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宋宗祧 提起董其昌,可谓大名鼎鼎。他是中国古代颇有影响的书画家之一。《画史绘要》这样评价他:“董其昌山水树石,烟云流润,神气俱足,而出于儒雅之笔,风流蕴藉,为本朝第一。” 董其昌于人事也极其精明。他35岁走上仕途,官至礼部尚书,80岁告老还乡,亦官亦隐45年,既在读书人中留下了谦逊超迈的形象,又攀上了官宦权势的高峰。 袁可立就不一样了,茫然不知者甚多。其实,历史就是这样吊诡,该青史留名的反而默默无闻。 然而,董其昌与袁可立却有奇缘。 据清王椷的《秋灯丛话》:董其昌是江南华亭(今上海市松江区)人,虽然少年时就才华横溢,然而科举却连连落榜。一天晚上,董其昌梦见了一位神人,他对董其昌说:“你要等到袁可立和你同考,才能上榜。”董其昌梦醒后觉得非常奇怪,可是在华亭县查访不到名叫“袁可立”的人。 后来,董其昌离开家乡出外闲游,来到了千里之外的河南睢阳。在一个村塾里休息时,被一个容貌奇特的少年所吸引,便好奇地打听他的名字。塾师说:“他是袁家的孩子,名叫可立。”董其昌一听又惊又喜,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 当董其昌知道袁家无力供袁可立读书后,就将袁可立带回华亭,同窗共读。后来,两人在万历十七年(1589年)的会试中双双折桂。 之后,董其昌与袁可立就成了多舛命运“共同体”:万历中二人都遭贬回籍,又都在泰昌帝登基后重新起用。在魏忠贤横行的天启末年,两人都受到排挤和迫害。董是“深自引远,请告归”;袁是“珰(魏忠贤)以可立有意远己,于是加尚书衔,致仕”。真像绑在一条绳上的蚂蚱。 袁可立中举后,先是任苏州府推官,平反冤狱,继而回京,处斩弄臣,人称袁青天、铁面御史。后慷慨建言,触怒龙颜,被罢官26年。泰昌元年(1620年),袁可立复出。天启二年(1622年)三月,辽东起兵祸,袁可立上书条陈平辽方略,出镇登莱(治所在今山东蓬莱)。在袁可立的精心筹划下,后金四卫空其三,沿海四百余里之地尽弃之而不敢据。 天启四年五月,袁可立作《海市诗》。董其昌将它书写下来,并在尾跋中称颂“大作雄奇”“弟以米家法书之”等语。年纪大的董其昌为何称“弟”?那是因为在董其昌眼里,袁可立太高大了。此刻石现保存在山东蓬莱阁避风亭内。 因忤逆魏忠贤,袁可立回朝再遭罢官。之后,辽东一线又危如累卵。 崇祯六年(1633年)十月,袁可立病重,董其昌作《疏林远岫图》赠。遗憾的是,袁可立于画到之前四天去世,没有见到这幅佳作。 董其昌亲自将袁可立病逝的噩耗报告崇祯皇帝。帝遣使至睢阳代祭,首辅孔贞运亲为墓铭。两年后,81岁高龄的董其昌写下了《兵部左侍郎节寰袁公行状四册》,说:“虽天涯契阔,合并恒难。要以风义交情,皎如白日,知公者宜莫如昌。”董其昌还作《题袁可立像》,称赞袁可立“忠诚干国,正直立朝”。 “知公者宜莫如昌。”这话很对,最了解袁可立的确实是董其昌。但是,上面我们看到的基本全是董其昌“爱慕”“敬重”袁可立的情况,没有袁可立对董的片言只语,颇似“剃头挑子一头热”。 其中定有蹊跷。 说穿了,董其昌和袁可立的关系,同窗是其一,更重要的是粉丝和偶像的关系。袁一身正气,大义凛然,不怒自威,领袖范儿十足;董高山仰止,经常尾随袁后,口称“小弟”。 其实,崇拜袁可立的人多去了。如:泰昌皇帝朱常洛,天启皇帝朱由校,首辅孔贞运,大学士孙承宗,左都御史高攀龙,大学士黄道周,状元、翰林院修撰刘理顺,礼部侍郎钱谦益,明“四大家”之一的陈继儒,书法大家王铎……他们都对袁可立评价超高。 这说明袁可立在当时确实是一个鹤立鸡群影响很大、威望很高的“超级明星”。 但是就是这样一个英雄,清朝编写的《明史》却把他屏蔽了。正如首都师范大学教授徐建顺所说:“可能是因为袁可立曾策反努尔哈赤的女婿,引起家族大乱,并大败努尔哈赤,这对于清朝皇室是很丢脸的事吧,所以历史就被修改了。” 首辅孔贞运在《兵部尚书节寰袁公墓志铭》中说:“使天假数年,则公将奋谋决策,焚冒顿之虎落,犁老上之龙庭,以抒我皇上东顾之忧。而今已矣,惜哉!” 历史没有假设。袁可立死后十六年,明亡。孔贞运的哀鸣告诉我们,一柱擎天。袁可立之后,大明再无袁可立! |
下一篇4 |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 |