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版:郑州教育 上一版3
传统文化浸润校园
多彩 校园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感受 认同 传承
传统文化浸润校园
工人第二新村小学举办第六届校园民俗文化节
闫垌小学书法课

本报记者 李 杨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其蕴含的丰富人生哲理所具有的教育作用被越来越多的人所关注,传统文化教育也逐渐成为教育行业的热点话题。近日,教育部考试中心下发《关于2017年普通高考考试大纲修订内容的通知》,在各科修订内容中明确提出,将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考核内容,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分发挥高考命题的育人功能和积极导向作用,这必将成为推进传统文化进课堂的又一巨大力量。

其实,我市的不少中小学已经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融入了课程和校本教材中,通过各种学生喜闻乐见的教育形式,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传统文化、认同传统文化、传承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润心灵

采访中,我市不少中小学校长都非常重视日常教育中传统文化的渗透。他们表示,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是中国人的脊梁和灵魂,一定不能丢。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观念等,可以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启迪。而小学阶段作为启蒙教育的重要时期,培育和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对于孩子的思想、性格、品行、礼仪、道德、气质、风度等各方面的塑造,以及民族自尊心、国家自豪感的培养,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二七区春晖小学校长白春荣告诉记者,学校通过各种形式长期不懈地宣传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学生在口诵、心想、行践中耳濡目染,从而提升人文素养和道德修养。传统文化教育和学生养成教育的紧密结合,让学生无论在精神面貌、行为习惯、言谈举止还是创新能力等方面,都有了很大提高。“特别是对于一些处在青春期、叛逆期的孩子,在传统文化的浸润和熏陶下,‘刻薄语、污秽语、市井气’少了,对于老师、家长的理解和感恩之情多了,学校也连续荣获教育部首批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试点学校、郑州市文明单位、郑州市德育工作先进单位等多项荣誉。”

而在国家级书法教育实验学校、国家级书法教育示范学校——中原区闫垌小学,也有越来越多的家长惊喜地发现,他们的孩子在特色书法课程的熏陶下,变得越来越自信、越来越安静、越来越儒雅。“正所谓字如其人,我们就是要每位学生都能写好中国字,做好中国人。”闫垌小学校长宋建峰表示,学校秉承“立字立人”的办学理念,以书法教育校本课程的开发实施为突破口,致力于培养“德艺双馨、知行合一”的儒雅学子。这对学生的学习习惯、行为习惯和性格品性都大有裨益,也的确给孩子们带来了很大的改变。走进闫垌小学,你就会发现这里的学生课堂上都非常投入和专注,课下也很稳重、安静,很少会像其他同龄孩子那样嬉戏打闹,这就是传统文化给他们带来的熏陶和润泽。

民俗艺术趣味浓

众所周知,传统文化不同于各个学科,没有固定的教材,而且传统文化的教育资源往往在书本之外,如何能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实现传统文化教育的真正落地?什么样的传统文化教育形式更适合学生?采访中,一些学校的相关负责人给出了答案。

“传统文化教育的形式要尊重孩子们的情感,孩子们在学习的过程中需要情感连接,需要通过身心的感悟和体验才能真正有所获得。传统文化教育不仅仅是为了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而是应该丰富学生当下的生命体验,增强他们的文化认同感和家国情怀。”据金水区黄河路第三小学德育主任毛建伟介绍,该校一直坚持传统文化的传承,尤其重视中华民族最具影响力、最为隆重的传统节日——春节。

为了让学生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进一步了解传统文化,感受渐渐淡去的年味儿,黄河路第三小学在今年春节专门举办了“年味儿”年俗文化展。各年级的展区布置精美而别出心裁,火红的对联、漂亮的窗花、亲手制作的灯笼装点着校园,琳琅满目的作品使学生和家长对传统文化有了更加直观和深刻的认识。一些家长不由地赞叹,“感觉学校今天的年味儿把我带回到小时候,明年过年也要带着全家自己写春联、蒸栆馍、贴年画,让年味儿回家。”这样的活动,不仅让师生体验到了充满欢乐的传统佳节,也让传统的活动更具浓郁的民俗情怀。

而在管城回族区工人第二新村小学,这种民俗文化特色的氛围也非常浓郁。当你走进灰砖白墙的校园,剪纸、年画、面塑、舞龙、推铁环等充满童真童趣的民俗文化走廊、民俗文化墙成为校园里一道靓丽的风景线;珍藏着孩子收集的、动手制作的、民间艺人捐赠的虎头鞋、香包、泥塑、书法等风格各异的民俗艺术品的民俗馆,更就像一盏盏熠熠生辉的民俗之灯,深深地吸引着孩子们。

“贴近生活,可以让孩子们看得见、摸得着、动起来的传统文化教育形式更加适合孩子。”据工人第二新村小学党支部书记路晓丽介绍,该校早在2011年就将“继承民俗文化,弘扬民族精神”确定为学校的办学特色,除了在校园文化建设上呈现民俗文化特色,还开发了民俗文化校本课程,让学生在课堂上学习民俗文化。每周五下午两节课,都是学习民俗文化技能的时间,学生们带着自己的器具走进不同的班级,剪纸、茶艺、布贴画、武术、古琴、刺绣、棋艺等富有特色的课堂深深吸引着孩子们。一年一度的校园民俗文化节更是师生的至爱。从2011年的正月十九,到2016年的二月二龙抬头,学校一共举行了六届校园民俗文化节。从开始两届的参观学习,到近几届展示体验;从单纯的庙会游园,到“炫炫民俗风,浓浓节气情”“十二生肖闹新春,红红火火民俗情”等不同主题的成果展示,孩子们在文化节上学习着、体验着、成长着,不断感受着民族艺术的魅力。

今年3月10日,以“中小仁义礼智信,清风送爽百花开”为主题的第六届校园文化节如约而至。开幕式上,孩子们唱河洛大鼓,说三句半,同民间艺术家演豫剧,通过不同的形式呈现着民间艺术的美好;游园会上,孩子们跟着老师、老民间艺人学习包饺子、擀面条、画糖画、吹糖人等民间技能,品尝着同学们自制的糖梨水、汤圆、水饺、粽子……民间美食在同学们的舌尖上留香;同学们一起斗鸡、抓子、推铁环、猜谜语,民间体育和民族智慧的快乐在同学间传递……“这里,不仅是孩子们学习博大民俗文化的平台、展示校本课程学习成果的舞台,更是孩子们继承优秀民族精神的天地。”路晓丽说。

经典国粹需传承

在采访中,不少老师表示,弘扬传统文化,传承国粹经典,是学校义不容辞的责任,最适合的教育方式就是将传统文化融入校园文化建设、融入学校课程设置、融入日常德育活动中,在润物细无声里将传统文化中所包含的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传递给学生。

“在日常活动中,我们十分重视传统文化的渗透教育,每学年都要举行开笔礼、敬茶礼,进行书法展示、汉字大赛,让孩子们在古韵飘香中领略尊师重道、仁爱孝亲、崇德立志、精忠报国等中华传统美德。”白春荣介绍说,春晖小学围绕传统文化教育开设了经典诵读、古筝、剪纸、茶艺、书法等校本课程,将《弟子规》《三字经》《千字文》《笠翁对韵》《大学》《论语》等传统文化读本作为一至六年级的校本教材,并自行编制了《多彩教育之诗风词韵》校本教材印发给学生。特别是围绕经典诵读,不断创新形式,推出精品,开发的“古文新唱”“每周一诗”“学生守则歌”“三字经游戏”等内容,将传统文化与当今潮流相结合,深受学生欢迎。此外,学校精心打造的《木兰诗》《满江红》《童心童梦话经典》等栏目,多次在国家、省、市级比赛中获奖,得到社会各界一致好评。学校还根据自身特色,通过创建绿色学校、国际生态学校,举行环保体验行等活动,为“天人合一”“道法自然”这些传统文化理念注入了新的生命力。

“学生家庭普遍收入微薄,习练书法投入少,也便于组织全员参与,不需要特定的空间和设备,对孩子的启蒙阶段乃至整个人生的奠基大有益处。写好中国字,做好中国人,这也是在大力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学生中外来务工子女高达90%的闫垌小学,也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突破生源、资源障碍,秉承“立字立人”的办学理念,将书法定为学校的办学特色,并积极构建“书法怡情、书香润心、书写快乐”的校园文化。宋建峰介绍说,为了打造书法特色课程,学校把每天下午的两节课调整为三节小课,每节课30分钟。第一节作为书法课,在舒缓优美的古筝曲中,全校54名教师全部入班辅导,18个教学班1125名学生凝神静气,提笔有度,落笔有章,尽情感受传统书法艺术的魅力和神韵。此外,该校还将书法课程进行整合,设立了书法特色课程集群,此集群涵盖书法技艺、书法礼仪、书法历史、书法名家故事、书法艺术五个模块,开设了《 楷书书法技巧》《中华书法上下五千年》《妙笔丹青》《笔歌墨舞》等课程,以此达到“以书育人、以书益智、以书怡情、以书会友”的目的,也让该校的书法特色课程走向系列化、精品化。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