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城市表情 上一版3  4下一版
走在父亲的后面
家庭无需“点评师”
慢递,为生活减速
一读尽人生
对母亲说些温暖的话
叠叠木里的爱情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走在父亲的后面

张懿鸣

人在途中

从小时候起,我就习惯了走在父亲的后面。这是一种习惯的力量,更是一种父权的彰显。

父亲是个手艺人,靠劳动换饭,腰杆很硬,背也挺得直。这是我走在他的后面观察了几十年的结果。

年轻的时候,父亲挺立着脊背,或走路,或扛担,那背影在我的眼里就像山那样坚实,像山那样沉默。

为什么要走在父亲的背后?我想这开始就是一种习惯,一种依靠和力量。每一个孩子都习惯于有父亲的引导和带领,这是一种与生俱来的习惯。我从会走路,有记忆的时候就是走在父亲的后面。这一走,就跟着父亲到田里劳作,到地里收获,还跟着父亲到他做工的地方玩耍。

“跟紧我,不要落下来!”到了十来岁以后,父亲常说的就是这样一句话。说完,他不管我是不是走得稳,是不是跟得上,径直走他的,甚至不肯回头看上一眼。跟在后面,有时是小跑,有时脚下绊到了石头,摔了一跤,衣服上摔得全部是尘土。只要不是摔出血或鼻青脸肿,他都一概不问。让我自己爬起来,自己走。

就为这,我心里隐隐地恨着他。一恨就是好多年。

终于长大了。父亲的背已经有些微驼。一起走路的时候变得少了起来。有时坐车,有时因工作原因,很少团聚。几十年的习惯还是坚持了下来,我依然习惯性地走在父亲的后面。他的脚步已经赶不上我,正如我幼年时赶不上他的脚步。现在的我,经常要故意放慢来配合他的节奏。这只能说明一个问题,他老了。我的父亲老了。

父亲老了,他变得不愿意跟我一起走了。我在心里很是纳闷这是为什么?

回想自我十八岁成年以后,父亲就很少跟我在一起走路。一方面他忙于各种事务,忙着田里和篾工作坊里的活。而我也逐步地参加了工作。更多的时候,在我回家的时候,父子对坐,更多的是眼神的交流。父亲一直木讷,不喜欢言语,他更喜欢的是行动。比如,帮我准备一袋家里无污染的蔬菜,一包我喜欢的碱水粑粑等吃食,准备了也不作声,只是在我离开的时候简单地说一声:“把这些带走吧。城里吃不到。”

他的年纪越大,年轻时的暴戾已经完全消失了,变成了一个慈眉善目的老人。现在他竟然不大愿意跟我在一起走路,在自己老家的乡村还好些,到了城里,他总是说自己走,慢慢地回家。

我终于解开了谜底。父亲一向做工,穿着上不是很讲究。我在城里工作后,他固执地以为,我们走在一起,人家会变得看不起我。原因就是因为乡下土气的老爹。我得知这个原因后哭笑不得。然后又是一阵一阵的辛酸,小时候因为跟在他的后面走不赢的怨,因为摔跤他不来扶的隐恨,在这一时刻瞬间化为乌有,取代的是一种油然而生的幸福感。这是一种无比重要的精神力量。

走在父亲的后面,不仅是我的身体走在他的后面,更重要的是我的精神走在他的后面,被他引领着,一路前行。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