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文化产业新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情暖新春”圆满落幕
公众考古带你启封中原记忆
“网购” 成观影首选渠道
白岩松开春推新书 《万事尽头,终将如意》
《疯岳撬佳人》 “撬”动情人节
英国歌手阿黛尔揽5项大奖
一棵会说话的甜橙树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公众考古带你启封中原记忆
郑州东赵遗址挖掘现场

本报记者 秦华 文 李焱 通讯员 王羿 图

考古专家对遗址进行现场发掘,公众在旁边观赏,这听起来是不是有些不可思议?如今,这件奇妙的事已经在河南实现——日前,由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和新郑市旅游和文物局主持的新郑郑国三号车马坑公众考古正式启动,全过程均向公众开放展示,这在河南考古界尚属首次,不少普通市民现场目睹了考古发掘的过程、体验到考古的乐趣。

我省是文物大省,“地下文物第一,地上文物第二”。去年以来, 河南文物考古系统开始尝试微博直播考古发掘、召开河南考古新发现公众报告会等,用各种崭新的形式来拉近公众与考古的距离。我们欣喜而惊异地感受到,以往神秘的考古学,正在悄悄走进我们的生活,而其间蕴含的文化密码,也正待大家一同破解。

“零距离”感知考古

新郑郑国三号车马坑位于新郑城区郑韩故城东城西南部郑国公族墓地内,是一座中字形郑国国君大墓的陪葬车马坑,具有重要的文物价值和社会宣传展示价值。坑为近南北向长方形,最长11.7米、最宽10.6米、深4.9米。2002年2月至6月已经发掘了坑口以上的战国文化层和遗迹,以及坑内上部约1.5米厚的夯土层。为了保护展示珍贵的古代车马遗迹,在国家文物局、省文物局及新郑市政府有关领导的指示下,发掘工作暂停,依次进行了隔水设施构建、展示大厅建设、布展、宣传记录设备设置等工作,达到了实验室考古和全程公众考古的条件,时隔16年发掘工作再次展开。

这是河南省首次进行考古全过程向公众展示的互动发掘工作。据工作人员介绍,观众可以下到地面以下近3米深的步道上,与发掘队员咫尺之隔,能触摸三号坑边,清晰看到传说中的五花黄土与车辆灰痕的区别,领略车痕漆皮上鲜艳颜色和精美花纹,聆听考古队员的答疑解惑。此外,发掘现场还设置有巨大的显示屏,考古人员进行发掘时会在头上佩戴小摄像机,在有特别发现的关键节点,会将图像实时投射到大屏上,游客可以像考古人员一样,看到最细微的变化和图景,真正做到了“零距离”感知考古。

共享考古发掘成果

让文物活起来,激活历史文物资源的生命力,是近年文物工作的重要内容。为拉近与公众的距离,让更多人共享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历史文物资源,去年开始,尤其是近几个月来,河南考古领域做出了多种尝试,在全国引起强烈反响。

2016年12月,河南考古领域首次试水网络直播考古发掘过程——跨时约20天微博直播了信阳城阳城址战国大墓考古发掘,一时吸睛无数。在直播中,镜头不只对准文物和实验室,还对准了在考古现场的考古人,除了严谨的专业考古表述之外,直播的语言相当生动活泼,网络词汇不时跳出。特别是微博小编“牛肉汤”的形象比喻和一段“宝剑出鞘”的视频,更让网友惊喜不已。这样“接地气”的一场直播,大大满足了网友对考古的好奇心。

上月14日,我省第一次尝试举办考古新发现公众报告会——由河南省文物局主办的“启封中原记忆,感知河南考古——2016年度河南考古新发现公众报告会”在河南博物院召开,汇报会选取了2016年度河南省境内新发现的、公众关注度较高的4项重要考古发掘成果进行汇报,社会各界群众200多人聆听了考古学者的报告,共享考古发掘成果。

这两个尝试都大获好评,尤其是微博直播了信阳城阳城址战国大墓考古发掘,在全国都引起了强烈反响。大墓考古发掘现场负责人武志江曾表示:“直播的效果这么火,我们也很意外。我想,还是源于公众了解考古工作的渴望。对大众来说,考古仍然是一个神秘的存在,而考古直播为大家提供了纪录片都无法提供的真实感和现场感。”

继续揭开考古神秘面纱

“我们以前做考古都是专业人士在默默地做,发掘完了放实验室修复、拍照、比对研究,再送到博物馆展出,公众很难看到考古发掘的详细操作,也没有机会了解到文物被拿到实验室后是怎么修复研究的。” 省文物局副局长马萧林表示,近年来考古发掘项目越来越多,同时,现代媒体传播手段也越来越先进丰富,时代、社会都要求考古工作要走出“象牙塔”,以更开放和自信的姿态去面对公众。

近几个月的微博直播、 公众报告会的效果都大受欢迎,这给了河南考古人继续向公众揭开考古神秘面纱的动力。谈到下一步的计划,马萧林表示,今后公众报告会将固定下来,每年都会选取公众比较关心的考古项目举行汇报;在文化遗产日、博物馆日等节日中,也会邀请公众特别是中小学生走进考古现场进行观摩体验;条件许可的情况下,还会以报告和最新发掘文物展览的形式推向公众。

“公众考古的目的就是让公众了解什么是考古,了解考古的目的、过程、结果,最终的目的是希望公众能够对我们古代的文化有更立体、更深刻的认识。通过了解古代、追溯过去,来认识现代、展望未来。”马萧林表示,古代文物堪称是我们共同的文化基因的储存库,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文物遗产,了解古代的文化和文物,不仅对于个人素养的提高、创造和创新能力的促进有很大的作用,还能大大增加对本民族的文化认同感和自豪感。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