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版:郑州教育 上一版3
一片“丹”心育桃李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一片“丹”心育桃李
走近郑州一中校长朱丹
▲一中学子开心地和朱丹合影
▲ 学生和朱丹亲密互动

本报记者 赵文静 周 娟

“ZYZ先生”的雕像,矗立在郑州一中校园的大门不远处。他手拿锤头和钢钎,雕琢着自我。郑州一中校长朱丹说,“ZYZ”取自“郑一中”拼音的第一个字母,“ZYZ先生”的精神是仁的精神,自主的精神,是永远成长和完善其身的精神。

在郑州一中的课堂上,老师要“三分天下”,“三”是指课堂上的“学生自学、班级研讨、老师精讲”,也可以理解为,学科章节中的知识内容一部分不讲、一部分略讲、一部分精讲;按照“边界原则”,是学生的就是学生的,是老师的就是老师的。

实施主体课堂改革是郑州一中的“重头戏”。从2010年开始,这项改革已经进入第7个年头。如今,这种全新的课堂模式——“主体课堂”,大大增加了学生的主动参与度,还原学生为学习的主体,还原学生学习的欲望,还原学生对知识的好奇,恢复和激发学生创造的冲动,使课堂成为师生携手完成的探索之旅,成为师生精神上的一次次邂逅。

作为一校之长的朱丹,便是这场课堂变革的灵魂人物。“做一个好人、办一所好学校、教一批好学生。”这是朱丹对自己的人生规划,也是他从教以来潜心笃行的真实写照。

“三分天下”的主体课堂

“没有了自主,学习的小船说翻就翻。”朱丹在今年毕业典礼上的这句话至今仍被无数学子挂在嘴边,传为佳话。

朱丹说,“自主、自强、自省”构成了郑州一中精神。它建立在“唤醒自主意识、提高自主能力、培养自主精神”的教育理念之上。自主从意识开始,到成长为能力再到形成精神,应该是中小学阶段中青少年的成长史。

“评价一个学校好不好,如果从学业成绩方面制定一个尺度的话,一本率最能体现一个学校的教学水平。”朱丹坦言,虽然大家都在讲素质教育,但抛开学业成绩谈素质教育是不现实的,学习能力提高了学业成绩也会相应的提高。

从2007年开始,郑州一中创造出一个个“高考神话”。今年,郑州一中3个高中校区表现皆佳。其中,郑州一中新校区近850名毕业生,裸分一本上线人数就达780余人,一本率全省第一。

提高学业成绩,郑州一中是从课堂改革开始的,真正从端正的教育理念着手来提高学业成绩。

“课堂改革第一是课堂观念要改革,第二是课堂学习方式要改革。课堂上学生的参与度到底有多大,这种参与度指的是学生的主动参与度,然而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朱丹告诉记者。

课堂改革不应是“皇帝的新装”,单单接受了课堂改革的新观念,基本理念没有发生改变是行不通的。如果只是简单地开设大量的选修课供学生选择,丰富课程体系,虽然在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上有一定积极意义,但是放到改革的天平上来看,砝码就太轻了。因为,它只是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内容和门类,并没有触及学生的学习方式。

郑州一中的主体课堂改革大胆而谨慎。课题实验组一周要开两三次会,把实验班的情况放在一起磋商,总结经验,诊断问题。同时,定期与学生恳谈,和家长沟通交流,获得认同。主体课堂以“先学后教,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为特征,让学生从“被主体”到真正的主体,学什么,怎么学,学到什么程度等问题,都在老师的指导下由学生自己参与其中,真正明晰学习的过程和要素,形成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和能力,从根本上转变学生的学习习惯,变“喂食”为“觅食”,由“觅食”而“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真正学会读书。

主体课堂上,老师们坚持“三分原则”,即教材中大致三分之一的内容不讲,由学生自学完成;三分之一的内容老师略做点拨,由学生讨论完成;剩下大约三分之一内容由老师精讲完成。同时,按照“边界原则”,上课铃下课铃是管理的边界,不允许课堂时间的延伸,主张彻底给学生自主安排的时间,对于内容较多、较难的章节才允许适当延伸。

自习课堂也是郑州一中的一大亮点和特色,每天下午和晚上共有4节自习课,学生在自由支配的时间里,更容易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养成自学的习惯和品质。“入静、入定、入神”则是对学子们学会自习的三项基本要求。

今年是郑州一中推行主体课堂的第七年。郑州一中的主体课堂以学生为本,还课堂于学生,改变了传统教学以老师讲、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课堂模式。“每一次上课都是一次思维的碰撞,师生亦师亦友,教学相长,学习更像是一场伴着歌声与笑声的旅行。”郑州一中1710班理科平行班韩亚庆说。

“鱼跃鸟飞”的教育理想

“课堂改革的核心理念是自由多一点,还是控制多一点?而郑州一中在自由和控制之间找到了一个平衡点。”郑州市教研室办公室主任郑汉波评价郑州一中主体课堂改革时说。

这个平衡点正是朱丹所孜孜追求的。

推进课堂改革,一方面源于朱丹对教育素养的认识,一方面跟他的成长和教学经历有关。

朱丹出生于1956年,上学时正赶上文化大革命时期,初中就上了一年,大部分知识都是靠自学得来的。

青少年时期,朱丹还做过木匠。做过木工的人都知道,斜榫小板凳的四条腿看起来简单做起来难,凳子腿朝向和对角截面是考验技术经验的“精细活”。在那时,朱丹意识到,师傅的点拨,会让自己开拓视野、豁然开朗。

“当一个人越是没有学习机会的时候,越会非常渴望学习。”朱丹说,青少年时代的求学经历,让他深深地感到学习的珍贵,自学的可贵。

每一位校长都希望自己的学校成为名校,但在朱丹看来,办一所真正被孩子们喜爱的学校,办一所教会孩子们读书的学校,方是初心。

郑州一中新校区的大门和主楼前是没有任何装饰的高大水泥柱子,很多不了解内情的人会误认为没有完工。其实,这样的设计蕴含着“教育即生长”的深刻道理,意在提醒学校管理者和教师不忘教育的本质。

作为从教学一线走出的校长,朱丹把大量的时间放在了抓教学上。他反对“收割式”教学,从这头收割到那头,想要颗粒归仓;倡导“钻井式”教学,从产油最大的点打下去,把一整片的油都打出来。

“我们要培养的不是‘好员工’式的学生,而是‘CEO’式的学生。我们要允许学生失败,允许学生成功,让创造性思维生长出来。”郑州一中从立校以来就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提倡增大学生的自由度,薪火相传。朱丹概括提炼出了郑州一中的教育理想:“海阔天高,鱼跃鸟飞”,追求为学生充分创造自由、自主的空间和平台,让生命舒展,让潜能释放,让身心滋润生长,让灵魂永远明亮。

如今,经过7年的探索实践,郑州一中主体课堂理论框架已经丰满,并落实在管理实践和教学行为中,不断地沉淀。

“避免孩子们从低年级阶段就产生厌学心理,注重对学科兴趣的培养,这是当前教育要面对的问题,也是所有教育工作者要思考的问题。”朱丹说,在郑州一中,实施主体课堂改革就对一中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有足够的学科素养,还要有灵活的教学机制。我们努力培养老师的“工匠”精神,也期盼把职业当成事业的教育人再多一些。

“一个人的脊梁不是骨头,而是精神;郑州教育的脊梁不是一个人,而是由众多有情怀的教育人组成。我愿意做其中的一分子。”朱丹坦言。

“网红”校长的读书精神

在朱丹看来,做人当然首先要做一个好人,但是这个好人,不仅仅是一个好,而是有能力、有担当去践行,要有安身立命的本事和独辟蹊径的观点。于是,他用渊博学识和深邃运思去支撑这个好;他用仁者爱人和与人为善去诠释这个好。

他是很多学生和家长眼中的“时髦”人物。说他“时髦”,不是他的衣着打扮多么的时尚华丽,相反,他从不讲究穿衣,但注重为人师表,务必简单整洁,他的“时髦”在于他的谈吐和风貌,他在学校历年毕业典礼上的致辞,都堪称经典,引得无数家长和学生争相拜读,甚至因此被誉为“网红”校长。他引经据典,幽默又富有哲理,还总能用上时下最流行的词儿和语句,而这与他敏锐的视角和广泛的阅读不无关系。

博学是在一点一点的时间中积累而来的,走进朱丹的办公室,印象最深的是书。除了书架上满满的藏书,书桌上、沙发旁、茶几边、窗台上,到处都是书。

无论是去哪儿,随身背着一袋书已成了朱丹的习惯和标志。偶有间隙,他必拿着一本书沉浸其中。

一位老师告诉记者,一次和朱丹校长一起出差,走进机场候机大厅就不见了他的身影,待到快要登机时,到处寻找,才在机场书店里找到了他。他站在那里一动不动的读书,走近轻呼几声,他才抬起了头,恋恋不舍地放下手中的书,拍着随身背着的书袋笑笑说:“时间没有白费,今天收获颇丰。”

朱丹藏书丰厚,多年下来,书由外而内。他讲话时旁征博引,引经据典,信手拈来,总是恰如其分,他的思想深邃总又独具超前意识。章学诚在《文史通义》中说道:“高明者多独断之学,沉潜者尚考索之功。”高明与沉潜是治学的两个路子,在朱丹这里两不偏废,高明统管沉潜,沉潜辅助高明,高明由沉潜而来。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朱丹一边影响着身边的人读书,另一方面是在传授着读书的精神。学校语文组组长陈琳告诉记者,初入郑州一中时,会倍感压力,在这里,每一位老师在课余都是不断研讨、学习,努力提升自己,这种氛围让你不由得去努力。

而朱丹总是以各种方式帮助老师成长和提升。“2014年的时候,我准备写论文,遇到问题常请教朱丹校长。他总是给予耐心指导,并给出好的建议,还专门抽出时间和我一起修改。我的论文他每次都逐字逐句的阅读,前后一共修改了3次,甚至细微到标点符号。”陈琳说,朱丹校长总是把内心信仰的东西融化到自己的生活中,他的人品、风度于潜移默化之中影响着身边的人。

“时刻与你们同在”的师者力量

“曲曲长廊,似短又长,这头江湖,那头庙堂,贩夫走卒,引车卖浆,雅人名士,学者师长,三教九流,农工学商,尺有所短,寸有所长,萃取菁华,剔去糟糠,鸿鹄少年,奋发图强……”走进郑州一中,入眼便是朱丹所作《长廊赋》,朗朗上口,引人昂扬。对于郑州一中的学子来说,朱丹校长从来都不是高高在上的存在,早自习间隙的回头,有他窗外驻足的身影;校园内匆匆的脚步,有他观望亲切的微笑;就连餐厅内,也会不时出现他关心的问候。

每天早上来到学校,朱丹必做的一件事儿就是“转校”。从教学楼到教室再到校园,一个个楼层走过来,用他的话说,这是一种职业精神,他要传达给师生一种“我时刻与你们同在”的力量。

校园里有一批新栽的树苗,春天到了,别的树上都长出了新芽,只有一棵小树还是光秃着枝丫,朱丹每天“转校”时都会路过它身边看一看。有一天,这棵小树也长出了新叶,现在和别的小树一样,枝繁叶茂,郁郁葱葱。

朱丹经常把这个例子讲述给老师和学生听。他说,每一个学生都像一棵小树,只是生长期不同,只要耐心等待,最终都会成长为一棵参天大树。对待生命的个体成长要学会耐心等待,只需给予足够的空间、平台、信任和支撑,这就是教育的本真。

郑州一中校园文化的源头就是——“爱与善”,这是恒常而稳健的学校文化。朱丹提出了学校的管理艺术——“计白当黑”。他强调给学生“留空白”,给教师“留空闲”,形成了“不用扬鞭自奋蹄”的文化场,促成百舸争流的局面。他还提出了教师职业情怀——“养学、养心、养气、养德”;提出了学生精神追求目标——“求学、求真、求新、求善”。

朱丹的一言一行,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众多教师,更是影响了一届又一届的学子。连续两年的毕业典礼上,专门设置了漂流瓶环节,幸运学子可以要求和朱丹校长一起吃饭或者出游,这成为一中学子最期待的事。

“特别的校长,特别的学校,造就了不一样的学生。”很多已经离开一中的学子总会说,自己是带着一中去远行,因为一中文化和精神已经融入到血液中。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