡,各项扶贫措施要与贫困识别结果相衔接,做到规划到村到户、帮扶到村到户;整合社会力量,提高扶贫实效。在制度层面要出台能扶尽扶、应保尽保的有效设计,相关部门要有效的分工协调,实现信息共享;将农村低保政策纳入精准扶贫计划。进一步完善农村低保标准和救助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物价水平相适应的调整机制,逐步缩小低保标准与扶贫标准的差距,最终实现低保标准和扶贫标准的底线一致;对于特困人员进行政策兜底。着力解决农村人口“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

用好易地扶贫搬迁政策 打赢精准扶贫攻坚战役

政协新密市委员会

新密市地处浅山丘陵区,西、北、南三面环山,虽然县域经济综合实力在全省位次靠前,但南北山区受山高坡陡、工程性缺水等因素的影响,还存在较大的贫困面。

调研中发现,易地扶贫搬迁政策中存在资金使用效率较低,就业增收有待加强,土地问题依然是制约瓶颈,社区设施配套和管理服务困难较多,对贫困地区开发保护力度不够等问题。

因此建议,完善补贴资金拨付和使用监管机制,应改进补贴资金拨付机制,变建成后统一拨付为按工程进度拨付。修订完善补贴资金使用监管机制,变事后监管为过程监管,对工程进度和补贴资金使用情况进行全程监督监管,保证资金使用安全;提高资金补贴标准,建议提高搬迁群众补贴标准,与省级保持一致,促进目前仍未搬迁的贫困人口加快搬迁进度,最大限度的消化库存,确保搬迁成效;妥善解决搬迁社区土地瓶颈问题,完善用地支持政策,对扶贫搬迁工作重点倾斜,增加用地指标,解决土地瓶颈;加大对贫困区域发展的支持力度,各级政府要避免“丢包袱”的思想,继续加大贫困山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尤其是山区水、电、路、通信等必要的基础设施建设;充分保障搬迁群众创业就业和集体经济收入,坚持推进三单联动政府培训推岗就业活动,加大搬迁后续资金投入和支持力度。

因地制宜发展乡村旅游 千方百计推进精准扶贫

民建郑州市委员会

乡村旅游具有乡土气息浓郁、投资较少、带动面宽、发展规模大、旅游空间广、经济效益高、生态效益好、经营方式灵活等特点。发展乡村旅游,对于实施农村精准扶贫、推进新一轮农村扶贫开发、加快城乡一体化发展,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综观现阶段我市在发展乡村旅游推进精准扶贫上,仍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集中突出表现在对发展乡村旅游推进精准扶贫作用的认识尚不到位,思想不够完全统一。缺乏发展乡村旅游推进精准扶贫的整体科学规划。政策资金扶持略显不足。乡村旅游和扶贫开发相结合的机制体制很不健全。

建议统一思想,切实提高对乡村旅游精准扶贫作用的认识。抓住郑州市实施全域旅游、旅游业正处于大有可为的战略机遇期和黄金发展期的有利时机,牢固树立“抓乡村旅游就是抓未来发展先机”的新理念,将乡村旅游作为精准扶贫攻坚的有力抓手,推动两者的紧密结合;准确定位,科学编制乡村旅游精准扶贫规划。把问题找准,把原因吃透,甄别出有多少村庄适合以发展乡村旅游来推进精准扶贫,并聘请高水平、有经验的团队编制乡村旅游规划;强化领导,建立健全乡村旅游精准扶贫体制机制。成立以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为首的组织领导机构,建立以扶贫部门牵头的联席会议制度和部门协作机制,把以政府为主导的作用发挥到极致;完善政策,着力夯实乡村旅游精准扶贫旅游基础设施提升。实施乡村旅游精准扶贫面临的重要挑战是前期资金的持续投入,以及贫困地区严重滞后的基础设施难以满足现代旅游业需要的矛盾;加大培训,建立乡村旅游精准扶贫营销管理人才队伍。要以“培育新农民”为目标,把村“三委”班子建设放在首位,着重培养“领头雁”带头致富、带领群众致富的能力。

推进产业扶贫 加快贫困地区脱贫步伐

郑州市政协经济委员会

当前我市产业扶贫状况存在产业发展基础条件差,产业发展遇到转型期,产业发展的通道不畅等状况。鉴于以上原因,当前我市贫困地区产业落后,产业支撑扶贫差。

我市产业扶贫存在农村环境闭塞,思想观念落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亟待加强。投入不足,持续发展能力弱。扶贫工作长效机制有待健全,返贫现象较为突出等问题。

产业扶贫的建议:要扶贫先扶智,激发自我发展的内生动力和内在活力。着眼长远,把本村教育事业办好。按照城镇一体化,兴办农村文化事业。开展多样的文化、技术下乡活动;要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切实促进产业发展。加大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投入,创新资金运管机制,进一步完善规范扶贫开发互助资金管理制度,综合运用多种政策积极引导信贷资金和社会资金向贫困地区、贫困人口倾斜;要分类指导,坚持精准扶贫。做好项目精准,强化精准到户,精准配置资源;要进一步完善扶贫机制,促进扶贫措施落到实处。完善机制,加大争取力度,壮大集体经济,建立第三方监督机制。发展产业扶贫,支持精准脱贫,最关键的要建立第三方监督机构,对扶贫资金使用、项目完工进行监督,打通扶贫工程的最后环节,使扶贫项目完整惠及群众、扶贫产业真正造福百姓。

精准发力 实现率先脱贫

政协荥阳市委员会

我市在易地扶贫搬迁中还存在融资渠道窄,易地扶贫搬迁资金来源单一,主要依靠国家财政补偿和群众自筹来解决。条件差的土地闲置,贫困群众从原居住地搬出以后,由于距离原居住地较远,部分群众就放弃了原有耕地,部分耕地及林地资产不适合流转,遭到闲置。搬迁后群众后续就业等问题。

因此,建议易地扶贫搬迁要坚持拓宽渠道,积极融资,解决搬迁资金保障问题。扶贫搬迁补偿是扶贫搬迁工作中最重要的资金来源,政府要积极争取更多的国家和省市易地扶贫搬迁项目,增加资金投入,提高搬迁户人均资金补助标准。同时还要将搬迁资金按梯度发放,使易地搬迁补偿资金更好得到利用;坚持政府主导,落实政策,解决扶贫搬迁土地问题。政府要明确易地搬迁用地指标,保障搬迁用地需求,减少对耕地的占用。建立易地扶贫搬迁建设用地与农户宅基地复垦对接制度,及时制定耕地占补平衡计划,确保耕地数量不减少,质量不降低;坚持产业支撑,旅游开发,解决后续产业发展问题。迁入区政府要结合各种产业发展需求,最大程度地筹集资金,安排相应的后续产业发展专项扶持资金。整合相关项目、资金、信息、技术等资源,帮助搬迁群众因地制宜地发展成本较小、技术要求不高、风险不大和有特色、有优势、有市场、见效快的后续产业;坚持完善机制,增收致富,解决群众长远收益问题。对于易地搬迁后丧失经营土地条件的农民,进行积极引导,增加其外出就业的信心和动力,鼓励他们就业,实现思想上扶贫。

拓展农业功能 实施精准扶贫

农工党郑州市委员会

农村贫困人口脱贫,离不开“农”字,围绕“农”字做文章,摒弃农业仅是提供粮食和各种畜产品充饥、提供棉花等农产品御寒、满足人的生活需要的固有概念,拓展农业功能,融“易地搬迁脱贫、发展产业脱贫、转移就业脱贫”为一体,实施精准扶贫,走出一条脱贫后稳健致富的扶贫新路。

建议大力弘扬农耕文化,拓展农业休闲旅游功能。郑州作为华夏文明发源地的中心地带,先祖们创造了种类繁多、特色明显、经济与生态价值相互交融的传统农业生产生活生态系统,由此衍生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明。

具体是以农耕文化整合农业生产、农民劳动生活、农村风情风貌。以农耕文化开发农村资源,以农耕文化增加产业业态,以农耕文化促进城乡互动交流;积极培育主导产业,拓展农业经济功能。具体做法是建立绿色、有机农产品生产基地。打造农产品知名品牌。举办农产品销售宣传活动。积极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发展光伏产业,开创农业扶贫新模式。发展光伏产业,实现变废为宝。把光伏产业与种植、养殖业结合起来。把光伏产业与农业休闲和乡村旅游结合起来。

医疗救助精准扶贫路径思考

郑州市政协教科文卫体委员会

目前,“因病致贫返贫”仍是农村贫困群体的主因。在精准扶贫中构建“因病致贫返贫”治理体系是促进社会政策和经济政策相互作用,提升整体性贫困治理效果的关键。

我们认为需要构建多层次的“因病致贫返贫”治理体系,即医疗救助制度是基础,新农合制度是主干,医疗大病保险和疾病应急救助是补充,商业健康保险和慈善救助是再补充,并实现有效衔接。

需要构建积极、有效的“因病致贫返贫”治理体系,即“建库立卡”为重点,进行分类瞄准和管理;将社会工作引入治理体系,建立“缓医难”机制;确立农村分级诊疗模式,发挥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作用。

在农村地区全面建立起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模式。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实现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全覆盖,加强硬件设施建设,提高医疗服务水平,真正实现“家门口”就近就医。还需落实三个“精准”,有效保障贫困人口医疗救助。有效遏制“过度医疗”问题。精准识别贫困人口,实施台账管理。

搬迁式扶贫中 注重历史文化传承与保护

民盟郑州市委员会

搬迁式扶贫作为城镇化进程中的一项惠民措施,在助力贫困人口脱贫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但同时也使城乡千百年来逐步积淀而成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面临极大挑战。

调研后发现,现在主要存在文物保护法律法规尚需完善。相关部门沟通不足,导致了部分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滞后。缺乏合理有效的保护措施。个别地方存在“过度开发利用”情况。对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真实性原则和整体性原则坚持不够。文物保护机构不健全,专业人才缺乏等问题。

建议提高保护意识,在规划和政策制定源头阶段就强化保护,在一开始的规划、计划方案制定等源头阶段就要考虑采取何种措施有效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结合实地情况,出台相应协调政策,地方政府应针对文物保护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出台相关协调政策,解决城镇化建设扶贫搬迁中文物保护相关问题;学习先进经验,推广成功模式,文物保护应该走出去,不能局限一隅,闭门造车,多向一些做得好的省、市学习,汲取经验,把成功或成熟的模式引入我市历史文化保护与传承工作当中;建立健全文物保护齐抓共管机制形成文物管理部门和其他职能部门的联动,并将对历史文化的态度和保护成效纳入评价各级各部门政绩的考核体系;健全文物保护“网格化”管理,进一步梳理出有文物保护任务的网格,明确网格内文物保护责任人及保护职责,确保文物保护工作实现“全覆盖、无缝隙”;制定行动计划,接受公众监督,根据历史文化遗产保护阶段性目标编制年度保护整治计划,并组织实施,加强公众参与,历史文化保护项目实行专家领衔制度,对批准的实施方案进行公示,接受公众监督;加大文物破坏处罚力度,加大对文物破坏的处罚力度,同时还要多种处罚手段并举,经济处罚手段和其他手段并用;加大文物保护经费投入,各级政府应根据实际情况,有计划地逐年加大文物保护配套资金投入。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