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版:郑风 上一版3  4下一版
立身有高洁(国画) 冯杰
十月祭和冬至祭
苜蓿菜疙瘩
闲话书法
《运营笔记》
人间词话(书法) 马俊明
画殇
连 载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何 频
十月祭和冬至祭

北方入冬的时候,农历十月的第一天,人们例行要上坟烧纸,祭奠故去的亲人曰“送寒衣”或“十月祭”。现在人们的生活富裕安定了,说乡愁,思礼仪,普遍讲究回归传统,一年四季,民俗节日和礼仪多而细致。拿祭祖上坟的规矩来说,河南人大多是一岁四上坟——春节、清明节、中元节和十月一,“一”字读音要儿化拉长。年年秋收过后正逢十月一,农村人和家人在外地的,都要在老家团聚,和清明节一样,带着香烛纸马,上坟祭祖烧纸,为逝去的亲人祷告,且整理坟头上荒芜的杂草。我的老家南太行一带,每逢这一天,豫北热闹的集市和村路上到处是络绎不绝的上坟人。即使城市里因故回不了老家的人,这天夜晚也要在邻近街道的十字路口,念念有词,焚烧冥纸纪念。尤其今年农历的十月一,恰与西方鬼节“万圣节”同一天,年轻人扮鬼搞怪与中老年人路口夜幕下烧纸,情景交集令人感慨。

可是,在南方和江南,如今没有了十月一“送寒衣”的风俗,他们流行的是冬至上坟。以上海嘉定为例,冬至祭祖曰“祭太太”,——祭字读“斋”的音,这里的太太并非指女主人,乃大大老祖宗也。嘉定的新方志记载,经济学家于光远本名郁钟正,系嘉定望族郁氏后人。于光远生前回忆说,他在上海读书的时候,每年的清明和冬至,都要回家祭祖。乘小火车到嘉定的南翔古镇,郁氏祠堂里挂起祖先的像,再供上菜和糕团等,接着烧冥纸。祭祀活动不能超过中午十二点,否则祖宗就收不到礼物了。

江南与中原和北方,十月一风俗原本相同。清人顾禄《清嘉录》记苏州风土,十月初一为“十月朝”,——月朔,俗称“十月朝”,官府又祭郡厉坛。游人集山塘,看无祀会。间有墓祭如寒食者。人无贫富,皆祭其先,多烧冥衣之属,谓之“烧衣节”。或延僧道作功德,荐拔新亡,至亲亦往拜灵座,谓之“新十月朝”。蔡云《吴歈》云:“花自偷开木自凋,小春时候景和韶。火炉不拥烧衣节,看会人喧十月朝。”

来新夏先生点校 《清嘉录》 ,考作者顾禄在道光年间去世。十月一乃“烧衣节”的风俗,以苏州一带为例,晚清的时候还与北京和北方相同,而且从南宋以来沿袭未断。徐菘诗云:“萧瑟冬方始,迎神出郊门。逢桥行愈密,倚棹看何喧。鼓吹还终日,旌旗又几村。谁当无祀祭,能不感苹蘩。”周密《武林旧事》云:“十月朔,都人出郊拜墓,用绵裘楮衣之类。”又吴自牧《梦粱录》:“士庶以十月节出郊扫松,祭祀坟茔。”明代的《北京岁华记》《帝京景物略》分别记载:“十月朔,上冢如中元,祭用豆骨朵。”“十月朔,纸坊剪纸五色,作男女衣,长尺有咫,曰寒衣。奠焚于门,曰送寒衣。”

百多年时间,江南风俗变迁,与闽粤客家人冬至上坟趋同同化,其间为何变化,还没有第一手资料可以说明。我想,或许与季节和收获的地域性有关。毛诗曰“十月获稻”,北方秋收后,霜降至立冬之间,冬小麦出苗,传统冬闲的时候来了,人们要祭祖报丰收。而南方种植双季稻,晚稻收获,要迟至冬至方才清闲。并且,农历十月一的时候,南方的天气变冷还不太明显,所以“冬至大如年”的古俗犹存。但风俗和方言一样,不仅“百里不同俗”,有的甚至隔县界、地界而大不相同。例如,河南周口市与安徽省交界,据说那里便没有十月一上坟的规矩。离我的老家不远,河南武陟县与原阳县两地沿黄河交界,年三十黄昏上坟,请祖先回家过年,武陟人的风俗和我们老家相同,但原阳人不是,他们却是于大年初三上午上坟。

嘉定人曰一年三“人节”,三“鬼节”。春节、端午、中秋是人节,清明、中元节和冬至乃鬼节。还有的地方,曰一年四鬼节,分别是清明、上巳、中元节与冬至。上巳三月三与清明节挨得那么近,接连上坟不合情理。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