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聚焦2017河南两会 上一版3  4下一版
深化改革 推进教育全面协调发展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关键词:民办教育
深化改革 推进教育全面协调发展
民办教育监管不够、职业教育投入不足……一系列教育问题引起社会各界关注,也引发了省政协委员热议。针对教育领域的热点问题,委员们纷纷建言献策。

目前,一些不规范的培训机构扰乱了教育事业发展秩序,扰乱了孩子学习成长阶段的正常生活。叶雨兵委员认为,民办教育机构主要存在机构学科繁多、资质不全、学习环境不好、虚假宣传满天飞等问题。

叶雨兵建议,政府相关部门应建立培训机构的监管机制,对培训机构的名称设立、收费标准、师资水平、培训场所等进行规范化管理,对无证照的培训班依法取缔,对正规培训机构进行不定期的突击检查;对培训机构的虚假宣传予以查处;教育部门要对有资质的正规培训机构进行统计,并在网上进行公布。

关键词:职业教育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当前处于快速发展时期。路爱国委员认为,高等职业教育目前还面临着诸多困难,如基本设施薄弱、实习实训条件较差、“双师型”教师不足等,其中经费投入不足是制约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路爱国建议,加大对高等职业教育的投入力度,各级政府要进一步发挥主导作用,控制高等职业院校的数量,提升其质量和效益,合理确定其在整个教育经费投入中的比例,并逐步加大对职业教育的经费投入,促进高等职业教育快速发展;鼓励校企合作联合办学解决经费问题,在政策上政府要积极为校企牵线搭桥,创新办学方式,解决资金瓶颈问题,同时加强校企人才流转,激励企业高技能人才到学校授课,鼓励职业学校教师到企业实践学习,并相应提高其工资待遇,促进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和长远发展。

关键词:法治教育

韩来庆委员认为,当前我国普遍存在着对中小学法治教育重要性认识不足、考评机制滞后、师资力量不足、家庭教育缺位等问题。

韩来庆建议,要努力培养中小学生的守法意识,形成办事依法、遇事找法的法治思维,提高分辨是非和守法用法的能力,引导广大青少年做知法、守法、用法的合格公民;健全和完善青少年法治教育的领导机制、考评机制、监督机制和保障机制,保证青少年法治教育目标的全面落实;全面加强法治教育师资建设和课堂建设;加强青少年法治教育阵地建设。同时要创造良好的校园法治环境,整合家庭与社会资源,使学校管理与社会管理合理衔接,加强学校与家庭的协调配合,共同将中小学法治教育落到实处。

关键词:家庭教育

少年强则国强,少年是祖国的希望,民族的未来,是伟大复兴之梦推动的主力军。邵新军委员认为,想要“少年强”,大力发展家庭教育至关重要。

邵新军建议,要启动政府采购服务,向有关机构采购家庭教育提升服务;大力推动发展河南家庭教育产业,为做家庭教育的企业提供好环境,优化政策,倾斜资金;做实教育部门在各学校建立的家长学校,卫计委部门颁发准生证时,针对夫妻双方进行家庭教育培训。

关键词:国学教育

当今社会,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越来越高,精神世界反而越觉得空虚。王树强委员认为,信仰的缺失直接引起公民职业道德、家庭道德等方面的缺失。

王树强建议,应尽快建立健全从小学到大学乃至大学后的国学教育体系。充分发挥道德论坛、道德大讲堂的作用。各级政府要把道德大讲堂这项工作抓到实处,作出规划,提出要求,量化工作;各级新闻媒体开办国学道德教育专栏,传播国学经典,弘扬民族传统文化,开展信仰道德教育,增强公民的文化自信、认同感和自豪感;鼓励民间开办多种形式的国学教育基地,提高国人人文素养,回归教化人心、提升人格的本体功能。

保护生命之水 须对污染“零容忍”

生命离不开水,水环境保护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目前,我省水资源紧张,水污染源多、面广、量大,部分流域区域水环境质量差、水生态受损重、水环境隐患多等问题日益凸显。如何有效改善这种状况,省政协委员张俊华提出几点建议。

加大有效执法力度

“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加大有效执法力度。”张俊华认为,目前环境保护存在有法不依、执法不严、公众参与的民主法制机制不足等问题。应尽快完善公益诉讼制度,设立环境公益诉讼基金,赋予检察机关、社会团体、个体代表国家和公众利益,对污染环境者提起公益诉讼的权力和资格。对环境污染采取“零容忍”态度,对未完成治理和排放任务的,要从约谈转向一票否决制,让消极怠慢、不负责任的官员让出权位;让昧着良心、肆意排污的企业付出沉重代价。

发挥环保民间组织作用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各种民间组织蓬勃兴起、快速发展,其中最活跃的环保民间组织,已成为推动环境保护事业发展与进步的重要力量。

张俊华认为,我省环境保护民间组织起步晚、数量少、作用小、影响小、活动范围窄。应加大宣传力度,主动引导和鼓励环保业余爱好者和有志于环境保护的人自发成立环保民间组织,并结合野外运动,开展义务劳动、调研、赞助等全方位的环境保护活动。

综合治理城市河道

城市河道既是城市防洪排涝的通道,又是城市景观和市民休闲的要素。河道综合治理是城市生态系统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治理城市河道,可从非工程措施与工程措施着手。” 张俊华认为,非工程措施方面包括增强民众的水环境保护和参与意识、保持一定的河道景观水位、建设现代化河道监控系统等。工程措施主要包括河道护岸工程、防洪排涝工程、引配水工程、河道清淤清障工程、截污治污工程、景观工程等。比如,探索推动草坪或灌木护坡、水中湿地、水面养萍草、水下种水草、水里养鱼虾等生态工程建设,使得河道、湖泊显得生机勃勃。

重视农村水环境

水环境保护,农村不应该是“被遗忘的角落”。

张俊华建议,改善农村水环境应建立农村水污染防治规划、生产环境监管、生活污水处理、公众参与和排污费使用管理制度;注重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制定明确的化肥施用减量计划,继续推进退耕还林、还草等水土保持工作,在农田和水体之间建立合理的草地或林地过滤地带,以减小农业面源污染物进入水体的概率;要发展生态农业和有机农业,尽力减少有机氯、有机磷农药的施用,利用生物技术控制农作物病虫害,使农业走可持续发展的路子。

此外,张俊华认为,还应发展水信息、水联网与智慧水利,大幅提升水资源效能。

完善配套政策 鼓励签约家庭医生

2016年,河南省制定了《关于开展城乡居民健康签约服务试点的指导意见》,在郑州市等地启动了签约服务试点。按照目标,到2017年底,试点地区的城市居民家庭签约服务覆盖率将达30%以上,农村达70%以上,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方便、省钱、放心、舒心的健康服务。

家庭医生签约比例不高

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执行情况如何?2016年,省无党派人士调研组以“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执行中的问题与建议”为题,在全省范围内进行了调研。

省政协委员张广东介绍了调研情况。他说,通过调研,发现我省在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执行中存在一些问题:家庭医生队伍建设滞后,全科医生及团队的数量不能满足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需要。现有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的医生,大多仅能提供临床诊疗服务和基本的公共卫生服务;签约服务工作保障乏力,缺少相应的差异化配套政策,不能体现出签约家庭或居民就医、转诊、用药、医保的方便性,社会认知程度偏低,部分居民签约积极性不高。

“三大建议”破解执行难题

如何破解执行过程中的难题?张广东提出了建议。

完善配套政策。市级政府应出台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具体实施方案,在团队、方式、内容、费用以及市、县、乡三级医院职责、双向转诊标准等方面作出规定,统筹有关部门建立健全医保支付、人事考核等政策,规范签约服务行为。要不断健全全科医生制度,建立相对独立的全科医生职称晋升体系;研究制定工资待遇、职称晋升、职业发展等激励性的人事政策,推动优质资源有序下沉,落实分级诊疗。

健全支撑体系。在信息化支撑方面,加快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建设,规范签约居民健康档案、电子病历等,并及时更新与共享;通过医联体建设、远程会诊等方式,强化专业专科医生与家庭医生的沟通交流;通过互联网、微信等方式,强化家庭医生与签约居民的互动交流,实现患者咨询、健康管理、在线诊疗等服务。在医疗资源协作方面,省辖市统筹辖区内二级以上医院检查检验资源,实现区域资源共享和检验结果互认。县级医院强化对乡、村级医疗机构的业务和技术支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就医环境,提升医疗服务水平。

强化要素保障。要明确服务费用保障。以市为单位,界定好服务费数量和医保基金、签约居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三者比例,对特殊困难群体制定差异化政策。在编制、聘用、晋升、评优等方面向全科医生倾斜,加快全科医生队伍建设,提升签约服务水平,并将签约服务评价考核结果作为职称晋升的重要因素。

加大力度宣传签约服务

“可以采取多种形式,重点向居民宣传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张广东建议说,要突出签约服务便民、惠民、利民的特点,让签约居民明白应享受的服务和优惠,形成部门支持配合、社会广泛参与的良好格局,营造全社会尊重、信任、支持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良好氛围。

发展康养产业 “顶层设计”是关键

随着我省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居民收入水平提高,人口老龄化带来的一系列社会问题也在加剧。发展涵盖养老、养生、医疗、文化、体育、旅游等诸多业态的康养产业,蕴含着拉动经济发展的巨大潜力,成为推动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新引擎。

省政协委员陈卫平提出建议,与国内外先进地区相比,目前我省康养产业发展还处于探索阶段,应当大力发展。

科学规划 建立产业体系

“发展康养产业,必须做好‘顶层设计’。” 陈卫平建议,要尽快出台《河南省康养产业发展规划》,明确康养产业在我省现代服务业强省战略中的重要定位。同时科学规划,各地要结合实际分区域编制好康养产业规划,促进康养产业发展的专业化、品牌化、规模化。

陈卫平建议,要建立健全产业体系,着力构建以养老服务、健康养生、医疗服务、体育运动和旅游休闲等产业为核心,绿色农业、文化创意、金融保险、科技信息、商贸服务、房地产、教育卫生等产业为支撑的“5+N”阳光康养产业体系。引进大型康养产业落地,建好康养产业项目库,重点扶持和推进一批重大康养项目建设。

“强化康养产业人才建设也是重要环节。”他认为,在高等院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增设康养服务相关专业,加强相关人才培养。还要通过入职奖补、岗位津贴等多种形式,鼓励大中专院校毕业生从事康养服务工作。同时,强化对在职医疗服务人才的再培训,提高医疗服务水平。

医养结合 实现重点突破

如何把“医养结合”作为发展我省康养产业的重点突破口,建立符合我省实际的“医养、体养、食养”相结合的发展模式?

陈卫平建议:一是鼓励和扶持“医养结合”的护理型养老机构建设。二是健全健康保险体系,将养老机构所设医疗部门提供的医疗服务纳入医保范围,鼓励有条件的医疗机构采取远程医疗、委托管理、健康管理咨询等多种形式,提高对失能失智老年人的服务能力,提供多样化医疗、慢性病管理和健康管理服务。三是发挥中原功夫文化以及中医药和饮食文化优势,探索创新“体养”“食养”“医养”三养结合模式,打造绿色、阳光、老少咸宜高品质的“养身养心养老基地”。

金融创新 给予资金支持

如何发展康养产业?陈卫平说,一是将养老医疗服务体系纳入社会福利建设专项规划,增加财政投入,扩大康养机构规模,提高康养机构补贴标准。二是在有条件的省辖市进行金融体制试验和创新,探索建立“养老银行”,实现养老与金融保险机构的合作。三是以设立政府健康产业投资基金为引导,鼓励支持民间资金进入康养产业,进一步完善用地、税收等优惠政策,形成竞争性、开放性的康养服务市场。

陈卫平还建议,将部分观光型旅游转化为阶段性住养和长期性住养,“文化旅游业和康养业联动发展,共同提升。”

郑报融媒记者 武建玲 王治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