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县区新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惠济区做大做强特色教育品牌
利用远程教育指导农业生产
9家企业通过省著名商标认定
二七区获全国慈善荣誉称号
供电部门多举措应对大风天气
“杏鲍菇大王”的春天
好医生 打着点滴为患者看病
开展平安建设集中宣传
专项整治“九小场所”
定向帮扶解决企业难题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杏鲍菇大王”的春天

本报记者 高凯 通讯员 尹春灵 文/图

早春的上午,室外虽阳光灿烂,但寒意仍浓。跟着李跃卿进入杏鲍菇温控房,一股暖流扑面而来,与室外温度相比,这里面才是真正的春天。

“每天5吨杏鲍菇的供应量,依然满足不了市场需求……”昨日,在新郑市城关乡沟张村的菌类种植基地,老板李跃卿边“检阅”基地菌类生长情况边对记者说:“这些可爱的小家伙可是俺的‘宝葫芦’哟!”

在这“春天”里,一排一排整整齐齐的钢结构架子摆满了乳白色的菌种,一个个白嘟嘟、圆溜溜的杏鲍菇争先恐后地探出头来,给人一种生机勃勃的喜悦。

和杏鲍菇在一起的是忙碌着、戴着橡胶手套的工人们,认真地查看杏鲍菇的长势,并熟练地将成熟的杏鲍菇摘下之后,进入分拣流程,并依次序运送给买家,换回收益。

“这是一个需要等待的过程,毕竟农业发展速度比不了其他产业,但如今各种先进技术的应用,还是让我这个‘新农民’对市场充满预期。”李跃卿说,传统菌类种植都是小作坊式的,不能规模化,且不利于环境。他的菌类种植基地打破了传统培育方式,采用麸皮、豆沫等与菌种混合,彻底杜绝传统种植模式下产生的污水、废气,这样不但能缓解水源及环境污染等问题,还保证了质量与口感。

记者在现场看到,这里虽然脱不了和黄土地打交道,但“科技范”十足。整洁有序的地面,整套的自动化洒水设备,恒定温度和湿度……

“目前,基地每天有5吨杏鲍菇的供应量,也产出玉木耳、黑木耳等,但省会郑州市场的需求量很大,未来的利润应该很可观。” 李跃卿一脸兴奋地介绍说。

一年之计在于春。李跃卿和他的合伙人一起开足马力前行,目前,他们正寻求争取更多的土地,以扩大规模,再扩大产能。

“欢迎你明年再来参观我的蘑菇大棚哦,相信这里的‘春天’更美丽!” 临别时, 李跃卿紧紧握着记者的手。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