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特别报道 上一版3  4下一版
郑州:全民健康步履铿锵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整体推进医疗体制改革
郑州:全民健康步履铿锵
导医引导患者使用居民健康卡挂号就医
片医在社区为居民免费义诊
▲郑州市卫生计生委与国际应急管理学会医学委员会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 护士一丝不苟地做疫苗注射前的准备
▲医护人员为参加郑开马拉松的非洲选手提供医疗救助
▲ 我市率先实现新农合全省跨区域即时结报,参合患者喜领报销款。
郑州市第三人民医院义诊服务队为老年人进行免费体检

本报记者 汪 辉 王 治 通讯员 尚 东 周二彬 文 丁友明 图

人民健康是社会文明进步的基础。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一个人的健康,关系一个家庭的命运;13亿人的健康,决定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前途。

2016年8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强调,要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以普及健康生活、优化健康服务、完善健康保障、建设健康环境、发展健康产业为重点,加快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努力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打下坚实健康基础。

不忘初心,砥砺奋进。5年来特别是今年以来,我市卫生计生工作按照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工作原则,以基层为重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持续推进医疗体制改革、分级诊疗体系建设、健康郑州建设、区域医疗卫生建设和医德医风建设等工作,不断提升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和能力,努力全方位、全周期地保障全市广大人民群众健康,为郑州国际商都建设做出积极的贡献。

新的航程,新的期待。未来5年,郑州发展的新蓝图即将展开。享誉全国的“健康郑州”将以更加铿锵的步伐前行,迈向全民健康的美好明天!

公共卫生服务公平可及

人均期望寿命达78.4岁

在国际上,衡量一个国家居民健康水平的主要指标是人均预期寿命、婴儿死亡率和孕产妇死亡率。

数据显示,“十二五”期间,全市居民人均期望寿命达到78.4岁,比“十一五”期末增长3.4岁,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全市婴儿死亡率由4.6‰下降到3.9‰,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由5.75‰下降到5.11‰,孕产妇死亡率由20.79/10万下降到17.58/10万。

公共卫生是全民健康的基石。5年来,我市坚持预防为主,不断加大公共卫生投入,有效控制健康危险因素,免费开展妇女宫颈癌、乳腺癌、新生儿疾病筛查和贫困白内障患者复明手术等项目,使114万户家庭受益。

按照“哪里资源薄弱,哪里就是建设重点”的思路,对全市医疗卫生机构进行规划布局和调整融合,确立了“一主、三副、五体、七中心、多位点”的医疗资源布局,新增优质床位6000张,全市每千人口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达到7.88张、医师数达到3.08人、护士数达到4.03人。

先后投入近7亿元,新建、改扩建9家县区医院、75家乡镇医疗机构和2099家村卫生室,培训基层医务人员6万人次。通过医疗联合体的上下联动、对口帮扶,市、县、乡、村四级基层医疗服务体系进一步夯实,服务能力大幅提升。

全市6200名城乡片医进社区、进农村,全面开展健康教育、慢病管理等十二类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为200万老年人、儿童、孕产妇、慢性病人等重点人群提供健康管理。开展“健康大讲堂”公益讲座近2万场,群众健康知识知晓率和健康行为形成率显著提升。

为让公共卫生服务更加公平可及,今年年初,我市积极科学谋划,理清发展思路,编制了《郑州市“十三五”卫生计生事业发展规划》《郑州市区域卫生规划》,启动了《郑州市“十三五”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规划》编制工作,制定了《郑州市卫生计生工作三年行动计划(2016—2018)》,加快构建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相适应的覆盖城乡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明确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分级诊疗、健康郑州建设等重点工作,为“十三五”总体规划开好局、起好步奠定了坚实基础。

今年以来,全市新增惠济区、航空港区2所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市91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67家社区卫生服务站、79所乡镇卫生院和1901所村卫生室积极开展基本公共卫生服务。

“上工治未病”。加快推进健康郑州建设,必须坚持预防为主,重视重大疾病防控,重视老人儿童等重点人群健康,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树立大卫生、大健康的观念,把以治病为中心转变为以人民健康为中心,提升全民健康素养。

据统计,目前全市管理0~6岁儿童60.2万、老年人76.6万、高血压病患者42万、Ⅱ型糖尿病患者16.2万、重性精神病患者10755人,开展健康大讲堂2200场,发现报告传染病发病人数48628例,积极采取有效控制措施。

让群众享受更多发展成果

病有所医,是人们对幸福的衡量标准之一。

5年来,我市以人民群众健康需求为导向,抓改革、夯基础、促提升、惠民生,积极探索医改新路径、新模式,区域医疗联合、城乡片医服务、医疗卫生地图定位、居民健康卡、计划生育奖励扶助等工作走在全国前列,得到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全国政协副主席韩启德等领导的肯定,先后被评为国家医疗卫生改革示范市、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示范市和全国卫生计生工作先进集体,让人民群众有了更多的健康获得感。

5年来,我市新农合财政补助标准和报销比例大幅提升,参合率达到99.5%。在全省率先开展农村居民大病保险,35种重大疾病报销比例达到75%以上,大病住院报销封顶线提高到50万元。在全市所有的公立基层医疗机构全面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全部药品实行零加价销售。2011年实施以来,累计降低医药费用近2亿元。

今年以来,我市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更是整体推进,让人民群众享受到越来越多的医改成果。

新农合保障水平大幅提高。全市参合农民364.96万人,参合率达99.77%,人均筹资水平提高到576元以上。目前,全市新农合累计补偿医疗费用13.1亿元,农民大病保险补偿8134.87万元。

基本药物制度不断完善。全市81个乡镇卫生院、16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2046个村卫生室全面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达到每个乡镇、每个村都有1所基层医疗机构实施基本药物制度。截至目前,全市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本药物销售金额1.68亿元,次均门诊费用56.7元,次均门诊药品费用21.9元,次均住院费用1745.5元,次均住院药品费用861.5元;国家基本药物销售额占药品收入的比例为82.1%,药品收入占业务收入的比例为42.4%,基本药物配送到位率为97.1%。

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持续深化。在所有县级公立医院实施新农合按病种付费和“先住院,后付费”等惠民措施。截至目前,全市县级公立医院药品零差率销售累计让利患者2.07亿元,分别有5.9万和14.8万名患者享受新农合按病种付费和“先住院,后付费”服务。

分级诊疗体系建设扎实推进。编制分级诊疗工作方案,组建郑州市中心医院医疗集团,启动分级诊疗试点;新增骨科医联体,全市区域医疗联合体达7家,目前医联体开展双向转诊2.26万例;全市所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与二、三级医院建立技术帮扶和分工协作关系;在全市范围推行城乡居民健康签约服务,目前完成家庭签约105万户。

医养结合工作有序运行。以全国医养结合试点城市为契机,推行“以医带养、以养促医”的医养结合服务模式,积极构建“规模适宜、功能互补、综合连续”的医养结合服务网络,推动打造了6个“医养结合示范项目”。

提升医疗卫生服务能力

让优质健康服务惠及更多群众

5年来,我市坚持以基层为重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预防为主,中西医并重,着力提高医疗卫生服务质量和水平,努力让广大人民群众享有公平可及、系统连续的预防、治疗、康复、健康促进等健康服务。

卫生资源总量大幅增加,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明显增强。截至2016年8月,全市共有医疗卫生机构3982家,医疗卫生机构总人数为133954人。目前,15家市属医院实际开放床位16630张,门诊总诊疗人数达554.67万人次。

2014年至2016年,全市药品收入占业务收入比例呈逐年降低趋势;目前,出院患者平均住院日为10.9天,较2015年降低0.71天,呈逐年下降趋势。

区域性特色专科诊疗中心建设稳步推进。目前,我市“十一中心”共引进高端、实用性人才410人,发表科研论文920篇;申报省市级医学科技攻关计划项目28项,郑州烧伤医院、郑州市人体器官移植中心、新乡医学院心脏学院、新乡医学院附属医院及郑州市老年医院、心理医院等挂牌成立。

中医药服务能力进一步提升。全市60家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中医诊疗区(中医馆)整体建设完成70%;新创省第四批中医重点专科4个、省特色专科5个;稳步推进全国综合医院中医药工作示范单位创建工作,为所有村卫生室、卫生院共配备2242套具有检查血压、血糖等功能的健康一体机,组织9家乡镇卫生院申报创建“国家群众满意的乡镇卫生院”。

人才学科建设和合作交流步伐加快。大力实施“369工程”,将免费医学生和特招毕业生纳入人才编制管理,加强乡村医生队伍建设,对村卫生室每年补贴5000元,65周岁以上村医每月补贴300元。实施“智汇郑州·1125聚才计划” 。今年共引进博士或副高以上职称高层次人才33名。科技创新持续提升,获批2016年河南省医学科技进步奖23项,新技术引进奖5项,郑州市科技进步奖37项。制定了《医疗卫生体系建立国际化医疗机构行动计划》《2016年郑州市卫生计生领域对外开放专项工作方案》,进一步拓展对外合作交流渠道,积极推进对外医疗援助等。

增强人口计生服务水平

营造和谐温暖社会环境

人口是关乎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

5年来,全市计划生育工作取得重大进展。通过“单独两孩”生育政策的平稳实施、流动人口计生服务均等化全面推进,计划生育奖励扶助和“失独”家庭帮扶政策持续完善,计划生育服务管理水平稳步提升。出生人口性别比逐年下降,人口素质明显提高。

“十二五”期间,我市人口总量不断增大,年均增长18.8万人。育龄妇女总和生育率趋于平稳,控制在1.65左右,连续5年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0‰以下。建立健全了流动人口均等化服务的保障机制,不断加强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流动人口综合管理率已达92%,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免费服务率达95%。

通过宣传教育、利益导向、全程服务、严惩“两非”、考核评估等有力措施,逐步形成了“党政主导、部门配合、群众参与、标本兼治”的治理工作新机制,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问题得到有效遏制。全面推进国家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项目,为262051对计划怀孕夫妇提供了孕前优生健康检查,免费增补含叶酸营养素277865人。制定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政策,对计划生育家庭进行奖励优惠。

全面两孩生育政策稳妥实施,截至目前,全市共受理一、二孩生育服务登记73108例,共出生61872人。完成四项手术10716例,为29745对计划怀孕夫妇提供了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服务,为29745对计划怀孕夫妇提供了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服务。为流动人口提供免费孕前优生检查1265人次,免费发放避孕药具29975盒。为每个计划生育特殊家庭发放一次性救助金1万元,为1678名“失独”家庭对象、道德模范免费健康体检;将城镇独生子女父母奖励扶助金省定标准提高到每人每年1120元。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补助、增补叶酸预防神经管缺陷新增服用人数分别为23695人、29365人。

持续精准发力

健康实事托起百姓幸福梦

着眼民生健康,持续精准发力。自2008年起,我市卫生系统每年都向公众承诺办好“十件实事”。这些实事,一桩桩、一件件都与群众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

“十三五”开局之年,我市将三项卫生计生工作列入市政府为民“十件实事”。市卫生计生委推出了免费为具有郑州市户籍的白内障患者实施复明手术,为具有我市适龄(35~64岁)妇女进行(HPV)DNA检测及宫颈癌、乳腺癌筛查,为我市新生儿进行听力障碍初筛及苯丙酮尿症等35种遗传代谢病、耳聋基因筛查等十件惠民实事。

目前,全市民生健康实事进展顺利。市六院肝病医学中心、市中医院综合病房楼两个项目已超额完成投资计划,按计划11月底前竣工投入使用,新增床位800张以上。市一院港区医院、市三院迁建、郑州人民医院宜居健康城医院、市妇幼保健院宜居健康城医院、市骨科医院宜居健康城医院五个项目,已超额完成投资计划,按计划年底前主体工程完工。

免费为具有郑州市户籍且符合手术条件的白内障患者实施复明手术,目前已为7868名白内障患者手术;为具有郑州市户籍的适龄(35~64岁)妇女进行人类乳头状瘤病毒(HPV)DNA检测及宫颈癌、乳腺癌筛查,目前全市宫颈癌筛查81579人,乳腺癌筛查87200人,人类乳头状瘤病毒(HPV)DNA检测43177人;为具有郑州市户籍的新生儿进行听力障碍初筛及苯丙酮尿症、先天性甲状腺功能低下症、35种遗传代谢病、耳聋基因筛查,目前已分别筛查44924人、46910人、50366人和59579人;为具有郑州市户籍的居民免费实施大肠癌筛查与行为干预,累计开展大肠癌肠镜筛查12500例。

“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在公立医院综合改革、破除以药养医、发展社会办医、开展分级诊疗等方面迈出更大步伐,提高优质医疗卫生服务保障能力,创新模式促进优质医疗服务向基层、农村延伸,推进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深度融合,构建大卫生、大健康保障体系。”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我们任何时候都要把事关群众利益的事放在心上、抓在手中,所有工作都要围绕让人们生活更方便、更舒心、更美好来谋划和实施,让群众感受到社会更包容、社会更公正、社会更温暖,让广大市民因郑州而自豪、对郑州的美好未来充满自信。”

正在召开的中国共产党郑州市第十一次代表大会,以国际商都为统缆,以航空港实验区建设为引领,以“三大一中”为路径,以开放创新为动力,以全面加强党的建设为保障,吹响了郑州加快向国家中心城市迈进的时代号角。

站位新高度,谋划新篇章。市卫生计生委主任付桂荣表示,今后我市卫生和计生工作将以全国卫生和健康大会精神为统揽,以市十一次党代会精神为动力,坚持基本医疗卫生事业的公益性,不断完善制度,更加注重预防为主和健康促进,更加注重工作重心下移和资源下沉,更加注重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实现发展方式由以疾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转变,积极改革创新,砥砺奋进,奋力推进健康郑州建设,努力为全市广大群众提供公平可及的享有全方位、全周期的健康服务。

只有人人健康,才有全民健康;只有人人幸福,才有全民幸福。借助此次党代会东风,我市将全力推进健康郑州建设,以全民健康助力全面小康,必将为全市人民带来更大的福祉。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