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郑风 上一版3  4下一版
灯下漫笔
城市地理
微型小说
新书架
对面是我家(国画) 曹剑丞
知味
连 载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城市地理

陡 沟

张运涛

淮河长途跋涉到这儿,犹豫了一下,打了个旋。这个旋,就是陡沟。我小时候总以为陡沟这名字是因了镇上小学后面的那条深沟而得名,后来看到县志,才知道“四周坎陡沟深,故名。”但陡沟这两个字外人听起来总觉别扭,叫顺了,倒也不觉得。

1983年,我开始在外求学,陡沟留给我的印象,也就是一堵渠坝。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陡沟以南大多种水稻,水就从淮河里抽,通过人工渠坝送到南部各村。渠坝滋润了大片的田地,但同时也硬生生地将我们和陡沟镇街隔开了。可能是年龄的原因,也可能是气候的侵蚀,那道渠坝现在看来并不高。可那时候,我们却觉得比山还高还陡。由此及彼,我们把怨恨都转到了陡沟镇上。直到上世纪80年代初,才有人把渠坝打开,上面用渡槽代替渠道。

后来我在正阳县城工作了,有了老婆孩子,买了房。再后来,父亲不在了,母亲也搬到城里带孙子孙女,我回陡沟的次数越来越少。不过,县城大街上到处吆喝“陡沟馍”的声音,总能引出我隐隐的乡愁来。

陡沟在我们县,属于最早致富的乡镇之一。陡沟人市场意识强,甫一开放,即大量涌到南方打工。据说很长时间以来,全县的邮政储蓄存款也超不过陡沟一个镇所。每到过年过节,打工者从外面寄回的汇款单像雪片一样,邮递员都送不及。但南北气候分界线的淮河赋予陡沟独特的自然环境,同时也孕育了这个地方的特色产品。

县志上说,陡沟生姜的种植历史已有一百多年——沙土地出产的生姜,肉肥丝长,切片发青不打卷,长煮不变形,脆而不烂,辣而味久,含水分低,晾干率高等优点,不仅是家宴烹调佳品,而且还有驱寒、温中、健胃等药物功能。还有陡沟的大蒜,俗称“齐头黑”,瓣大、皮薄、肉厚、味辣而甜。含维生素C、碳水化合物及硫、磷、铁等多种营养,有消炎解毒、杀菌治痢、防治脑炎等功能。每年收获季,河北、内蒙古、山西、湖北、山东及省内各地到陡沟购买大蒜的车辆络绎不绝,常被抢购一空。早在清朝初年,陡沟便靠其得天独厚的淮河水运,引来四面八方的商贾,赢得了“小汉口”的美誉。中原悠久的历史文化积淀,让这里的手工业更是发达。清嘉庆《正阳县志》载:陡沟织布独盛,家家设机,男女操作,其业较精,故有“陡布”之称。陡沟布细密,畅销山、陕、皖、鄂,手工挂面、手工馍等久盛不衰,至今仍名噪一方,生意兴隆。有一则笑话,说武汉人不知道正阳县,但知道陡沟市。

“陡沟姜、陡沟蒜,陡沟萝卜销三县;陡沟馍,陡沟汤,陡沟挂面过长江。”陡沟汤是用我们本地人叫沙狗子的一种淮河鱼煨出来的汤。这种鱼并不大,白嫩嫩的,几乎透明,无论煎炒熘焖还是煨汤,都是饕餮者的盛宴。

说起来,我对老家陡沟的了解也就这些耳熟能详的事体。蒜也好姜也罢,甚至包括馍、挂面这样的手工艺食品,其实都是历史或地理环境造就。我们老家张湾早不种生姜大蒜了,一个不靠传统农作物照样富裕起来的乡镇,会是什么样子呢? 2015年4月,在省委宣传部“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申报表里,我郑重地填上了陡沟镇。重回陡沟,我希望对家乡有一个全新的认识。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