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郑风 上一版3  4下一版
宋代女人
稻 浪
弄玉吹箫图 徐乐乐
方言, 游子的名片
寒夜
雪国雾凇 王国强 摄影
古代“年终奖”怎么发
《三国史秘本》
连 载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稻 浪

潘新日

这次,真被燕林言重了,稻浪是向南翻滚的。

淮河岸边的气候决定了家乡要一茬麦子一茬稻地轮回了,就一年四季的庄稼而言,我和燕林的喜好是一样的,都喜欢四个月成熟的水稻。这也可能与我们的生活习惯有关,我们属于楚文化,换句话说,便是以吃米为主,也就是一天三顿米。

老辈人曾经无数次地为生在淮河岸边而庆幸不已,那样的时代,寻常百姓家,有什么可以比得上每天过着大米白面的日子。即便是在饥饿年代,我们村子也不会断粮,难怪北方人会拉上成车的红薯片,到我们这里换上几袋大米,回去熬粥喝,为的是改善一下他们单调的生活。

燕林也不是我们村子土生土长的,他是随他父母下放到我们这里的。

刚来时,燕林根本不知道水稻是啥东西,因为用于栽水稻的秧苗才刚刚下地,仅吐出米一样的嫩芽。自然,燕林对水稻充满了期待。

我是和燕林共同见证秧苗生长、插秧、返青、分蘖、打苞、抽穗、扬花到成熟的全过程的。稻穗饱满的时候,稻子也慢慢变黄,勾了头的稻穗沉甸甸的,很是喜人。

那时,我们去上学总是沿着小径,在稻田间穿梭,和涌动的稻浪一起奔跑。清早的露水打湿了布鞋和裤角也不管,只顾拼命地跑,一直跑到学校。

当然,学校也是隐在稻浪中间的。少年时代,我们都没有跑出稻浪起伏的稻田,那些一望无际的诱惑,还真有点海浪的味道。虽然,我和燕林都没见过海,但我们从池塘和水库的波浪里,想象得出。至于稻浪往哪个方向翻滚是由风向决定的,虽然,我和燕林天天在稻浪间穿行,但谁也没有注意稻浪是向哪个方向涌动的,直到我俩打赌之后,我才知道稻浪是向南的。

小学时代是我们最苦的时候,饥饿是时常发生的,即使燕林的父母都是工人,但他们下放到村子里,和村民们一样会青黄不接,我这样说之后,就不难理解我们会掐几穗还没有成熟的青稻穗,一粒一粒地放进嘴里,嚼几口甜水咽到肚里。不过,我们会小心的,不然,生有倒刺的青稻壳,会悄然地钻到嗓子眼里,让你哭笑不得。

也希望水稻早点成熟,好尽早开镰,打一些新米,做米饭、熬粥。偶尔,我和燕林也会偷偷拽一些稻穗装进书包里,回到家里喂鸡,好让它们早早下些鸡蛋。

经过一次收割之后,燕林的好奇心完全泯灭了,他已经受够了劳累。那关口,任凭他怎么努力,也干不过我们,小孩子的心,远不如大人那般欣喜,只知道劳累,却不知道辛劳之后,能有半年的粮食果腹,该是多么幸福的事啊!

直到我们懂事了,我们才能体会稻浪翻滚的气势,才能闻到稻子的香味。

蒹葭苍苍,草木枯荣,百转千回,一切皆是自然。稻子作为庄稼的王者总是在金秋时节才肯谢幕。土地撂荒那阵子,村民们省去了麦子的种植,却不忘来年夏天种上水稻。作为农民,他们肯定也是有着深深的水稻情结,喜欢一片金黄,喜欢稻浪翻滚,那样,心里才踏实。

我也奇怪于水稻的神奇,齐刷刷地如排兵列阵。水稻是庄稼中的谦谦君子,也不骄傲,永远都是谦逊低着头,相互鼓励,随着风,一浪接着一浪地奔涌,想在赶潮,又像在相互搀扶,洁白的心里装着乡村,装着满身泥巴的农人。

我喜欢稻浪翻滚的气势,喜欢它们沉稳行走的姿态,喜欢它们闪耀着粮食光芒的清幽,这样想着,自己也仿佛变成了其中的一粒。

再次和燕林一起来到稻田时,稻子已经收割了,成片的稻子躺在地里,饱满的姿态让人眼羡,它们可能跑累了,也要在地里歇歇。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