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文体新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ZHENGZHOU DAILY
郑开马拉松赛获殊荣
主场逼平伊朗 国足收获信心
男排全锦赛今漯河开赛 河南天冠主力阵容出击
硬仗才是试金石
满意拼下一分 每个队都是强敌
河南女篮获新赛季门票
球票会很难得
还原“不忘初心”的革命元勋
省第七届讲解员 讲解大赛昨开幕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董必武家书》:
还原“不忘初心”的革命元勋
董必武女儿董良翚

不少人读过《曾国藩家书》《傅雷家书》等作品,并能从看似寻常的一封封书信中,看到人物的“真实面目”和主人公所处时代的真实社会风貌,昨日,董必武女儿、原中国文联书记处书记董良翚,董必武长孙、湖北董必武思想研究会会长董绍壬携《董必武家书》做客松社书店,从68封家书中,带郑州读者读懂一个真实的董必武和那些“激情燃烧的岁月”。

“内外合一”董必武

董必武是“延安五老”之一,最早参加中国共产党的老一辈革命家。他1903年考取晚清秀才,早年参加同盟会。1920年在武汉建立共产主义小组,并出席1921年的中共一大,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开国元勋。

据了解,《董必武家书》收录了董老家书68封,大部分书信为首次面世。一位革命者对妻子的关心,对子女的教育,对亲人的帮助与教导,都在一封封家信书呈现出来。

“大家都从历史课本上知道了董必武的政治、革命生活,但他个人在家庭中,在教育子女方面是什么样的?通过书信,就能真正看到那一代人如何与家庭相处、如何教育后代。”董绍壬告诉记者,通过寻找、整理这些书信,他也更深地感受到,爷爷是一个“内外合一”的人:“老家有位亲戚想通过关系谋一些‘好处’,但遭到了拒绝和批评,书信中有‘革命工作是为人民服务是不讲报酬的’‘我现在应当忙的不是单想着我们家中怎样生活的问题,而是怎样组织全国工农军民生产的问题,是怎样解决几十万几百万灾民的生活问题’……”

董绍壬说,这些体现在笔墨间的点点滴滴,更能让人看到一个人的修养、作风,看到一个家庭的家风,“我们整理家书并出版,就是为了把这些文字保留下来,还原一个真实的董必武,让想了解他、了解那个时代的人有所依据。”

当时只道是寻常

“当时看父亲的信,看过一遍就收起来了,没有反复去看,当时还是太年轻,现在再看,才能懂得父母对我们的期望。”董良翚回忆,小时候觉得父亲离自己很“远”,因为工作繁忙,董必武常常早出晚归,也从不在家人面前提及自己是如何工作、如何革命的。但自己懂事后直到父亲去世,董良翚才深深懂得,父亲追求共产主义的“初心”从来没有改变过、怀疑过,只是他从不将这些挂在嘴边,而是付诸每一天的工作和实践中。

据了解,董家传下了“朴、诚、勇、毅”的家训,而这几个字如今仍是湖北武汉中学的校训。“就说‘朴’吧,董老练字,是在报纸上先用铅笔、后用钢笔、再用毛笔来写的,这样可以反复使用;毛笔的头掉了,他不是去买新的,而是用松脂粘上重新使用,说这样可以节省起来让需要的学生用……”董绍壬说,传承这些宝贵的品质,不是要学其形,而是要领会其神,“在现代社会,能做到尽量不浪费,能用一张纸完成不用第二张,就是一种朴,如果每个人都能从中联想到自己的长辈、联想到过去,从而对当下生活有所影响,就是这本书的价值体现了。”

革命元勋的“血色浪漫”

一个是留学高才生,一个是文化程度很低的农村姑娘,董必武与何连芝的结合,历尽艰辛却稳固而充满温情。

“父亲是发自内心的尊重母亲,他没有找一个跟他一样文化程度的知识分子,而是选择了志同道合的革命战友。”董良翚回忆,“有时候一起散步,遇到不认识的草,董必武总会说‘这得问连芝’,父亲工作繁忙,晚饭前工作人员催他去散步,叫不动的时候总是请母亲去叫,晚上夜以继日的工作,也只有母亲催他休息,父亲才会放下工作休息。”

在董良翚眼里,父亲处处是自己的标杆:“遇到事情,我会想如果是父亲,他会怎么想、怎么处理,这样一想,我就能看到自己的不足,我就永远不会迷失。”

本报记者 左丽慧 文 李 焱 图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