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郑风 上一版3  4下一版
敞篷火车
广度和深度:拓展与开拓并举
乡野人家(国画) 曹剑丞
又到糍粑喷香时
《民爵士乐十三大师》
一一风荷举(国画) 冯杰
遥远的篦子
连 载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又到糍粑喷香时

♣ 徐德瑞

城市里的人逢年过节,少不了要品尝年糕,以增添节日的欢乐气氛。农村人,尤其是盛产水稻的农家,过大年必定要打“糍粑”,并把它作为置办年货的一项重要内容,正所谓“腊月二十六,家家打豆腐;腊月二十七,抓紧去赶集;腊月二十八,又打糍粑又浇蜡(烛)”。事实上,许多农家早在这之前,就把糍粑打好了。

糍粑主要是用上等的糯米加工而成。加工工具有水盆、蒸笼、石臼、案板、擀桩、模子及刀具等。其制作步骤是:先将雪白透亮的上等糯米用凉水浸泡两三天,捞出后用洁净的清水淘洗并滤干,再放进事先准备好的蒸笼里,用大火将糯米蒸熟,成为糯米饭。这可是一项技术活,必须掌握好火候。弄不好,蒸笼下层的熬成了稀粥,而上面的糯米却还未蒸熟,成了“夹生饭”。这烧火的活儿,大都由颇有经验的老者来承担。

打糍粑是一项重体力劳动,也可说是一场开心的“联欢会”。为了集中强劳力,常常是同村好几户人家选在同一个日子里劳作,大家分工合作,实行流水作业,各负其责。首先是将已蒸熟的糯米饭倒进洗刷干净的石臼里,等在一旁的三四个青壮年男子,每人手中握着一“丁”字形的长把木槌,先使暗劲揉合,接着便甩开膀子不住地向石臼里捣,这就是“打糍粑”。木槌你起我落,相互配合默契,动作雄壮有力,拍节清脆紧凑。打到开心时,有人还会哼出几声号子,相互鼓励打气。这时糯米饭所特有的清香味,老远的地方都能闻到,而劳作的人们一个个都沉浸在欢乐之中。如遇学校放假,那些围观的孩子,更是乐开了花。

糯米饭经过三四十分钟不住地捶打,已经变成了一坨黏糊糊的糯米粥,再也见不到一粒饭粒了。这时,一两个强壮汉子便将这糯米粥从石臼里抓起,跑步放到撒有粉面(可食用)的厚木板上,迅速将其压扁,随后再撒上一些粉面,用擀桩擀成如手掌厚的薄片,再用刀切成二三十厘米见方的方块,这就是我们平时见到的糍粑。还有一种糍粑,是由大姑娘小媳妇将刚出石臼的糯米粥,分割成二三两一坨的小团,撒上一些粉面后,用灵巧的双手做成一个个大小匀称、外形扁圆的糍粑。一般农家往往要做数百个,乃至上千个。一些讲究的家庭,还要在这扁圆的糍粑上面,用模子印上诸如“囍”“寿”之类吉祥的红色印记,以便日后馈赠给亲朋好友和长辈,以表达主人家最美好的祝愿。当然,也可以拿到市场上出售赚钱。

经过以上几道工序,这家的糍粑就算打好了,又该轮到下一家了,有时一直忙到天黑掌灯时分才结束。虽然劳作十分辛苦,但每个人的心里却是美滋滋的。因为这是在“忙年”,享受的是丰收后的喜悦和邻里之间相互合作的浓浓乡情。现在虽然也有使用机器打糍粑的,但人们还是更青睐于“手工造”。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