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城市表情 上一版3  4下一版
11
苹果小米粥
接地气
忘了年龄的老人
不做生活中的小刺猬
温暖的轮回
银杏叶落满地黄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接地气
人在途中

乔兆军

住在楼上,不知为什么,客厅里的几盆绿色植物,养着养着就死了,剩下的也是一副无精打采的样子。母亲见了说:“你得让它们见阳光,经风雨,接地气,这样就长得旺盛了。”确实如此,假日回到乡下母亲家,看见她小院子的花花草草一株株长得郁郁葱葱,姹紫嫣红,精气神十足。

植物如此,人又何尝不是这样。我有一位教师朋友,自从当上校长后,应酬多了,课也不代了,也不常深入教学一线了,理论讲得头头是道。几年后,不再担任领导了,再进课堂讲课,发现一切都变得陌生了:知识结构、教学教法都好像与现实脱节了,不禁后悔莫及。一个人位置不论如何变,深入基层,沉下身子,接地气,才能不落后于时代。

小时候,农村孩子像野草一样,泼实得很,光着脚板满村子追逐玩耍、摔跤、捏泥巴、采摘各种能吃的野果,一天到晚不见人影也没人管。夏天,用软泥将自己涂成个“泥娃娃”,然后一个猛子扎到池塘里冲洗干净。孩子们摸爬滚打,个个晒得黝黑黝黑,壮实得像小牛犊,很少生病。后来读到臧克家的诗:“孩子,在土里洗澡”,感觉特别亲切,泥土是我童年的摇篮与欢乐。

那时候,磕伤碰伤是常有的事,我们的手脚被弄破了,大人们的通常做法是在木门转轴处取一点“灰灰土”抹上,再揭一张蜘蛛网一搭,伤口就处理好了,不久就会掉痂长出新肉。这种“创可贴”有着怎样的灵性与活力啊!如今想来,可能没有什么科学道理,但它留给我的那种关于地气的神奇感,却时常萦绕在心头。

常听老辈人讲,人不接地气不行。长大后参加工作,每年五六月间,我都要回老家帮父母插秧,享受那久违了的地气。脱掉皮鞋,双脚踏进松软的田里,泥浆从脚趾缝隙间欢快挤出,一股凉爽的气息瞬间蔓延到每根经络,顿时感到神清气爽。乡村的老屋,土坯为墙,青瓦为顶,冬暖夏凉。收工回家,喝着香醇的红苕清酒,品着柴火灶烧出来的农家小菜,盖着母亲早就晾晒过的被子,感觉那种最本真、最简单、最美好的一切,在这一刻,全部由这一缕地气唤醒了。

“地气”,《辞海》有解:曰“地中之气”。出自《礼记·月令》,孟春三月,“天气下降,地气上腾”。所谓“接地气”, 引申开来,还指做人做事,务实求真,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党政干部也常讲“接地气”,如何做?应像一粒种子根植于人民群众这块沃土之中,设身处地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唯如此,才能使自己永立不败之地。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