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版:郑风 上一版3  4下一版
《喜剧作家》
娘的麻花底鞋
花卉 余治贞
暖手炉
长白山天池之冬 吴印 摄影
蒙古族馅饼
“掌上生活”
连 载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掌上生活”

宋子牛

智能手机成为人们生活的“标配”以后,彻底颠覆了以往的生活及交际方式,极大地方便了相互交流与沟通。微信作为新的信息载体、阅读方式,更是以其特有的吸引力,受到包括老年人在内的普遍青睐。

“掌上生活”让人感到新鲜与精彩。

“互联网+”普惠众生,沟通无限,万汇融通,并没有说“老人不宜”,老人自然也不甘落伍,为一探杂花生树的虚拟世界的堂奧,也纷纷玩起了微信。其热情、痴迷的程度,不亚于当初被他们深恶痛绝、大声叫“停”的年轻人。于是越来越多的老年人走进微时代,过上“潮”生活,成为白发一族的新景观。

玩手机的老人完全忘了自己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级的年纪,一旦开启了微信等功能,便老夫聊发少年狂,从不会到不舍,从入路到入迷,从上心到上瘾,从好奇到好玩,竟一发不可收。他们不光有聊天群、朋友圈,还不断开拓,一路高歌猛进,玩游戏、看影视、听音乐、点微博、收发邮件、微信支付等,不分晨昏,不停刷屏,兴致愈来愈高,玩得越来越high。什么专家说、学者说、古人说、大师说;动的、静的、荤的、素的;讲吃喝、 讲段子、讲人生、讲成败;国际国内、政经文史、八面来风、古今中外;读图观景、谈禅说道、行旅天下、云天雾地……全是高人妙论、无不指点江山。总之,在日夕把玩中,不知不觉间,许多老人成了手机控、低头族而不能自拔。就像微信肇始形成年轻低头族那样,老年群体也大有被一举攻陷之势。低头族的队伍正在壮大。

其实,微信是一把双刃剑,既带给人们极大的便捷与快乐,也有诸多潜在的问题。作为一种信息平台和“自媒体”,充斥其间的是大量碎片化的快餐文化,有思想深度、精神向度、文化内涵、人文情怀,给人积极思考和动人力量的内容有,但不是很多。因之微信作为浅阅读,不可兼收并蓄,当作经典文本、人生指南、养生宝典对待,花费过多时间与精力。它的很多内容并不靠谱,道听途说、以讹传讹,泥沙俱下,真伪难辨。尤其“心灵鸡汤”之类喝多了,不是深信不疑,就是不知所从。面对那些上懂天文、下知地理,侃侃而谈、诲人不倦的各路隐身人,将会变得迷茫与懵懂。正如微友感慨的那样,拜读了太多的人生警句,不知道咋活了;听说了太多的养生之道,不知道咋吃了;欣赏了太多的摄影美图,不知道咋拍了;看到了太多好玩的地方,感觉这一生就白活了…… “过来人”的这类感言,有几分清醒也有几分无奈。

即使从养生保健角度看,手机依赖症的危害也显而易见,容易导致视力下降、血压增高、颈椎受损,有害身体健康。如果不分昼夜沉溺于虚拟世界中,与现实生活便会越来越远。缤纷缭乱、八音齐鸣的微信,不过是生活海洋中的浪花与泡沫。现实才是鲜活的、生动的、火热的,何必舍本逐末,放弃眼前真实、自然的美好生活呢?要知道,微信那些东东只可“微”信,不可全信、深信,更不可迷信。连不少大伽都说,“微信是害人虫”“別打开那匣子(手机),打开你魂都不安了 ”“世上本没有微信,微的人多了,信的主儿便多了”“给我一个微信,能让地球抖三抖”等。

微信的方便快捷、海量信息及富有乐趣的优势,自然为感到孤独的老人免除了些许无聊。其多功能的使用也让他们有了新的认知与兴味,想要不爱也难。但凡事皆有度,要有所节制和取舍,不可忘乎所以,欲罢不能。要用理性、自律克服任性、盲目,科学地对待微信,尽快从微信一响手下便痒的意乱情迷中走出来。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