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郑风 上一版3  4下一版
红蓼秋欲燃
服章之美
官员的种类
芦丝珍禽(国画) 方楚雄
蒜白
养蜂史话
知识分子的担当
香山晨步
连 载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红蓼秋欲燃

任崇喜

红蓼开花,多在这个季节,寒霜凝结,天色阴沉,西风飒飒,落英满地。

喜欢的是,在水边,看那一片片芦花,三五十株一群,百八十株一簇,如雪,似絮。它的邻居,便是如火苗跳跃的红蓼花,鲜艳夺目,怒放在秋日水天之间。

最喜的是黄昏,一片片红蓼花,一片片黄菖蒲,一片片白芦花,一片片墨色残荷,不时有水鸟在风中翩然起舞。这些鸟儿,往往不等人们靠近,便扑棱棱或滑水而去,只留下一个个白色或者黑色的背影,可谓一水惊鸿。看它们起起落落,便想起一幅绝美的图画:“山野低回落雁斜,炊烟茅屋起平沙。橹声归去浪痕浅,摇动一滩红蓼花。”

这红蓼,与水是密友,常常逐水而生。无论是沟渠河岔,还是湖畔水滩,它们随性而生、恣意而长,俯仰生姿,生命力强。北宋时,八百里梁山水泊,盛长着蓼、荷和菰蒲等野性植物,又称“蓼儿洼”。苏辙过梁山泊时,曾写下诗句:“菰蒲出没风波际,雁鸭飞鸣雾雨中。”因湖汊广阔,易守难攻,这一带成了宋江等人啸聚造反的地方。那些大碗喝酒、大块吃肉的绿林豪杰,不是也有红蓼的脾性?

据说,蓼的最早出处是在《楚辞》——“蓼虫不知徙乎葵菜”。李时珍曾这样形容红蓼:“此蓼甚大而花亦繁红,故曰荭,曰鸿。鸿亦大也。”荭与鸿,这样的名字,极其雅致,听上去有古风。红蓼还有个古老的名字,听起来也颇有气魄,叫作“游龙”。红蓼的茎和花序纤细,像龙的体形,而展开的枝杈和叶子,则像龙的爪。红蓼常生在水边,和龙的习性也比较类似,所以古人以此命名。

蓼的家族庞大,“类甚多”,有青蓼、香蓼、紫蓼、赤蓼、马蓼、水蓼、木蓼、天蓼、白蓼等。红蓼貌不惊人,茎直立错落,多分枝,枝节处泛着水红色,细者如线,粗者过指。

红蓼“花开而细,长二寸,枝枝下垂,色粉红可观,水边甚多”。其花细碎如米,多淡紫、深紫色,像谷子般,密密麻麻地结成穗状,簇拥在枝头。古人把红蓼花形容为水上的火焰,有“蓼花蘸水火不灭”的说法。这丛丛红蓼,那一穗穗粉红的花序,随风摇曳,美不胜收。

“夏砌绿茎秀,秋檐红穗繁。终然体不媚,无乃对虞翻。”红蓼从仲夏开到秋分。盛夏花期时,花们争先恐后,一穗穗开着,一片片红紫,弯弯垂头,在风中颔首,仿佛自得其乐。这时的红蓼花,白居易的《竹枝词》道出了其妙:“巴东船舫上巴西,波面风生雨脚低。水蓼冷花红簇簇,江篱湿叶碧离离。”

“梧桐落,蓼花秋,烟初冷,雨才收,萧条风物正堪愁。”秋日里,顶着凄风苦雨,红蓼花灿然开放,在寒风中浅吟低笑。假如不是刻意种植,难以看到成片的红蓼花,往往是三五株、七八株,一丛丛、一簇簇,挺立于潮湿之地,在风中摇曳。因了红蓼花的出现,潮湿的沉寂之地,一下子变得亮丽起来。梅尧臣将蓼花之美写到了极致:“灼灼有芳艳,本生江汉,临风轻笑久,隔浦淡妆新。白鹭烟中客,洪渠水上邻,无结珠穗,秋露浥罗巾。”

在古典的诗情画意中,红蓼总是跟云、天、荻、水等联在一起,创造出绝佳的诗境。如:晏殊的“红蓼花香夹岸稠,绿波春水向东流”,杜荀鹤的“秋水鹭飞红蓼晚,暮山猿叫白云深”,张耒的“楚天晚,白苹烟尽处,红蓼水边头”。“十年诗酒客刀洲,每为名花秉烛游。老作渔翁犹喜事,数枝红蓼醉清秋。”相传,陆游晚年十分喜欢红蓼花。数枝红蓼花,红艳艳地开在眼前,醉了清秋,也醉了诗人的心。

蓼花伴水而生,因常常生长在渡口,于是成了“离愁之花”。“河堤往往人相送,一曲晴川隔蓼花。”唐朝诗人司空图的一句诗,让蓼花作为代表离别的寄情物,在古人的生活中频频登场。清秋之时,离怀别绪,羁旅乡愁,都在这一野花身上,“丛丛满眼,伴离人泪”。

“江南好,怀故意谁传。燕子矶头红蓼月,乌衣巷口绿杨烟。风景忆当年。”夜月皎洁,万籁俱寂,纳兰容若独坐江边,看身边相伴的红蓼花,离愁别绪不禁涌上心头。物是人非,空余旧梦。那位叫沈宛的江南才女,让他在情海中艰难泅渡,以致心力交瘁驾鹤西游,时年三十一岁。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