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郑风 上一版3  4下一版
山溪 (钢笔画) 梁尔谷
石碾
诗意的失落
阴历和农历
《孤独小说家》
雪霁 赵文元
中州翰林——顾璜
连 载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中州翰林——顾璜

裴元秀

顾璜(1856—1927年),字渔溪,又渔滨、瑜彬,开封人。他本是江苏昆山人,因避难全家迁至南京。在他家迁入河南之后,经过两代的努力,就成了汴梁城内有名的科举家族。到了光绪朝,顾璜及其三弟顾瑗、长子顾承曾,均为翰林,另外,他的二弟顾珽、四弟顾瓛,以及他的二子顾准曾、三子顾显曾四人,相继考中举人。已考中举人的顾准曾,又于光绪二十九年考中进士。这样,他家就拥有了三位翰林、一位进士和三名举人。因此,以顾璜为代表的这个中州之家,是科举之家,也是一个翰林之家。

顾璜的祖父顾逊之,字子巽,是位有学问的秀才,著有《燕诒堂诗文遗稿》。潘铎是顾逊之的同乡和同窗,他深知顾逊之学问功底厚重,潘铎担任了河南巡抚,因而写信并送钱请顾逊之到河南执教。顾逊之应邀赴汴,却不足一年因病去世,他在临终时留下这样遗言:“葬吾汴梁郭外,后世子孙其勿离此。”谨遵父命的顾大成,便留豫入汴籍。

顾大成,字展卿,也是秀才。顾大成在教导子孙时常说,贫穷是人生难得之境遇,为改变贫困的处境,会使人坚强、努力。他为儿子们抄书,并以此作为遗产。他说,你们都不想靠双手劳作求生,日后如何维持生计?只有用心读书,以求科名。在他的教诲下,顾家的子孙都能用心读书。

顾璜在少年时期就显露了才华。2004出版的《开封市志》记载,顾璜在少年时期曾与南方才子对对子(对联),一鸣惊人。光绪元年,18岁的顾璜参加河南乡试,考中第二十九名举人。据《祥符县志》记载,那一年开封共有20人考中举人,其中,顾璜名列第二。次年,顾璜到北京参加会试,考中二甲第三名进士,再经朝考,成绩优秀,成庶吉士(又称庶常),开始了在翰林院的学习生活。当他以新庶常的身份去拜见晚清重臣翁同龢时,翁同龢称赞他是“美材”。

《翁同龢日记》中有如下记载:“新庶常顾璜来见,才19岁,美材也”。光绪五年,顾璜在翰林院学习结业,到户部任职。户部是古代的官署,六部之一,是管理全国赋役户籍的机关。最初,顾璜在户部的广东司工作。不久,顾璜又“奉旨记名以军机章京用。”顾璜以户部小官的身份“兼任”军机章京时,工作出色,使他在户部的职位不断上升。后来,他位列六部九卿。

据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光绪朝上谕档》的记载,光绪十一年,兼任军机章京的顾璜,是户部的候补主事,次年就成为户部主事。不久,数位军机大臣联名上奏,说顾璜在军机处缮修汉字档案时,担任总校,工作“颇为详慎”,平日在军机处的工作又“奋勉”,使顾璜从户部主事升为户部即补员外郎。“即补”,是指遇缺时补缺提升。顾璜等了一年多,在光绪十四年遇到了缺额,便升为户部员外郎。

光绪十五年正月二十二日,慈禧发下懿旨说,她在垂帘听政时,“军机章京缮写妥速详慎”,在举行归政典礼之际,应该给予奖叙。于是,顾璜升为四品衔户部郎中。光绪十七年考察官员时,顾璜被列为京察一等,奉旨记名以道府用。顾璜并未任地方官,而升为内阁侍读学士、太僕寺卿和通政使司的通政使。由于通政使的职务是政情通达,地位显赫。通政使和六部尚书、左都御史、大理寺卿并列“九卿”,参议大政。

顾璜是位孝子,他为照顾患肝病的父亲,辞去高官回汴养亲。那时,他已是二品衔的高官,依然兼任军机章京。

光绪二十一年,顾璜的门生康有为在北京发起成立强学会,在上海设立分会。顾璜是参与上海分会的24位人士中唯一的河南籍人士。成立强学会和戊戌变法期间,顾璜的门人弟子纷纷来汴,与其商讨时政。光绪二十三年,顾璜应河南巡抚刘树堂之聘,任大梁书院院长。当时,顾璜联络数名达官捐银1200两,自捐300两,为大梁书院增购新书,又亲自编定《大梁书院藏书总目》。顾璜于1927年去世之后,其后代将他的部分诗作、信函、对家世的记述,以及为户部起草的文件等,分为三卷收入《顾渔溪先生遗集》。该书由顾璜的好友、原河南巡抚陈夔龙写序。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