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郑风 上一版3  4下一版
文化漫笔
微型小说
诗路放歌
新书架
太行放羊人(摄影) 黄建宇
知味
咏莲(书法) 王德忠
连 载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知味

玉 米

储劲松

初秋那些天的中午,每餐都有玉米棒子可啃。父母在菜园子种了三大块,色泽有黄有白,品种有老有新,时间有早有迟。掰一箩筐回来,撕去苞衣,捋下胡须,清香透入腠理。锅中蒸煮片刻,甜香软糯,玉色可敬,人扛一根,坐门槛而大嚼,姿态颇像獾,欢悦亦如之。当然,连苞衣塞进灶洞里烧烤,半熟时再撕开就火炸到焦黄,啃起来更得野趣和风味,只是不免麻烦些,要有闲空以及闲情。

剩下的那些老品种的养到半老,剥下来煮后晒干,藏于坛罐,待冬来杀了年猪,与猪头壳或者大骨头同炖。米黄汤白,鲜爽香醇,可满足口腹之欢,也可待客打尖,我以为可入寰宇美食金钗之正册。母亲在晾晒时脸色端详舒展,邻妇过访,见而生羡。仓廪食,至少心里安。只是,故园木瓜冲里的数百户人家,早已没有几人兴田种地了,我的父母是土地最后的守望者。

秋风日凉,本是作物丰收的季节,往昔此时的木瓜冲满目金黄,瓜熟谷香,镰刀嚯嚯,屋檐下堆着南瓜,窗棂间塞着玉米,院子里晒着粮食,而今布满田园的只有榛莽和蒿草。乡人普遍认为,种田是极傻帽的事情,打一天零工都可以买一百斤大米。我的父母也日渐老迈,这两年终于也放弃了水稻、玉米、高粱和红薯,只种些瓜果蔬菜,以及当零食吃的早玉米。双亲已老,田园已芜,思之怅然,又无可奈何。

想起从前那些年,故园的盛夏庄稼如海。播种,锄草,灌溉,上肥,采收,脱粒,那时我参与了玉米生产的全部过程。记忆最深的,是毒日下给玉米浇水,玉米的剑状叶片把胳膊划出一道道血痕,汗水里的盐漫进伤口,火辣辣的痛。不过,闲暇时站在高岗上远望玉米地倒是赏心悦目。玉米结成的方阵如沙场十万兵马,风吹过,叶片沙沙作响,在一个做着诗人梦的少年眼里,那是怀珠孕玉的玉米关于生育的私房话语。

“嚓嚓,嚓嚓嚓”,是玉米粒落地的声音,如环佩相击。祖父还健在的时候,家里种着大片的玉米,到秋天收回家,堆成一座小山。风干之后,至少有半个月的夜晚,一家老小围玉山而坐,操钉耙、火钳、羊角叉剥玉米。有时候都不说话,只闻玉音如仙乐,清亮悦耳。至今仍然记得,祖父剥玉米的样子,坐在高凳上,神态严肃,手如飞梭,忙而不乱,脚下玉泄珠流,甚是英武。祖父逝后,很多次梦见,其中一回就是他在剥玉米。

祖父之后,父亲成为木瓜冲又一代最优秀农民的代表。他既继承了祖父的务农经验,又佐以科学种植知识,种的庄稼比如玉米又高又壮,棒满粒饱。于农事,他是深谙其理的,比如那天啃嫩玉米时,他对我说,一根玉米须就是一粒玉米,我将信将疑,查了许多资料也找不到出处。但我知道,一个诚实老农民的话,是绝对不错的,并且我们当面数过,证实此言非虚。我仅有的关于玉米种植的知识,只是玉米的花粉落到玉米的胡须上,完成自然授粉,才会结出米粒。而这些,就写在小学三四年级的语文课本上。还有一年跟他去锄麦草,他说,麦子的根在地底下至少有两尺长。这些话,似乎连科学家也不曾说过,至少不见于农业书籍。由是观之,任何职业,其最高境界是敬,敬而勤,敬而思,勤且思,必有大收成。

玉米,玉一样的米,多好听又贴切的名字,像旧时淑女的芳名。它还有很多别名,玉蜀、玉蜀黍、苞谷、棒子、苞米、玉茭、苞芦、大芦栗、幼米仁、珍珠米、玉高粱、玉麦、戎菽之类。我只喜欢两个,一个是玉米,一个是玉榴。乡人称玉米为玉榴,有苍茫别致的古意,想来是有久远来源的吧,吾乡古属吴头楚尾,方言至今存古音。

近些年乱翻书,也读《天工开物》《农政全书》以及《广群芳谱》这些农事书。有一天在《广群芳谱》上捡到一句话:“玉蜀……六七月开花成穗,如麦状,苗心别出一苞,如棕鱼形,苞上出须,如红绒垂垂,久则苞拆子出,颗颗攒簇,子粒如芡实,大而莹白。花开于顶,实结于节。”古人状物,三言两拍,极简赅精到,极可佩服。最后两句,“花开于顶,实结于节”,又极有意味,似可取来砥砺自己日渐涣散的人生。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