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郑风 4下一版
香茅草烤鱼
连 载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无标题

巩义訾殿

阎兴业

巩义市訾殿村古名訾城,宋代以后叫訾殿(也写作訾店),现隶属于回郭镇,在市区西南14公里处,北濒洛河,南临310国道。訾殿村现有包括阎、李、王等姓氏在内的500多户,2000多口人,虽没有一户訾姓人家,但却是中华訾姓的祖根地、发源地。

訾殿的历史相当久远,可以上溯到三皇五帝时代。据司马迁《史记·五帝本纪》所载:“﹝帝喾﹞娶娵訾(jū zī)氏,生挚。”这是说,帝挚的父亲是帝喾,母亲是娵訾氏部落的女儿,名叫常仪。帝挚继承帝位后9年就让位给了帝尧。娵訾氏部落的生活范围大概就在伊河、洛河交汇的平原上,活动中心(即都城)就是现在的訾殿一带,称訾邑。他们的后裔到战国时就以“訾”为姓,尊常仪之父家娵訾氏(或写作訾陬氏)为得姓鼻祖。

舜帝时,訾邑成了斟鄩氏部落的活动中心,称斟鄩。夏禹治水有功,舜帝禅位于他,史称夏王,定都阳城(今登封告成),封其弟于斟鄩,称夏伯邑。夏启继帝位,成为“家天下”;“武观之乱”后,其子太康将夏都从嵩山南的阳城迁到了嵩山北的斟鄩。自此,太康失政,后羿篡国,少康中兴,直至“河洛竭,夏亡”,400多年间夏王朝的国都基本都在这里。成汤灭夏,建立商朝,都城在亳(今偃师缑氏)。商王朝在巩境内有一个封国名“阙巩”,国都仍为斟鄩,以盛产牛皮铠甲闻名。这是巩邑以“巩”为名之始。

武王伐纣,建立周朝,分封诸侯。据传周文王第72子被封于娵訾氏旧地,后人称其为“訾王”(不应称王,实应称公)。訾王在这里修城池,建殿宇,于是斟鄩就变为訾城了。武王之弟周公旦奉命平定东夷之乱后,营建洛邑(今洛阳王城),平王东迁后洛邑成为东周的王城。訾城是洛邑的东部锁钥,在京畿之内,周王朝一直视它为军事重地,由中央政权控制指挥。《左传·昭公二十三年》有“夏四月乙酉,单子取訾”的记载,《辞源》对“訾”的注释是:“地名。春秋周地,在今河南巩县西南。左传昭二三年‘单子取訾’即此。”訾王的后裔与娵訾氏的后裔在此混而为一,均以“訾”为姓,繁衍生息,渐而播散全国。在宋版《百家姓》中,訾姓排在第378位。历史上的訾姓名人,春秋时期有晋国大夫訾祏,金朝有全真教玄真道院主持訾亘,元朝有济贫焚券善人訾汝道,现代有中国人民解放军少将訾修林等。

郦道元《水经注》、施诚《河南府志》,以及明、清、民国四部《巩县志》中有关訾邑、訾城、訾聚、訾乡、东訾、西訾、南訾等的记载甚多,可以看出訾城时荣时衰,而不绝如缕。岁月沧桑,往事如烟,现在仅留下了一些遗迹和传说。据訾殿村的老人们回忆,清末时的訾城,有井字形的四条街道,城墙坍塌但可看出它的坚厚,东、西城门上嵌有石匾,书“古訾城”三字。西城门新中国成立前被毁掉,东城门1968年被拆除。现在的村民仍能说出訾王殿、娘娘楼、訾王台(古点将台)、东司院、西司院、裴商庙、景云寺、狮子口、官路口、金代状元卢亚故居等旧址的具体位置。村西北有著名的“訾殿渡口”,宋代建有奉先桥,清末改称“张船码头”,上世纪70年代末废弃;洛河对岸的訾王山,宋代建有皇室宗庙——会圣宫,后被金兵焚毁,仅留约10米高巨碑一通。訾殿村周围的一些村名,原先也都带有“訾”字:稍柴村原称“东訾”,北石村原称“訾东”,南石村原称“訾殿东湾”,寨沟村原称“訾南”。清东村有条大深沟叫“扎訾沟”,传说是訾王驻兵囤粮之地。

訾殿村的訾姓何时迁出,无确切文字可考。因訾殿紧挨洛水,历史上常遭水灾,逼迫村民多次搬家,訾姓大概是为躲避水患而离开了这里。或因战乱,如金兵的烧杀抢掠,各姓民众都纷纷外逃了。巩义市的訾姓,据统计现有近200口人,大多聚居于回郭镇东庙、北寺等村,他们的《訾氏族志》上明确记载“訾姓的祖籍是河南巩县西南訾殿,当为正论,无可置疑”。近二十年来,山东、山西、安徽、江苏等地,以及本省各县的訾姓代表,都多次前来寻根问祖,一致认为訾殿就是中华訾姓的祖根地、发祥地。他们准备联络全国訾氏后裔,在訾殿村恢复訾王台、訾王殿等旧有建筑,以传扬包括訾姓文化在内的河洛文化。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