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三月三拜轩辕,轩辕是咱的老祖先……”29日,黄帝故里拜祖大典组委会召开座谈会,对拜祖大典主题微电影《回家》进行推介,进一步宣传拜祖大典,弘扬根亲文化。 微电影《回家》是由黄帝故里拜祖大典组委会、郑州市文联联合出品,郑州市电影电视家协会、郑州市台办等单位联合摄制的一部为黄帝故里拜祖大典献礼的微电影作品。 座谈会上,微电影《回家》创作团队介绍了电影的创作情况,参会人员一同观看了微电影《回家》,并围绕电影发表了观后感及对黄帝文化、根亲文化的见解。 电影与文化相结合 让更多人了解郑州 中国电影家协会分党组成员、副秘书长 李景富 近几年来,郑州市影视工作取得令业界瞩目的显著成绩,运用影视手段,积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包括中原文化在内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别是在如何宣传郑州文化、郑州精神以及讲好郑州故事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比如创办“根亲中国”微电影大赛,通过一系列讲述亲情、乡情和关于黄帝文化的微电影作品,既为黄帝故里拜祖大典增光添彩,也使全国的影视工作者在郑州这个大平台上展示了自己的才华。 特别是微电影《回家》,它是一部用心走心的精心之作,更是一部有思想、有筋骨、有温度的上乘之作。 近两年,我几次来到郑州,到登封、新郑等地参观采风,使我看到这片热土金光灿灿,蕴藏着丰富多彩的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也蕴藏着丰富多彩的影视创作的故事和素材,看到了中原大地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以及广阔的电影市场潜力。郑州的电影工作者要在这个平台上发挥好,创作出更多优秀的作品,让更多人能通过电影这种形式来了解、传承我们的传统文化。多媒体时代,电影如何顺势而变是每一个创作者应该考虑的问题。微电影《回家》就是通过讲述一个小故事传达了中华民族文化认同的深刻内涵、承载了文明互鉴的使命,蕴含着亲情、友情和浓浓的乡情,我期待未来能看到更多“郑州制造”的优秀影片,祝郑州电影越来越好。 讲好中原故事 就是讲好中国故事 国家一级导演、著名影评人、中国艺术节评委 黄海碧 微电影《回家》,以少年“花脸”习武、认亲为切入点,以故土亲情贯穿始终,以“少小离家老大回”为戏剧行动,以海峡两岸跨越大半个世纪的历史背景,讲述了“乡音未改鬓毛衰”这样一个恋母般寻根问祖、追根溯源的感人故事。 配合“拜祖大典”献礼的主题活动,紧扣根亲文化主题,借助微电影,反映大题材,“讲好中原故事,就是讲好中国故事”,可以说从文本结构、画面构图、光影色调、镜头组接等各个环节,微电影《回家》拍摄制作得都颇具专业水平和艺术感染力,应该说是既不多见又难能可贵的。 片中传统的“三月三”童谣、少年“花脸”的轩辕脸谱、取名“念根”“念祖”的寓意、兄弟结拜的愿望、一管毛笔教子做人、一碗面、一双布鞋,就像是用关键词组接的完美句式,表达出了一种炎黄子孙共有的“有家才有国,有国家才安”和“血浓于水”的手足情怀。 片中对“轩辕脸谱”这一元素或者说细节的设置和运用,提振了这部小电影的精气神,中国戏曲是个博大精深的艺术乾坤,把这样一个独具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符号,放在这么短小的篇幅里,无疑倍增了它的文化内涵,唤起全球华人的归属感,从影响效果来看,是非常有视觉辨识度和情感冲击力的。 音乐方面如果能再融入一些中原曲风的乡音味道,情感色彩可能就会更加饱满了。比如,大的抒情段落,交响部分的旋律,如果用曲胡或坠胡的个性化叙述,可能会比双簧管更有味道;老哥俩的相逢相认,如果用《大起板》的交响变奏做铺垫,情感的力量也会更加饱满丰厚。 将“根亲中国”微电影大赛打造成品牌 市文联副主席 程韬光 拜祖大典组委会创新提出“根亲中国”的文化概念,并根据时代需要,部署举办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微电影大赛,时尚、快速地扩大对黄帝文化、根亲文化的宣传。市文联组织我市优秀文艺人才,创作了这部献礼微电影。 该片主题选取台胞寻根拜祖的故事,联通的不仅是海峡两岸同根共生的人文交流,筑成的更是海内外所有华人的精神家园情怀。 《回家》作为弘扬与传播根亲文化创新载体,符合当今数字媒体发展的时代内涵,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存在一定的缺憾,有待突破。可以说,《回家》是起点,一个具有品质的起点。在黄帝文化传承如此厚重广阔的文化底蕴之上,如何深入挖掘现有的文化符合,践行时代使命,我们进行了深刻的思考:依托黄帝故里拜祖大典的平台,联合中国电影家协会,将“根亲中国”微电影大赛打造成具有一定影响力的文化品牌,占领微电影的制高点和一定的话语权,面向世界征集优秀微电影作品;以微电影《回家》为起点,组织优秀的文艺创作团队,深度挖掘黄帝文化、根亲文化,创作拜祖大典献礼系列微电影,凸显河南根亲文化优势与文化自信。 目前,我们已经就此进行了初步构想,2017年拜祖大典之前推出献礼系列微电影之《回家·乡音》,用最真实、最本土的声音和艺术性的表达向全世界发出“老家河南”的真情召唤,将华夏文明、轩辕文化、根亲文化的思想精髓细致化地融入作品,采用多渠道、多媒体向全社会推出,使带有河南元素、河南声音、河南味道的影视作品在中国电影大繁荣、大发展之际掷地有声。 让更多华侨华人感受到“老家河南”的温暖 中国侨商会副会长、郑州市政协委员 尚途晟 微电影《回家》以其浓郁情感,以一个小故事彰显大情怀,诠释了寻根求源、慎终追远的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 《回家》紧紧围绕黄帝文化、根亲文化的传承和全球华人对黄帝故里这一心灵故乡的向往,通过发生在普通人身上的小故事,传达了华夏儿女对祖先的缅怀和优良传统的铭记。 作为海内外华侨华人,我们应牢记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不管走到哪里,都不忘我们是炎黄子孙,向子子孙孙传达、讲述、解读黄帝文化和根亲文化。 做好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对海内外华侨华人传播熏陶的同时,我们也应做好欢迎他们回老家河南的充足准备。在教育、医疗、养老、就业等方面,充分利用本地优势和海外华侨华人广泛的人脉关系与雄厚的经济实力,发挥海内外社会各界力量的作用,建立针对华侨华人的有特色的华侨国际学校、医院、养老院、就业服务中心,让他们回家后的生活与工作软着陆,使他们能更好更快地融入家乡环境,让更多华侨华人感受到“老家河南”的温暖。 微电影《回家》有效地延续了黄帝文化和根亲文化的精神凝聚力。建议继续从海内外炎黄儿女中选择优秀代表,以他们的故事为原型,拍摄《回家》系列,将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建设相结合,通过展示“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慎终追远”等民族精神,让海内外炎黄儿女心中萦绕着“念祖,你记着,不管走多远,都要记得回家的路。咱家好找,找到轩辕桥就找到咱家啦”,以增强中华民族认同感和凝聚力。 踏上故土寻亲是每一个台胞的心愿 郑州市台资企业协会理事、中华爱心基金会世界华人慈善行动工作委员会副秘书长、台商代表 吴天玺 每年,来自全世界的华人聚会在黄帝故里,共拜人文始祖轩辕黄帝。拜祖大典为促进两岸文化交流发挥了巨大作用。 微电影《回家》是在此基础上的一次有益尝试,更是一部成功的微电影。剧中人物有代表着质朴和大爱的母亲、活泼善良的念根及无父无母的念祖,很简单的剧情却成功阐述了有娘的地方就是家,有老祖宗的地方就是家,我们有着共同的老祖宗。 众多“外省人”在台湾这块土地上生活、奋斗、打拼,贡献了大半辈子青春的他们,仍被台湾本地人称为“外省人”,因为当人问道:“老乡,家是哪儿的?”必答:河南、山东、四川……因为,有娘在的地方就是家。而他们的子女虽在台湾出生长大,但受父母的影响,从小就知道家是在海的那一边,长大后心向往之。我的父亲、母亲及我的家庭也是这一批人之中的一个小分子,我也是感同身受。 能够踏上故土寻亲,是每一个台胞的共同心愿。年纪越大,就更想念家乡,思乡之情愈加浓烈,我们要把梦寐以求的根落到故土。同时,希望祖国能够早日和平统一,让同为炎黄子孙的游子们早日回到母亲怀抱。 《回家》是非常难得的优秀作品 河南省文联副主席、河南省文学院院长、著名评论家 何弘 作为一名评论工作者,可以说是职业的读者、观众,总会以理性的、挑剔的眼光看待作品,但《回家》这部作品给我带来了深深的感动。对于艺术作品来说,能深切地感动观众,这是最重要的。 这部作品通过一个到台湾的游子与少年伙伴的相知、认亲、离家、思家、回家,完整地讲述了一个游子回家的故事,把戏曲、家乡面、黄帝崇拜等文化元素融入其中,使作品主题得到了很好的表达。 这些年,微电影拍摄得很多,但大多以故事的出人意表为噱头,能完整讲述一个故事、表现重大主题的作品并不多见。从这个意义上讲,《回家》确实是一个非常难得的优秀作品。 中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根脉所在,讲好中原故事,表现中原文化传统,就是对中华文化最好的弘扬。举办黄帝故里拜祖大典,就是要从源头上确认我们的民族认同、文化认同,从而坚定文化自信、民族自信。这也正是黄帝文化、根亲文化的价值所在。微电影《回家》正是以艺术的方式表现黄帝文化、根亲文化的一部优秀影片。 祖先崇拜是中华文化的一个重要特点,其具体表现就是对炎黄作为共同祖先的认同。这对凝聚海峡两岸、世界各地华人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回家》以一个具体的故事很好地表达了这一主题。当然,作为一部微电影,受篇幅限制,很多内容未能展开,使兄弟情如何形成、何以离家等内容未能充分交代。但换一个角度来讲,对于这么一个短小的作品,能够在短短的时间里表达如此丰富的内容和宏大的主题,确实难能可贵。 《回家》对青少年 有很好的教育意义 优秀志愿者 罗丹琪 “三月三,拜轩辕。”每年的农历三月初三,都会有无数在外漂泊的炎黄子孙来到黄帝故里,寻根拜祖。作为黄帝故里拜祖大典献礼片的微电影《回家》,就讲述了一个简单却又饱含深情的寻根故事。 这是一个关于亲情的故事。本是孤儿的老人姬念祖总是回忆起年少唱戏时,结识了轩辕桥边一对善良的母子,便结拜认母,弟弟的喜爱与崇拜、母亲的心疼与照顾,都让他感受到了亲人般的温暖,温暖了他一辈子。 这是一个关于思乡的故事。漂泊在外大半辈子的老人,每到三月初三,都要去吃一碗家乡面,听一段家乡戏,他思念着轩辕桥边的兄弟、具茨山下的母亲,时时萦绕心头的是母亲对他的呼唤:“无论走多远,都要记着回家。” 这也是一个关于守候的故事。落叶归根,老人终于回到了他魂牵梦萦的故土,沧海桑田,故乡巨大的变化让他已然认不出家的模样。但是他牢记母亲曾说:“找到轩辕桥就找到咱家。”在轩辕桥边,他与一直守候着等他归来的弟弟重逢,两位老人相拥而泣,时间与距离的阻隔却让他们之间的亲情愈发深厚。 小故事彰显大情怀,微电影《回家》以浓郁的情感,用一位老人寻根的平凡故事,传达了无数华夏儿女炎黄子孙的思乡恋家之情。影片对黄帝文化、根亲文化的弘扬,能使青少年感受到同根同祖同源是维系民族情感的精神纽带,是华夏儿女精神栖息的共同家园,和平和睦和谐是顺应海内外同胞的心灵夙愿,从而增强青少年民族认同感、自豪感与责任心。 本报记者 王 治 整理 李 焱 图 |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