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要闻国内 上一版3  4下一版
秋季开学专项督查 聚焦各类教育问题
全国志愿服务 信息系统即将上线
一大波科普“福利” 近期将惠及各地
民政部又公布一批 离岸社团山寨社团
非刑事司法赔偿案 精神损害也可获赔
世界最大“天眼”望远镜月底投用
甘肃622万人遭旱灾 31万余人饮水困难
中科院印发新章程 院士称号也能撤销
辽宁发生劫持运钞车事件
鄱阳湖涝了又旱 1个月“瘦身”1/3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二十余年累计捐资助学1700万元 九旬河南台胞帮了万名寒门学子

据新华社郑州9月7日电(记者 付昊苏)“杨老先生心中有大爱,对我的人生影响很大。我也希望为家乡教育尽一点儿绵薄之力。”任教于母校淑君中学的范红丽说道。

这位令范红丽敬佩的老人,正是定居河南长葛、年逾九旬的台胞杨景尧。二十余载累计捐资1700万元,惠及万名寒门学子,老人始终践行着自己的诺言:“乡邑清贫优才子,尽馈膏火助寒窗,聊献我区区寸草心,报家邦。”

离乡40年 情牵妻儿

1923年,杨景尧出身于书香门第,自幼勤奋聪慧,饱读诗书,却因日军侵略,大学梦碎。1947年,他阴差阳错考取了空军文书的职位,1948年去了台湾。1962年,杨景尧退役后定居台中,开始经商自谋生计。

离乡越久,思乡之情越浓。残垣坑洼路,家乡泥巴香,夜伴妻儿梦,童年儿时伴……一历历、一幕幕,如泉涌上心头,在心绪间无限膨胀。四十余载,杨景尧笃信与妻子淑君挚爱情深,在台期间始终没有另娶,他时刻期盼着重回故里。

弘文兴教 回报桑梓

1989年,66岁的杨景尧终于踏上故土,拥抱着久别的妻子和儿女,喜极而泣。得知父母已经亡故,杨景尧悔恨不已。他想,自己的积蓄本来打算侍奉双亲,父母不在了,通过捐资助学,不也是报答家乡的养育之恩吗?自此,他定下了一个“弘文兴教,回报桑梓”的计划。

1990年,杨景尧出资120万美元,在后河镇建起一所中学,占地82亩,教学楼、办公楼、图书室、语音室等一应俱全,可容纳1500多名学生。为了回报妻子奉养双亲、抚育子女的懿德,他将学校取名为淑君中学。后来成立高中部实验班,免费招收家庭困难、品学兼优的学生,发放生活补助。范红丽正是毕业于第二届高中实验班。

捐资助学 惠及万人

贫困的孩子在淑君中学可以免费就读,但是考上大学之后怎么办?杨景尧觉得:“我不能不管,不能让寒门子弟辍学。”

1995年11月,杨景尧创办了个人捐资的杨景尧文教基金会,一次性注入200万元。为了能让基金会长期运行,他在大陆投资,并将经营利润连同个人积蓄不断注入基金会。

一名学生家庭遭遇不幸,靠着父亲蹬三轮车的微薄收入读书,2002年考上大学后提出了助学申请。基金会工作人员家访时,却找不到他家。原来,因为盖不起房,他们只能在建筑工地借宿,居无定所。当工作人员几经辗转,在一处工地找到这名学生送上助学金时,他颤抖着手,激动得说不出话来。

“粗略计算,杨景尧先生累计捐资约1700万元。”基金会工作人员李晓丽介绍说,基金会成立21年来,惠及1万多名寒门学子,其中仅资助长葛市的大学生就有600多名,还有近百人考取了硕士、博士。

慷慨待人 节俭对己

如今,年事已高的杨景尧住在长葛市后河镇后河村的一处“四知之家”宅院里。“四知”取自东汉名臣杨震的“天知、地知、你知、我知”,老人以此告诫自己,为人要坦荡、诚实、自律。

这个安静的农家小院装修简洁、干净素雅,只有条幅字画、满院丛绿吐露着雅致书香,一如它的主人低调素朴。

家人想给生活俭朴的老人买些新衣服,他总摆手说道:“老不择衣。”客人盛饭掉在桌上的米粒,他会悄悄捡进自己的碗里。

杨景尧总对子孙们说:“不要依靠我,不要乱花钱,你们要自食其力,要有自己的奋斗目标。”可是看到村里、镇里有什么需求,他总是慷慨解囊、尽力资助。

如今,在家偶尔翻阅学生们的来信,是老人最感欣慰的事。“我虽然年龄大了,但是早期资助过的许多后生已经事业有成,也正以不同方式回馈基金会。有生之年,我想和他们一起把这件事办好、办下去。”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