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专版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四届郑州市道德模范候选人事迹简介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第四届郑州市道德模范候选人事迹简介
(上接六版) 四、敬业奉献类(排名不分先后)
侯献良
王国娜
张利修
张效房
曹瑞娟
郭云飞
张振明
王金成
毛保华
宋庆海
王绍军
张胜利
刘 凯
张升华
李小辉
底慧敏
孔秋建
马昕
刘春英
王喜贞
胡文华
宁根山
李清慧
韦孝歌

侯献良

郑州市综合交通规划研究中心注册城市规划师。他负责的地下空间项目控规技术审查、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研究、“两环十七放射”、“两环三十一放射”生态廊道规划、十条快速路生态廊道规划、郑州航空港区综合交通规划、高铁郑州南站规划、郑州“米”字形铁路规划等多项工作取得了突出成绩,为研究缓解我市停车供需矛盾问题,他现场踏勘的足迹几乎遍布整个中心城区,摸清了“三环”内外共88处适宜建设地下停车场的广场、绿地的现状情况,为结合轨道交通站点利用绿地广场建设地下停车场提供了第一手的资料。

王国娜

她是郑州市二七区地税局退休干部,20年来,她每月坚持举办大型税收政策培训咨询会,每周坚持开展纳税辅导课,每天都接受电话咨询和网上咨询,及时向广大纳税人宣传新的税收政策,培训新的办税程序,用心解答纳税人提出的各种问题。20年的时间内,她先后举办各类税收政策培训辅导会及培训班500多期,参加培训人员达150000人次;撰写近千万字的各类培训讲义,接听各类咨询电话8000余次,主编的《纳税指南》《协税护税工作手册》《税务知识实用手册》深受税务工作人员、协税护税人员、纳税人欢迎。

张利修

张利修,军队离休干部。1993年来,张利修踏上了义务举办图片展,对社会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的征程,先后举办过《纪念毛主席诞辰100周年》《纪念周总理诞辰100周年》《纪念建国50周年》《纪念中国共产党建党8 0周年》《“向雷锋同志学习”题词40周年》《八十位共产党人的故事》《纪念反法西斯胜利70周年》《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等37个专题图片展,共设计版面2800多块,制作各种图片16000多幅,在市区大专院校、中小学校、医院、机关、部队、公园、社区“流动露天义展”1900多场次,观众达200多万人次,进行革命传统和爱国主义教育,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受到人们极高赞誉。

张效房

张效房,我国眼内异物研究的奠基人和眼外伤专业的学术带头人。1955年以来,张效房在眼内异物定位和摘出方面有38项发明和改进,被认为是我国对国际眼科学事业的重大贡献。1978年“眼内异物摘出法”获全国科学大会优秀科研成果奖;1981年至1982年,荣获河南省政府重大科技成果三等奖、二等奖;1994年,“眼内人工晶体”研究获国家科委科技成果奖;1998年主编的《眼科学》获河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眼外伤学》获第十一届中国图书奖。他培养眼科硕士、博士后70余人。至今获国家和省部级科技成果奖13项,国家专利1项,出版专著22部,其中主编7部,发表或会议交流科技论文248篇,其中180篇为第一作者。1978年被授予“全国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1991年被国务院授予“国家级突出贡献专家”荣誉称号、1997年被授予“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荣誉称号、1998年被河南省政府授予“科技功臣”荣誉称号,是2005年中美眼科学会“金苹果奖”的全国唯一获得者。

曹瑞娟

郑州市公交一公司60路车长,自1993年参加工作以来,她从一名售票员到车长,23年行车无违章、无事故、无投诉,一直保持每月5星级车长的记录。在十米车厢她用热情的服务感动着乘客和身边人:创建“心动、口动、手动”工作法为乘客营造快乐的乘车环境;从细微处入手,在不同的节日布置不同的车厢环境,并在行车中向乘客宣传爱党、爱国、爱郑州,尊老爱幼,文明出行,互相礼让等,受到了乘客的一致好评;践行核心价值观,塑造了公交为民的良好形象。

郭云飞

郭云飞先后参与青海藏区维稳、四川抗震救灾、北京奥运安保、新疆维稳处突、阿克苏援疆轮训等重大任务。2007年至2014年,参加河南省、中部合作区特警比武,3次取得单项个人第一,所在团队6次夺得团队第一;2012年在全国公安特警红蓝对抗比武中,取得个人第四的好成绩。多次带队处置重大暴力性案件,先后成功处置劫持人质案件4起,安全解救人质2人。十年工作中,他数次推迟婚期,在妻子临产,岳母病重,岳父突遇车祸等一系列困难面前,舍小家,为大家,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恪守忠诚,敬业奉献。

张振明

张振明参加工作40余年来,长期在条件较为艰苦的古荥汉代冶铁遗址工作,是一位名副其实的文化遗产守望者。工作中,他以馆为家,充分利用文化遗产资源潜心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为荥阳故城、汉代冶铁遗址成功申报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提供了有力支撑。他还编写古荥镇历史文化系列丛书《古荥镇与荥阳故城》《纪信庙》《古荥镇金石考》《汉代冶铁遗址》《郑州荥泽城隍庙威灵殿保护维修工程报告》等,主持古荥镇申报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工作,为郑州市的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做出卓越贡献。

王金成

郑州植物园园林园容四组组长。工作30年,他用“干一行,爱一行;干一行,就要干好一行”的坚定信念诠释了自己的园林梦。在园林园容方面,圆满完成了2014年郑州市重点工程——“陇海路高架”苗木移植工作,苗木成活率达到100%;2014年12月份,园区内垃圾场堆积的干枯枝和芦苇失火,他立即开来洒水车端起车尾的喷枪就灭火,保证了植物园财产免受损失;又是一个冬季,为展览温室中的植物供暖的锅炉突然发生故障,室内种植的热带植物面临灭顶之灾,他及时赶到现场,加入到抢险队伍中,经过4个多小时的紧急抢修,锅炉终于恢复了运转,确保了植物安全过冬。

毛保华

郑州市碧沙岗公园后勤科科长,始终工作在后勤第一线。2013年,在海棠筱苑改造项目中,他严格把关,精益求精,海棠筱苑被评为“中国公园2012—2013年度最佳植物专类园区”;在上海举行的国际立体花坛大赛上,由他负责的“鼎之艺”在84件作品中脱颖而出,获得了施工特色奖,并出色完成了中国第二届绿化博览会吉祥物 “绿童”的制作任务,得到了各级领导和省内外参展单位的一致好评。

宋庆海

郑州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副局长。他在部队期间,作为“双增双节”典范,率先在某基地实现了数据通信、办公、广播电视节目传输播控系统自动化;在部队担任电视台台长、广电处长,期间组织制作的近百部(集)宣传“两弹一星”精神的电视专题片在中央和省市电视台播出,并多次获奖。转业到郑州市广播电视局后,先后在纪念新中国成立60周年系列宣传活动、绿博园建设和宣传工作、郑州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协调组织央视和境外知名电视媒体在郑采访、纪念我国第一次原子弹爆炸成功50周年等大型宣传活动中,赢得高度赞誉,带领全市广播电视媒体不断获得新的荣誉。

王绍军

河南残友实业有限公司和郑州市梦航残疾人就业服务中心董事长。一级伤残的他开办残疾人培训学校,免费培训学员,为学员量身定制具体课程,安置残疾人就业1000多人。同时,为了让社会上有责任感的人士能够关注残疾人群体,基地还开办了帮帮爱心农场,通过认领地块成为爱心帮帮团成员,与残疾人学员实现一对一帮扶,从而更好地融入社会。

张胜利

新密市检察院政研宣传科科长。他平均每年在人民日报、新华社等国家级刊物体发表调研、宣传文章180篇以上,在河南日报等省级刊物发表500篇以上;在郑州日报等市级刊物发表300篇以上。其中多篇文章在法制日报、检察日报、人民法院报头版头条刊发。2010年至今,该同志负责的政研、检察宣传工作在全市13个基层院中位居前列,连年被授予“全国检察宣传先进单位”、“河南省检察宣传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因工作成绩突出,其本人也多次被评为省、市先进个人、先进工作者、优秀通讯员、十佳通讯员。2010年至今,先后5次荣记个人三等功,2013年12月11日被河南省检察院荣记个人二等功。

刘 凯

遗体火化高级技师,作为全国殡葬系统接收的第一个本科大学生,他在殡仪馆一干就是19年。为了让逝者“如秋叶般静美”地画好人生句号,他把自己所学的知识运用到殡葬一线,成为全国殡葬系统知名的专家型人才。研制的四向履带式进尸车,可以将遗体从头到脚轻轻地、慢慢地、平稳地放到炉膛中;他研制的遗体传送系统实现了遗体在冷藏室、告别厅、火化间的自动传送,不需人工搬上搬下、推进推出,不折腾逝者;刘凯研制的火化机燃烧器克服了老式燃烧器燃烧不充分、火焰温度低导致骨灰发乌的问题,使骨灰烧出来色白、质酥,帮助逝者有尊严地走过人生最后一站。事迹先后被多家新闻媒体报道,他在特殊的岗位上用爱与坚守谱写了一曲敬业奉献的赞歌。

五、孝老爱亲类(排序不分先后)

张升华

他51岁,郑州市物价局干部。他出身贫寒,命运多舛:9岁上学,17岁辍学。但他辍学不辍志,18岁毅然参军,被破格转干。30多年来,他不仅爱岗敬业(曾荣立二等功1次,三等功8次,并被评为“郑州市遵守职业道德十佳标兵”等),而且还孝老爱亲:为给父母治病,他不仅花光了全部积蓄,而且还给双目失明、患严重精神疾病的父亲用手抠大便、用嘴吸小便。特别是为替父母解忧,他曾先后出资30多万元帮两个智障弟弟分别盖了房、成了家,且至今还帮他二弟抚养着一个同样智力有缺陷的8岁小侄女和悉心照顾因车祸致残的妻子与患癌的岳母等举动,广受赞誉。一人养活几家人,感天动地泣鬼神。日前,他的事迹作为郑州市“十佳道德讲堂”示范课在全市巡讲,听者无不落泪。

李小辉

郑州报业集团中原网编辑。5年前,他的弟弟因车祸去世留下两个年幼的孩子,侄女4岁,侄子2岁。年迈的父母和弟媳都痛不欲生,母亲经受不住打击病倒。面对失去亲人的痛苦和充满悲伤的家人,他毅然挑起家庭的重担,弟弟走后不久就把父母和弟媳一家三口接到郑州一起生活,虽然自己家的住房并不宽绰,但一家人在一起生活,度过了失去亲人的痛苦难关,他和妻子也尽心尽力抚养弟弟的两个孩子。如今,弟弟离世已近5年,一大家子还在一起生活,侄女已上小学三年级,侄子上学前班,一家人其乐融融,邻居称赞不已。

底慧敏

郑州师范学院生命科学学院2014级学生。底慧敏的母亲在2013年7月出了交通事故,确诊为重度颅脑损伤,成为“植物人”。自己和双胞胎的弟弟年龄小,父亲是家里唯一的经济来源,如果父亲无法外出赚钱,全家也就没了收入。为此,底慧敏把妈妈接到身边,一边读书,一边照顾妈妈。母亲没有意识,卧床不起,底慧敏便是母亲的腿,是母亲床头的那盏灯。与困苦生活的抗争是辛苦的,但她没有因此把孝顺“遗弃”,而是选择了以积极、乐观、自信的心态去面对现实生活的一切,面对多舛命运,她没有抱怨上天的不公、没有蹉跎无为,她用自己稚嫩的肩膀默默扛起了一个家庭的责任。

孔秋建

河南省豫中监狱警察。他长期在郑州、兰考两地奔波,悉心照料年老多病的奶奶和年长的父亲,休息期间回家为两位老人买菜、做饭、洗衣、洗澡擦身不厌其烦,使他们能够安享晚年;在岳父有病住院期间,他像儿子一样守护在病床前精心照顾从不嫌弃,让岳父感动,妻子感激;他多年来一直对患有精神病的妹妹不离不弃,倾情守护;他热心帮助妹妹,资助外甥女求学,使兄弟姐妹团结友爱;他体贴妻子,以自己的成长经历从德、行、学习各方面教育培养儿子,使儿子养成了良好的生活习惯,家庭生活温馨和谐;他的孝老爱亲事迹,感动乡邻和社会。

马昕

郑州警备区政治部副团职干事。他孝老爱亲、乐于奉献,工资大部分贴补了父母亲邻、孤寡老人和失学儿童,多年累计达23万余元。2008年6月他到郑州警备区工作后,就将农村父母接到家中照顾,生活上体贴入微,按时为不识字的母亲分药,节假日带父母去景区游玩,让他们充分享受城市生活的幸福。为让父母安享晚年,他积极帮助兄弟姐妹共同发展,动员全家30多口人搬到同一个小区居住,把部队好作风融入家庭建设,创立“和谐家庭爱心基金”平台,奖励学习标兵和先进工作者,资助年轻的家庭成员开拓创业,大家以伸手向父母要钱为耻,以自食其力创业奉献为荣,到婚龄的孩子全靠自己的奋斗解决了车和房,并在各自行业中取得了骄人业绩。

刘春英

惠济区长兴路街道南阳寨村居民,其丈夫是公公婆婆抱养得来。婆婆82岁,卧床15年,公公瘫痪在床13年,她十几年如一日精心照顾公公婆婆,甚至13年来一直就睡在客厅的沙发上;她唯一的儿子,在高中毕业后,由于家庭困难,儿子不想让家庭承担更多的债务,执意放弃了上大学的机会。刘春英说:“我们晚辈再难也能挺过去,总之不能让二老受罪,作为孩子应该让老人安度晚年,这是我们晚辈应尽的义务。”

王喜贞

郑州市商业技师学院工作人员。1989年,王喜贞与双腿患病的常锋翠喜结连理。随后,就带着她去上海、北京等地治病。1990年,常锋翠被确诊为“蛛网膜粘连和脊髓空洞症”,很难治愈,但王喜贞并未放弃,照旧四处奔波、寻医问药。1998年,常锋翠被鉴定为国家二级残疾病人,只能坐在轮椅上。王喜贞面对困难从未退缩。在婚后27年的时间里,不仅承担所有家务,还努力让她过得安全舒适。因常出差,就装了郑州市第一批家庭电话,时常联系;担心磕碰,就在家里摆满桌椅、低柜,便于手扶;怕撞伤,就在墙棱、门框棱等有棱角的地方装上“防撞条”;楼梯难走,就背着她上下楼,这一背就是20多年;怕她闷,就不怕麻烦带她去旅游。他还放弃了要孩子,只想一心一意地照顾妻子,用27年的守护、用最长情的陪伴,用男人的脊梁为常锋翠撑起一个遮风避雨的家。

胡文华

郑州市审计局科员。她二十多年来,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中华民族的传统孝悌美德。她刚参加工作时姥姥因过度劳累突发脑溢血,落下了半身不遂的后遗症, 她帮着母亲照顾姥姥,每天为姥姥喂饭喝水,端屎倒尿,帮她按摩胳膊大腿,为她清洗身体。有时姥姥便秘,她就用手为姥姥抠粪便。就这样一直照顾到姥姥去世。33岁时生下儿子,孩子5个多月时被确诊为中枢神经协调障碍,常年体弱多病。41岁时她的丈夫确诊为肝癌,经过手术治疗,一年多后肝癌复发,又做了二次手术。为了不让丈夫有负担,她毅然决然的挑起了家庭的重担,平静对待,坦然接受。

宁根山

新郑监狱科员。1978年和小他三岁的妻子金梅结婚,婚后他们恩爱甜蜜,生活顺心。自从1990年宁根山的妻子被医院确诊为世界上罕见的“白塞氏综合征”以后,宁根山对妻子不离不弃,在此后的二十多年间里,带着妻子数十次的奔走于北京、广州的各大医院治疗,卖掉了家里值钱的物品,担负了家里所有的重担,说服妻子耐心治疗,引导妻子好好生活,在丈夫宁根山的鼓励下,妻子金梅鼓起了生活的勇气,积极配合治疗,乐观面对病魔,走过了二十年生命的艰难历程,创造了世界上“白塞氏综合征”医学史上的奇迹。

李清慧

荥阳市环翠峪管委司庄村村民。她不仅是位孝敬公婆和爷爷的好媳妇,而且还是一位照顾呆滞多病叔叔的好侄媳。结婚前,朴实、善良的丈夫坦诚地告诉了李清慧自己家里的情形:爷爷、爸爸、和叔叔三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脑血管病,奶奶早在爷爷30岁时就不在了,婆婆也于2000年因病去世了。公公在婆婆过世后又找了个女人共同生活,,弟弟妹妹虽然都已结婚,但他们心里总是难以接受这个继母。在这样关系不太和谐的家庭背景下,李清慧毅然决定走进这个家,帮助丈夫共同打理这个面临支离破碎的家。她想方设法劝几个弟弟妹妹不要干涉父亲的婚姻;辞去郑州的工作,回到老家照顾爷爷和呆滞三叔,承担起家里的一切。她淳朴、贤惠、善良、热心,几年来细心照顾年迈多病的爷爷和呆滞叔叔的佳话在村里村外广为传颂。

韦孝歌

河南农业职业学院教师。10年来悉心照顾病床上的婆家奶奶,诠释了婆家娘家都是一家亲的人间真情。从2006年起接管照顾奶奶的工作,到现在已经有十多年。十多年来,长辈关心晚辈,晚辈孝敬长辈,在这个家里留下了和谐的一幕幕。从奶奶生病期间的跑上跑下,穿衣、洗漱、喂饭、按摩、烫脚、倒大小便,到奶奶平时的生活起居,韦孝歌都用自己的耐心、爱心、细心无微不至地照顾着。今年春节,家人陪着奶奶在医院度过了她人生最后一个春节,享年96岁。奶奶走了,但是她的孝心还在延续。她对爱人最常说的一句话就是:父母亲苦了一辈子,孝敬老人、赡养父母是为人子女最起码的标准,人人都要有一颗孝敬父母的心。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