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文体新闻 上一版3
ZHENGZHOU DAILY
河南女篮锁定南区第一
中超最佳评选揭晓 李晓明获最佳新人
“河南之星”优秀作品展出
天冠男排轻取两连胜
河南戏曲“奥斯卡”评选启动
河南女排再遭“零封”
西泠印社再添河南面孔
外援合同大多到期 建业明年“大变脸”
“一带一路”青少年足球赛郑州开战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民国清明上河图”:《北鸢》
作者来郑分享“民国书写”

本报记者 左丽慧 实习生 吴梦迪

昨日下午,“此情可待成追忆——葛亮《北鸢》新书分享会”在郑州松社书店举行。作家葛亮与小说家乔叶就小说中的“民国书写”展开了深入对谈。

新作《北鸢》是葛亮书写近代历史、家国兴衰的 “南北书”之“北篇”,历时七年,是继上一部《朱雀》之后的最新长篇小说。作品起笔于民国商贾世家子弟卢文笙的成长,收束于上世纪中叶,将波诡云谲的民国动荡史寄予两个家族的命运沉浮,书写了中国最为丰盛起伏的历史。

葛亮说,“鸢”即风筝,全书以“鸢”作喻,犹如命运引线:直鲁联军煊赫未几,淡出历史;华北入寇,梨园名角命若琴弦,文化精英风骨激扬。风筝虽随势而动,但在风起云涌、动乱兴衰的民国年代,却还总有“一线”牵引,亦不会丧失其主心骨,时代浮沉、人世跌宕,却不会偏离航线,这就是做人的本分。

出身艺术世家的葛亮,祖父是著名艺术史学者葛康俞、太舅公为新文化运动领袖陈独秀、表叔公为中国原子弹之父邓稼先,这些赫赫有名的家族成员,为他披上一层传奇色彩,也赋予他取之不尽的创作灵感。关于此书的创作缘起,葛亮回忆起祖父遗作《据几曾看》编辑的一封信:“这位我很尊敬的编辑在信中说,希望我从家人的角度,写一写祖父的过往。”他曾考虑以非虚构的文体进行写作,然而反复思量之后,仍然选择了小说这样一种更“有温度”的表达方式。

言及对角色的塑造,葛亮谈道:“我从家庭内部的角度表达,并非单纯因为人物原型与我本人的亲缘关系,而是,我觉得在家庭这个位置,更能够准确地将之还原为‘人’,而非所谓历史人物。历史太复杂,我们看过太多的大叙事。但我希望能从大的格局感之下去观照入微。”

在《北鸢》中,葛亮工笔勾勒了政客、军阀、寓公、文人、商人、伶人等上百位经典民国人物,小说内容涉猎大至政经地理、城郭样貌,精至烹调、书画、服饰、曲艺,包罗万象,不啻为一幅“民国清明上河图”。这样细致入微的描绘来源于葛亮的翔实考察与案头之功。在七年中的写作时间里,葛亮做了大量的访谈以及埋首于文献的“格物”工作。比如书中提及“祭孔大典”,虽只是一处段落,他却事先对府县两祀的日程、主祭的祭辞格式、祭服的具体样式都做了详尽查证。

《北鸢》甫一问世,即引来评论家的关注。因其文笔的华美清雅、在情怀上对传统文化的一脉相承,以及在现代语境中对民国历史独具韵味的演绎,被誉为当今华语文学界“新古典主义小说的力作”。作为世纪见证人,年届九十高龄的著名旅美作家聂华苓读了这部小说后,连称:“《北鸢》令我惊艳。许久没读到这么精彩的小说了。葛亮所写的那个时代,正是我生活过的。葛亮如此年轻,竟写出那个时代的小说。感谢这部作品将我带回我最怀念的岁月。”旅美评论家、哈佛大学教授王德威则评道:“属于葛亮的叙事抒情的风格,已经隐然成形。经营既古典又现代的叙事风格。他的小说美学以及历史情怀独树一帜,未来的成就必可期盼。” 国内著名学者,复旦大学陈思和教授则为《北鸢》专文作序,称赞“这部小说成就了当下表现民国文化想象的代表作”。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